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价值动力
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的移情性。物理教师可结合物理学史、物理学家轶事、物理思想和方法、物理的应用与发展等事例与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从伽利略、牛顿、法拉第、麦克斯韦直到爱因斯坦等众多的物理学家,不仅讲述他们所提示的物理规律,也介绍他们为科学事业的奋斗牺牲。如法拉第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规律,在周围的人纷纷放弃研究的情况下,他靠什么坚持下来直到成功;哥白尼受到血腥镇压的时候依然胸怀必胜的信念。这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头上的光环与荣誉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晶,引导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科学家由衷敬佩的情感,自然迁移到高中物理的学习上,激发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探究欲,形成不畏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心理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2]在物理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建立生涯指导教学目标指南,物理知识的应用与生活实际最密切,让学生演讲“物理+X”,教师适时介绍与物理学科相关的行业和职业及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如与民生相关的电力、水利行业,引领国家发展的航天、核能、高铁,保障国家安全的飞机、舰船、军事等。同时,让学生了解这些职业和行业对物理知识、动手能力、个性特长、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学习与职业准备的关系,形成稳定的物理学习动力和专业志向。
3.使学生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表现为对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的好奇和探究物理规律的倾向性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这种好奇心、倾向性和责任感只有通过个体实践的不断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并稳定下来,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成为探索物理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持久兴趣”。由于初、高中物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台阶”,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分层次、分阶段提出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积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能使每位学生都品尝到物理学习的乐趣,这是树立信心、形成恒定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关键,是跨越“台阶”最有效的措施。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学策略获得成功的基本因素包括学习者主体因素和教学的情境因素。[3]强调学习者主体因素对学习的作用,认为学生的学习成就与情感特征有较高的相关性。[4]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学好物理,让学生对未来学习充满希望,充满信心,要满足学生渴求知识、渴求进步、渴求帮助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珍惜其进步,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情景,有思辨、有实验、有演绎,使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
三、高一物理教学策略改进的路径
1.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集中于处于掌握边缘的那些概念和规则,他称这种学习的边缘区为“最近发展区”。[5]这个观念强调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不能超越认识发展的阶段。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6]教学要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初始的教学速度要慢些,重点章节之前可先上预备课,讲清初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能力要求、思维方法上的区别。按照教学纲要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深度、广度,并分层次、按阶段提出动态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2.动手操作,激发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实验的探究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学生在初中时由于刚接触物理实验,兴趣多在实验器材和直接观察得到的结果上。而到了高中,教师要注意指导,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实验步骤的设计、结果的分析提取和对误差的分析上,这些实验没有初中直观,成功的障碍增多,教师对实验的要求要分段、分层次提出。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由现象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根据现有仪器设计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要观察的主体,忽略次要因素,并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提炼,得出通过实验发现的规律。要充分展示物理过程,让学生亲历“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归纳能力,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改进仪器或步骤,手脑并用,学生的潜能被开发,创新实验则由学习转为追求。
3.建立微课,突破难点
由于课时有限,教学计划紧凑,仅依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微型课”以它短小、独立、鲜明的优势,在引导学生跨越“台阶”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其方法是:利用课余时间,每次设定一个主题,以训练某一思维方式、纠正或探讨某一练习解答、掌握某一学习方法、探讨一个实验等为目的,针对全体或部分学生实施“微型课”教学。如作业中普遍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与矫正;重点、难点的专题训练,对认识模糊易出差错的章节,像“受力分析”“能与功”等内容,通过专题讲练,能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再如:讲解一个实验,分析一项误差,抛出一个课题,展示一个学生研究过程。微型课不仅能答疑解惑,在扩展知识应用、展示学生成果、介绍新科技和生涯指导等方面,微型课教学有它特有的方式和功效,而且是对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也是课堂时空的拓展,成为了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4.问题激励,提高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解决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思维活动的实践价值所在。[7]物理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包括:物理知识、物理方法、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灵活性。[8]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遇到他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表达出来时,才能形成思维方法。在“疑难”的渗透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解决,到学会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形成师生共同讨论问题。
5.及时矫正,解决疑难
学习的矫正是引导学生跨越“台阶”的关键,而及时的教学反馈是进行矫正的有力保障。用统计理论,有计划地对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和学习缺陷,并采取措施及时矫正。学困生的学习矫正要及时,应从三方面做起:经常关注学困生,让他们感到温暖与关怀,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的辅导,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针对学困生形成过程的原因——问题效应(某个小问题——问题积累——学与教脱节——自信心降低),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办法是教师主动辅导,同时给每一位学困生安排几个“小老师”(由教师选定的品学兼优学生),使他们减少问题的积压,学习顺利进步;让学生会做一般题目,教师在适当时机给予表扬。绝不拿难题卡学困生,以保证学困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物理教学渗透思考策略研究论文(共3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