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佛性平等的观念还表现为生命平等观念。佛教没有人类中心主义者的偏见和傲慢,要求以平等的观念去保护和关爱其他一切物种,并把侵犯其他物种的尊严性视为侵犯人类自身的尊严性。这从超越世俗的意义上为生命平等奠定了思想基础。佛僧的不杀生、吃斋饭、要放生等佛行,使“众生平等”不仅仅表现为虚无缥缈的思想观念,还表现为实实在在的修行生活。历代佛僧从不轻易开杀戒,对恶人一忍再忍,无不包涵着“一阐提”也有佛性并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坚定信仰,无不包涵着力求通过佛法开悟众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积极价值。

(三)轮回平等

佛教有其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谈论平等,任何众生都无法逃脱生死业力轮回报应,一切众生在三世中轮回也是平等的。佛祖继承并改造了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认为不能成佛者就不可能进入凤凰涅槃极乐世界,而只会停留在一切皆苦的三世生死轮回流转中永远不得解脱。十二因缘,尤其是“无明”,会引起众生的身、口、意等各种行为活动、语言活动和精神活动,形成身业、口业、意业,并呈现善业、恶业的差别及其相关“业力”的深浅。业力是推动生死轮回的内在力量。

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轮回有不同的“道”,而“道”有五道、六道、十道等多种说法。其中,六道谈论得最多。所谓六道,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其中前三道为“三恶道”,后三道为“三善道”。按照佛家的人生观,众生的出生包括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化生就讲六道轮回。部派佛教根据“十二因缘论”进一步阐发“三世两重因果说”,具体说明如何在三世中根据因果缘起不断因善恶不同而生死轮回。大乘佛教增加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四圣道”,形成三恶道、三善道、四圣道共“十道”。

佛家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恶业者进恶道,受苦受罪;造善业者进善道,成人成佛。在三世六道中,众生生死轮回,不得解脱。只有进入四圣道,才能获得生死解脱,进入极乐世界,享受常乐我净的生活。对一切众生来说,善恶报应,生死轮回,做鬼成佛,都是各自身业、口业、意业的业力结果,一律平等,概莫例外。这种轮回平等,对于佛教信徒来说有巨大的震慑力,对于世俗凡人来讲也有巨大的影响力。

(四)平等性智

从佛教对社会的反抗可见种姓平等,具有要求社会平等、政治平等的价值;从佛教自身对佛性的领悟可见佛性平等,具有要求人格平等、生命平等的价值;从佛教对生死的认识可见轮回平等,具有要求机会平等、报应平等的价值;如果再进一步从佛教对智慧的追求还可见平等性智,可见佛教对一切法相、知行、佛凡、我他种种差别的破除,亦即佛眼所见的平等境界。“平等性智”是从佛家眼光对“平等”做独特解说的一种独特佛智,与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同列,体现了佛教对平等的汲汲追求和深刻参悟。

在佛家的多种文献中,诸如平等觉、平等法身、平等大悲、平等心、一切法平等,无不表明在佛眼当中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平等无差别。毫无疑问,这是佛教从究竟义、第一义上对“差别”与“起差别”的否认,对“平等”与“求平等”的肯认;这也是佛家无常、无我、无执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集中表现。正如佛经所云:“等观诸法自性寂静,不生不灭故名平等。一切烦恼虚妄分别,自性寂静,不生不灭故名平等。名相分别自性寂静,不生不灭故名平等。灭诸颠倒不起攀缘故名平等。能缘心灭无明有爱,即俱寂静痴爱灭故,不复执着我及我所故名平等。我我所执永灭除故,名色寂静故名平等。名色灭故边见不生故名平等。断常灭故身见寂静故名平等。”[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六分平等品第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7卷,第942页。 这种从第一义上看破俗世一切的平等观,只有站在佛家的立场上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据《佛地经论》所载:“平等性智者,由十种相圆满成就。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故;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修殖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唐]玄奘译:《佛说佛地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卷,第721—722页。 平等性智的要义在自他平等。以上十种相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佛僧针对世间诸相的具体认识而言的,“诸相增上喜爱”说明诸相不断超越实际而无相的客观现象、“一切领受缘起”说明诸相服从因果缘起的客观规律、“远离异相非相”说明诸相变异本质上并非实相的客观现实。这意味着,一切相本质上表现为无分别、无喜爱、无善恶的服从因果缘起规律的实相,所以众生也应以平等心即无分别、无喜爱、无善恶之心来体会此岸彼岸的众相万相。一类是佛僧针对众生的慈悲行为要求而言的,“弘济大慈”“无待大悲”就是佛家从慈爱关怀与救苦超脱两方面,要求不分亲疏、不分贵贱、不分尊卑、不分远近都一律平等对待众生,有缘无缘都要等同慈爱救度。一类是针对佛僧传授佛法而言的,“随诸众生所乐示现”要求说法者根据众生善恶业障和智慧觉解的差别,根据众生具体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爱好,采取具体演示和直观表现的方法,平等无差别地传授善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出出世间法,而“一切众生敬爱所说”要求只要众生乐意接受诸法,那就要认真传授,不分彼此,一视同仁。一类是针对众生的领悟、感受、修行而言的,“世间寂静皆同一味”认为众生如果能领悟诸相的实相、异相、无相从究竟意义上寂静同一的话,那就从本体上把握了诸相无相的平等不二;“世间诸法苦乐一味”认为众生如果知道诸法无我且没有苦乐自我分别的话,那就从感受上把握了苦乐无常的平等不二;“修殖无量功德究竟”认为众生虽然智慧根性有别、修道程度有别、悟道境界有别,但如果发愿修殖一切善法、佛法,那就功德无量同样平等不二。

由上可见,“平等性智”所强调的“自他平等”建立在独特的佛家本体论、认识论、教化论、评价论的基础上,对佛僧和众生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从整体上看有利于改造佛僧和众生的世界观,为现代人探求平等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宽容意识

众所周知,佛家有“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这样一幅对联。佛家看破世俗凡尘,具有很强的包容宽容意识。佛家主张众生平等,强调四摄六度,要求戒恶行善,达到度人自度,阐发有以平等得宽容、以和敬得宽容、以忍度得宽容、以慈悲得宽容等多方面的思想。佛家相信恶人也能成佛,乃至包含了宽容恶人的意识。面对文化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佛家的宽容意识和宽容思想尤其值得发扬光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化解各种矛盾冲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2)在线全文阅读。

众生平等与安忍宽容———佛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ngyu/122814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