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45.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国家不断地出台一系列经济法规。这说明(D)
A.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力直接决定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经济基础 D.经济基础直接决定上层建筑 46.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C) A.为了保护国家的物质利益 B.为了保护人们的既得利益 C.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D.为了保护国家的既得利益 47. 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48. 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D) A.直线性 B.多样性 C.复杂性 D.统一性 49. 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D)
A.反复性 B.杂乱性 C.无规律性 D.多样性 50. 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D)
A.合目的性的过程 B.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 C.合规律性的过程 D.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51.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是(A)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更替
C.人的发展 D.社会制度的变革
52. 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C) A.倒退性的统一 B.反复性的统一 C.跨越性的统一 D.上升性的统一 53.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54. 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是(A)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价值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55.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动力是(B)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56.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指(D) A.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变革 B.物质生产力直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C.在特定物质生产力基础上,只能建立一种生产关系 D.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57.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D) A.文明发展程度 B.生产关系 C.价值观念的进步 D.生产力 58. 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59.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60.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所围绕的轴心是(B)
A.政治权利 B.经济利益 C.思想统治 D.社会地位 61. 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科学技术进步 D.改革 62.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63. 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A)
A.社会革命 B.阶级斗争 C.社会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 64. 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65.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A) 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阶级关系缓和 C.解决社会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关系更替 66.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67. 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和改革,错误的说法是(D)
A.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B.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 C.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与改革从根本上不会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8.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推动社会革命
69. 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C) A.人与社会 B.人与自然
C.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D.自然的人及其活动 70. 人的现实本质是(C)
A.所有人的共同属性 B.人的阶级性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71.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7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73.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74.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B) A.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理 D.以人为本的原理
75.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76. 杰出人物的某些主张之所以能够实现,最根本的原因是(B) A.他们有着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行动 B.他们的选择符合历史的必然 C.他们代表着进步的阶级的利益 D.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77.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78. 关于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
B.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人物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C.历史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D.历史人物由于其对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不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79.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在思想领域处于统治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B)
A.统治阶级掌握着宣传机器 B.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统治阶级控制着知识分子 D.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占有统治地位 80.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C) A.经济分析方法 B.逻辑分析方法 C.阶级分析方法 D.哲学分析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有(ABCD)
A.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机 C.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2.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ABCD)
A.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唯心史观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唯心史观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 社会存在包括(ABC)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