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法无定法:禅宗法度论的审美意蕴(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独领风骚者,必有自家精神,必以独特的面目出之。法度当下生成,随机妙用,这与南宗禅超越知识边见,摆脱逻辑推理的桎梏契合。大珠慧海禅师说:“对面迷佛,常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57页。 大用现前,不存规则。随机运法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杜绝推寻,不假思量,纵横自在,心中无法,而又无法不备。视法度为幻有,突出了法度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它要求超越逻辑理路,开启自身的生命体验。法则是人对事物的命名,它既然是心智所行,就必然有所依据。事物都有其存在法则,法则属于善巧方便,随缘说法,不可拘执,无法依凭。

普通经验是人们经历世事之后心中存留的记忆,或是对过往经验的理性总结,它属于过去已知的可以识别的认知领域。经验具有可记忆性,符合生活逻辑和认知理性。同时,有些超然的经验却不是记忆的结果,无法用生活经验和逻辑运思进行识别。艺术运法接近后者,更适宜称为运法体验,而不应视为审美经验。根植于历史的知识经验,由记忆总结出来的法则和传统,并不能直接移植到当下鲜活的审美情境,如果要使它们发生作用,离不开转识成智的妙悟工夫。有些艺术家试图从当下的情境中抽身而出,仅仅凭借过去的生活经历、经验知识应对当前的情境,这种旁观者的做法难以真正领略艺术运法的妙谛。在他们看来,艺术创作是过往经验的再现或重复,不过是普通生活经验的间接运用。这样看待艺术法度,难免过于僵化和简单化了,并不能保障审美现场的安全抵达。每次艺术创作都是一次全新的精神历险,逻辑推理无法提供实际运法的有效策略,艺术运法不是过往经验的再现,也不是既有法度的必然延伸。因此,要放下旁观者的身份,介入直切而新鲜的审美现场,而不是盲目地服从、模仿那令人压抑的、而又不断地被正统艺术史家强化着的传统。这样,当下的审美现场才展现出它存在的意义。艺术运法的当下生成,就是指通过消除现场与历史、经验与体验等的冲突,重新建构属于当下审美情境的法度、秩序和规范。

四、法无定法

禅宗的法度论有一个总纲法门,就是法无定法。禅宗认为,传统、法则、规范等都是心识的作用,人们习惯以知识理性的方式命名事物、规定世界。其实,知识理性并不可靠,发自心源的法度和规范都毫无实体。禅宗要解除知识理性的困扰,不落知或无知的边见,杜绝缘虑之心,照亮心中灵明。或者说,它要破除知识理性对精神的束缚,还原人作为生命个体的自由。

大乘佛教认为佛说不可说、不可取,因无为法故有差别。如来说法,只是随机而用,权宜方便,事过境迁,便当舍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虚空不实,这已成为禅门的共识。禅宗公案提到,既不应执著经论文字,又不能完全排斥经典,堕入虚无之途。把权威说法视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同属荒谬可笑。禅宗有“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的说法[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高楠顺次郎等辑:《大正藏》第48卷,第395页下。。这表明不能被佛经文句所缚,觉者应不泥经、不执古。似孤峰般独立无依,如白云般逍遥自在,就是心转《法华》的境界,彻底觉悟,获大自在。

禅宗文献有段世尊与外道关于“定法”和“不定法”的对话:“昨日定,今日不定。”[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第6页。这是禅宗法度论的思想渊源。所谓“定法”,是指有法可依,这对于初入禅门的修行者来说,是切实可行的。佛经是参禅悟道的必要工具和有效路径。然而,佛经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方便说法,其内容再丰富,内涵最深刻,境界再高超,始终无法替代禅师的亲身体验。考虑到佛经的局限性,佛教以无法接利根之人,以有法为其次立法。“不定法”是说,参禅悟道不能囿于固定之法,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修合适的经典,还应依照特定的觉悟情境采用合适的禅修法门。

禅宗讲法无定法,这不是否定法度的存在,而是说不存在确定之法,无不变之法,无法即活法,也就是不拘成法。昙颖禅师说:“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直饶透脱,犹在沉沦。”[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第719页。禅师们寻求觉悟之道,拒绝死门,但参活句,不执死句,不涉唇吻,不守门户,活参活用,不入俗套。这样才能成就真正的觉悟。

在禅宗看来,艺术法度犹如事物的存在,因缘而有,缘起而成,缘灭归空,实无自性,假名不实。禅宗直指法度的虚不实,不是指法度虚无或不存在,而是强调法度以真空幻有的样态存在,因此,在对待传统和法则时,就应心无执念,心境自在。定法即死法,心法即活法,反对参死句,提倡运活法。参禅悟道有活路,行文游艺忌死句。这是南宗禅的法度观念,它深植于宋代以来的艺术论中。葛天民论诗:“参禅学诗无两法,死蛇解弄活泼泼。”[宋]葛天民撰:《寄杨诚斋》,[清]曹庭栋编:《宋百家诗存》,清乾隆六年刻本。 学诗当识活法,规矩具备,却又变化神速,出于规矩之外。有法却无定法,无定法却不失法度。活法既不循规蹈矩,又非毫无法度,它在定与不定之间求活路,故能流转如弹丸。禅法活泼泼,诗法亦如禅法,这是以禅论艺的常见路数。赵宧光论书:“法如禅机,笔如辨才,处处生涯,头头活泼,方是流转不穷。”[明]赵宧光撰:《寒山帚谈》卷下《了义》八,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109页上。 落笔无定法,活法处处生,这是一种挥洒自如、纵横驰骋的运法境界。很多艺术家都能参透艺术运法的真谛,不沾不滞,心无取舍。不取法,不取非法,不舍法,不舍非法。法度遍在,心物无间,法不用求,当下即是。对于艺术运法而言,由于艺术家的个性、素养、体验等各不相同,不可能存在固定不变的法则。同时,艺术运法还需要结合特定的审美情境而定。只有家数门庭抛开,非与非法且置,才能法由心生,以意运法,当下圆成,活泼自在。

法度是人对事物秩序感的规定,它本身并不存在先天的合法性。法度意味着效法、仿效和常规,同时,它又含有废除这层意思,二者截然相反据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灋”通“癈”,取废弃义。《管子·侈靡》:“利不可法,故民流;神不可法,故事之。”郭沫若注:“金文以‘法’为‘癈’字,此两‘法’字均当读‘癈’。”。任何法则都不过是方便法门。法度既非实体,又以特定的形式存在,或显现为某种形相,具有某种规则。形相或方或圆,始终不离规则。这些规则和形相依赖事物而存在,体现出一定的秩序感。徐上达论印:“布置无定法,而要有定法。无定法,则可变而通之矣;有定法,则当与时宜之矣。是故,不定而定者安,定而不定者危。去危即安,乃所以布置也。”[明]徐上达撰:《印法参同》,韩天衡编:《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85年,第143页。篆刻之法,在于定与不定之间。所谓“无定法”,是指不存在先天的章法和规则,印法必须经由篆刻家的心境而生,刀法生活,神妙不测;篆刻“有定法”,是指它与艺术创作活动相关,必须遵循一定的审美原则和表现技法。究竟如何用法,要结合印文字体、结构、布局等因素而定。无法与有法,始终不可把捉,妙在离合之间,贵在有无之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法无定法:禅宗法度论的审美意蕴(3)在线全文阅读。

法无定法:禅宗法度论的审美意蕴(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ngyu/122813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