敬重传统更要发展传统。《孟子·万章下》指出:“孔子,圣之时者也。”与后人所描绘的“迂腐”形象相反,孔子虽然敬重传统,却不墨守成规,而是与时偕行,随遇而安。“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礼帽,原来都用大量的麻布来做,这是传统的礼仪;后来大众都用少量的丝帛来做,这是俭省工料,符合礼的精神,孔子明确表示随从大众的做法。臣下拜见君主,在堂下先拜然后上堂再拜,这是传统的礼仪。后来人们却直接到堂上拜,这是倨傲不逊,违背礼的精神。孔子明确表示遵从传统的礼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传统发展观,即坚持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坚持,坚持的是传统的根本精神,发展的是传统精神的表现形式。当代新儒家学者蔡仁厚先生,将传统精神信仰的“天地君亲师”改为“天地圣亲师”,并在自己家中设置神位,朔望节日上香行礼。他认为:“天地是宇宙生命的本始,祖先是个体生命的本始,圣贤是文化生命的本始。这几个‘本始’,都不可忽视,不可忘本。这是儒家教化传统最为核心的所在。”转引自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蔡先生的做法,尽管其改动内容尚可商榷,但其对儒家传统的坚守与发展,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由儒家“尊亲”思想所转化出来的敬重传统而继承传统、敬重传统而光大传统、敬重传统而发展传统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02版。 重视家庭而注重家风,所体现的正是儒家尊亲报本而敬重传统的精神。
五、传续文化:尊师思想的现代转化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要“尊师”,为什么要“重道”,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唐代儒者韩愈在其著名的《师说》一文中做出了解答:“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韩愈看来,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而只有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解决疑惑、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因此,为了自己的成长,就必须尊重老师。韩愈特别指出,尊重老师的意义不仅仅是尊重老师本人,而是尊重老师所传授的道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自然要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就是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如此看来,“尊师”的实质在于“重道”,“重道”才是“尊师”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其本义是道路,后逐渐扩展为方法、技艺、规律、事理、学说、道德等多种含义,合而言之,可用“道理”一词来概括。中国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高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儒家更是将其作为老师和弟子之间精神传承的纽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并多次对其弟子强调“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又参见《论语·卫灵公》)。在这个意义上,“道”就是文化的象征,“传道”就是对文化的传续。质言之,尊师重道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延续人类文化之精神、民族道统之精义,从而使其薪火相传、经久不坠、历久弥新。
传续文化,从个人的层面来看,就要重视学习。儒家十分重视学习,《论语》第一句话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私人办学的开创者,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其弟子们念兹在兹的则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荀子专门写了《劝学》篇,指出:“学不可以已。”他详细论证道: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么厚。一个人如果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心里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作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就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就显现出它的广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学习不仅可以使一个人出类拔萃、领袖群伦,还可以使整个人类文化传承发展、不断更新。《荀子·大略》还指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学习是一个人本能的需要,其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人人都要学习,当然为官者更要学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专门引用了荀子这句话,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重视学习,以克服新形势下的“本领恐慌”。他指出:“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因此,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 这里将领导干部的学习提升到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正是对荀子上述思想的转化和发展。
传续文化,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就要重视教育。儒家十分重视教育,包括广义上的社会教化和狭义上的学校教育。关于前者,《孝经》指出:“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这里说的是推行道德教化以引导民众的行为。关于后者,《礼记·学记》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说的是设立学校以进行专门的教育。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以德化民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传统受到了歧解和削弱。早在198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有了这个传统,我们就能抗住腐败现象,老干部就能管好他们的子弟。”《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0页。 二十多年过去了,邓小平当年指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诚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增加了(达到了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法定标准),但是人民群众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状况仍然是不满意的。特别是,邓小平当时所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不能“抗住腐败现象”的问题,这些年来不但没有根本改观,而且愈演愈烈(诸如“塌方式腐败”“家族化腐败”之类)。痛定思痛,出路何在?清代儒者陆陇其的《松阳讲义》指出:“大抵人之气禀虽有不同,然也差不多。只是从小便习坏了,气禀不好的故愈习愈坏,既气禀好的,亦同归于坏。童蒙之时,根脚既不曾正得,到得长大时,便如性成一般。既能回头改悔,发愤自新,也费尽气力,况改悔发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有蒙养之道失也。”转引自程树德撰,程俊英、蒋介元点校:《论语集释》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9页。 陆氏所言,强调了教育特别是道德教化必须从根上着手、从童蒙抓起的必要性。由此,我们应该借鉴包括传统蒙学教育在内的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经验,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广家风、家教、家训教育,并在学校中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既有道德又有智慧、既懂礼义又知廉耻、既会做人又能做事的现代新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天地君亲师”:儒家精神信仰思想的现代转化(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