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忍度宽容
宽容需要安忍,忍度增进宽容。佛家的宽容意识是与其安忍精神、忍度思想紧密相连的。佛家“六度”之一就是“忍度”,与一般所谓“零容忍度”不同,佛家的忍度可谓“无量忍度”。正是这种忍度使佛家的“宽容”二字还不如“安忍”流行。而究其实质,“安忍”实则是“宽容”的佛家语言。
佛家认为:“忍之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刑残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无瞋。”[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82《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三忍辱部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卷,第893—894页。 的确,世俗社会的各种不宽容就是因为不容忍,就是因为有怨气,因此要消除生生不绝的历劫怨仇,关键就在弘扬容忍这个至高无上的美德,想方设法消除三毒之一的怨气怨恨即瞋恚。可是,消除瞋恨,必须有智慧,要从思想认识深层找根子。对此,佛经阐发的“观义灭瞋法”见解深刻:“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瞋。”同上,第894页。 本着这种对一切众生的深刻认识,就自然很容易消解怨气,容忍宽容一切众生。
为了宽容,要学会忍辱。佛家认为:“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着不生憍逸;二于瞋骂打害中,能忍不生瞋恨怨恼。是为生忍。云何法忍?法忍有二种:一者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心法,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隋]智顗撰:《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六波罗蜜初门第四十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卷,第686—687页。 其中,“于瞋骂打害中,能忍不生瞋恨怨恼”,破除“诸邪见”对于从内心安忍宽容他人显得尤其重要。弥勒佛忍众生所不能忍,容天下所不能容,至今成为众生效法的榜样。
(四)无量宽容
佛家的宽容也是“无量宽容”,而无量宽容又源于那“无量的心”。从四无量心可以进一步发现佛家宽容思想之精深。《大般涅槃经》对“四无量心”这样解释:“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15《梵行品第八之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卷,第454页。 由此可见,佛家的四无量心是慈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悲无量心,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喜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舍无量心,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有如此美好无量心愿,必生无量宽容行为。
根据“慈无量心”,不仅要自乐,而且还要他乐。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存妒忌心,必然会宽容众生追求卓越,追求优秀。根据“悲无量心”,不仅要救自苦,而且要救他苦。这样一来,就不可能落井下石,而会宽容怜悯众生,积极救苦救难。根据“喜无量心”,不仅自己得乐去苦,而且要为他人得乐去苦而喜。这样一来,就不可能产生怨恨,必然宽容众生而与众生一起大慈大悲。根据“舍无量心”,众生都要懂得舍弃分别执著。这样一来,放下一切就宽容一切。正所谓四心无量,宽容无量。
四无量心分别说,不过是佛家的方便说法。从佛家看来,本质上四心是一个整体。恰如佛家所言:“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三随从如人民。所以者何?先以慈心欲令众生得乐,见有不得乐者,故生悲心;欲令众生离苦,心得法乐,故生喜心;于三事中,无憎无爱,无贪无忧,故生舍心。”[印]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20《释初品中四无量义第三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5卷,第211页。 救苦救难的无量悲也许认为比得乐同乐的无量慈更可贵,但要知归根到底无量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无量慈。一句话说,无量宽容要“众乐乐”,而不是“独乐乐”。
(责任编辑 杨海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