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一)平等宽容

佛家主张众生平等,从前面所阐发的种姓平等、佛性平等、轮回平等、平等性智来看,这些平等观念包含了深刻的宽容思想。佛家的宽容是建立在众生平等基础上的宽容,可谓“平等宽容”。佛家认为佛、心、众生三者没有差别,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因果缘起“自他不二”“依正不二”。这意味着一切众生之间、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之间、佛与众生之间都相互依存,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不可排除异己、贬低异己。

按照种姓平等观念,不同种姓之间需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不能搞种姓歧视,自以为自己的种姓具有绝对至上性和绝对优越性,就剥夺其他种姓享有纯洁心灵追求成佛的资格和权利,剥夺其他种姓独立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资格和权利,剥削其他种姓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贡献自身智慧和才能的资格和权利。

按照佛性平等观念,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就有情众生而言,要包容犯过错误、违过戒律、造过恶业的众生,相信一切众生在其自身努力下能够不断修炼最终戒恶行善。就一切众生而言,人类不可自立于人类中心主义,肆意掠夺自然,任意践踏生命,随意滥用资源,轻易漠视无情众生的佛性与尊严性,因此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以毁灭自己的尊严之心来爱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我与他人、前世与后世的包容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按照轮回平等观念,一切众生造恶行善皆有因果报应,在善报恶报面前一律平等,在六道轮回当中一律平等。因此,绝不可以贪嗔痴三毒之心来对待自己从而排斥他人,也绝不可以恶心毒心对待一切众生,而是要多造善业来回报自己、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回报一切。

按照平等性智观念,一切众生都要坚信自他不二、自他平等,不可产生分别心、差别心。比如爱人,要像爱自己那样来爱别人,爱男人就想一切众生皆我父,爱女人就想一切众生皆我母。比如救生,要像菩萨那样大慈大悲,不分男女、不分亲疏、不分种姓、不分阶级、不分国籍、不分在世出世,全力救度。比如共事,要像菩萨那样多用爱语,讲真实话、讲善良话、讲温柔话、讲方便话,将心比心,将身比身,设身处地、化身示现,共同一起修成佛果、成就事业。

(二)和敬宽容

宽容可以促和谐,和敬也可得宽容。以和敬求宽容是佛家的一大亮点。宽容需外善和内敬。菩萨虽然德才兼备,但始终注意讲究“和敬”方法,乐意与众生共事,设法普化众生。《法界次第初门》论道:“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若不和同爱敬,则两不和合,不得尽成般若,是为魔事。若善用六和,则与一切冥同,必得善始善终,则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名和敬。”可见,“六和敬”是久处共事的不二法门。

菩萨采用“六和敬”,一方面要与众生一起修养身业、口业、意业,共同加强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又要共同遵守戒律、共同生活行动、共同追求正理,获得共同的修为。智者大师对此梳理得非常清楚:“一、同戒和敬。菩萨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诸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不断不常,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为和敬。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方便巧,同一切种种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分别,增进开解,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见为和敬。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无念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巧,同修种种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皆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同。亦知前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说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语言,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菩萨心常在无缘大慈三昧,以修其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如来藏理,未来必定当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说意慈和敬。”[隋]智顗撰:《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六和敬初门第五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卷,第693页。 认为佛、众生、心一律平等的菩萨,坚信众生悉有佛性并能修养成佛,并且敬众生如佛,具备如此宽容之心,何愁相处不和谐和睦!

佛家的“六和敬”思想在不同经论中有不同理解。《大乘义章》就有不同的论说:“六和敬者,同止安乐不恼行也。起行不乖,名之为和;以行和故,情相亲重,目之为敬……一、身业同,略有二者:一者离过同,谓同离杀盗邪淫等事;二者作善同,谓同为一切礼拜等善。二、口业同,亦有二种:一者离过同,谓同皆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二者作善同,谓同为赞诵等善。三、意业同,亦有二种:一者离过同,谓同离一切烦恼业思;二者作善同,谓同修信、进、念、定、慧等一切善法。四、同戒,略有二种:一者受戒同,二者持戒同;或分三种:一者律仪戒同,二者摄善戒同,三者摄众生戒同。五、同施,略有二种:一者内施同,谓自舍己身,奉给尊事;二者外施同,谓舍余资具。又分三种:一者财施同,二者法施同,三者无畏施同。六、同见,见谓见解,略有二种:一者世谛中见解无别,二者真谛中见解无别。”[隋]慧远撰:《大乘义章》卷12《六和敬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4卷,第712—713页。 按照这种理解,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求此“六同”,彼此之间的分歧就必然减少,彼此就会有宽容包容的坚实基础。

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普陀山举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认为,佛教论坛是向热爱和平的世人开放的平台。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通过了《普陀山宣言》,提出了“新六和”的美好愿景:“一愿培植善心,发乎善行,则人心和善。二愿亲情稳固,爱心充满,则家庭和乐。三愿真诚沟通,平等互助,则人际和顺。四愿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则社会和睦。五愿彼此欣赏,尊重包容,则文明和谐。六愿将心比心,化怨为友,则世界和平。”叶小文:《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4月14日第1版。 “新六和”作为“老六和”的继承和发展,有效地实现了佛家“和敬”思想的现代性转化创造,为新时期推动宗教宽容、思想宽容、家庭宽容、社会宽容、文明宽容与世界宽容必将做出新的贡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3)在线全文阅读。

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ngyu/122814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