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平飞

作者简介:平飞,江西九江人,哲学博士,(南昌330063)南昌航空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①[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第二分初小缘经第一》, [日]高楠顺次郎等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卷,石家庄:河北金智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5年,第37页。

②[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梁]僧祐撰《弘明集》第5卷,《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卷,第30页。

【摘要】

挖掘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最为引人注目。佛家对种姓平等、佛性平等、轮回平等、性智平等的深刻阐发,对平等宽容、和敬宽容、忍度宽容、无量宽容的独特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平等与宽容思想,非常有利于现代民主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佛家思想;众生平等;宽容;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5-0117-06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宽容是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发展和创新,对众生平等与容忍宽容思想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引起了在世与出世众生的特别关注,实际上无时无处不在产生重要影响。

一、众生平等

佛家从种姓、佛性、轮回多方面对平等进行了独特的思考,系统阐发了“性智平等”思想,提供了一条独特的实现平等的路径。

(一)种姓平等

反对种姓特权,主张种姓平等,是佛教创立的最初动机和直接根由。在古代印度社会,婆罗门教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论证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的等级差别,强调婆罗门定位不移的最高等级和最高特权。作为反对婆罗门教的一种沙门思潮,身为刹帝利种姓的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因果缘起、六道轮回等方面,否定根本因、创世主和主宰者的存在,认为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应当与婆罗门种姓一律平等。尽管释迦牟尼无法根本改变古印度社会现实存在的种姓歧视和特权,但他通过创立佛教,言行一致地在事实上以宗教的形式在佛教内部实践了各个种姓同为沙门释种子的平等理念。这在经中就有记载:“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问:汝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

进入佛教组织,不管来自哪个种姓,都是释氏子,都是平等的。释氏子都可以平等地从事宗教活动、享受宗教生活、实现自我超脱、皈依涅槃净地。释迦牟尼在反对不平等种姓制度时不仅拿起了佛教思想武器,而且拿起了佛教组织武器。

佛教要求种姓平等、反对种姓特权的思想表现在中国则是佛僧用来反对王侯特权,主张政教平等。东晋高僧慧远大师就曾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从区分“在家”教徒与“出家”教徒入手,有限度地要求宗教与政权处于平等地位。慧远非常现实地承认那些在家“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不可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以便“助王化于治道”;同时,又非常高调地指出那些出家教徒要“遯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一旦“变俗”,就要“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遯世”,以便“高尚其迹”,“拯溺俗于沈流,拔幽根于重劫”

②。

释迦牟尼在世并未自称为佛,而且反对世尊特权,主张佛凡平等,认为佛与众生一律平等。翻阅佛经,佛陀说法多是在树下席地而坐,并非至高无上的样子。至于后来对佛的神化,以及佛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间的各种礼节,应当合理地理解为修养境界的差别,而非特权等级的差别。而那些假借佛的名义而设置的等级差别与等级特权,自然与佛、法、僧的内在要求相违背,只当合理地理解为“出世”佛僧被“在世”权力与欲望牵累的某种沉沦,理应为已经“看透俗谛”“领悟真谛”的真佛所不齿。《长阿含经》明确指出:“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刘宋]求那跋陀罗译:《长阿含经·第四分世记经世本缘品第十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卷,第145页。 众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律平等,无等级种姓差别。按照佛家的“种姓平等”要求,在世俗生活中,众生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种姓歧视和等级特权。佛教的种姓平等对于在世歧视者来说同样也具有深刻的救治作用。

(二)佛性平等

佛陀不仅反对现世的种姓特权,而且反对只有少数人可以成佛的思想观念,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追求成佛。佛陀宣传佛法四十九年,宣讲“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时,都始终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从人性根源上确立了佛性平等的观念。

众生首先是指“有情众生”,众生皆有佛性首先是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一个著名例证就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惠能从岭南来黄梅向五祖弘忍礼师作佛。五祖问:“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反问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唐]惠能:《坛经·行由品第一》,陈秋平、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9页。 这段对话深刻表明佛性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从原初意义上说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而成佛与否,关键就看是否真正皈依佛、法、僧“三宝”,是否真正修炼戒、定、慧“三学”,是否真正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否真正能摆脱在世“俗谛”苦空的牵累而出家修炼参悟“真谛”并具有持之以恒的“精进度”。

佛性在众生面前一律平等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按照佛教的众生观,众生不仅包括“有情众生”,而且包括“无情众生”。天台宗湛然、三论宗吉藏以及禅宗一派牛头宗法融都认为,众生佛性平等是指佛性在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面前的一律平等。 隋代的吉藏就曾解说“佛性”,认为“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也。若悟诸法平等,不见依正二相故,理实无有成不成相,假言成佛。以此义故,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隋]吉藏撰:《大乘玄论·辨内外有无第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卷,第40页。 。既然众生都有佛性,就要对具有佛性的众生平等地对待,爱惜自然生命和世间万物,保护万物的尊严性。关于这一点,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讲得很有道理:“宇宙全体,还有其中的万物都有尊严性,它是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就是说,自然界的无生物和无机物也都有尊严性。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第429页。 尊重和敬畏万物,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在线全文阅读。

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ngyu/122814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