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D)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人本主义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C.进化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3.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C)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4.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5.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6.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 A.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 B.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C.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制约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
7.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D) A.决定社会制度差异的根本因素
B.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状况的基本因素 C.决定社会进化速度的基本条件 D.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8.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A)
A.精神方面 B.文化方面 C.意识形态方面 D.思想理论方面
9.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C)
A.价值观念 B.社会政治法律思想 C.意识形态 D.宗教和哲学 10. “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D)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精神需要的产物
C.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D)
A.两者相互并存相互制约 B.两者相互决定
C.后者决定前者,前者反作用于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1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3. 在世界历史上,19世纪经济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社会意识(A)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不一致的 C.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 D.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4.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A)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劳动资料 D.劳动工具 15.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A)
A.生产工具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16.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C)
A.劳动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劳动成果 17. 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是(C)
A.科学技术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生产资料 18.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D) A.人类需要的生产能力 B.科学的生产能力
C.新型的生产能力 D.实际的生产能力 19. 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主要取决于(A) A.劳动资料的性质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的素质 D.生产力水平 20.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B )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21.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A) A.生产关系 B.物质关系 C.分工关系 D.利益关系 22.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B) A.生产工具 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科学技术 D.生产力发展水平 23. 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
A.人与人的利益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分工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4.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A)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2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2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D.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27. “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下列说法中,不说明上述观点的是(B)
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28.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表明(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9.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A) A.生产力发展 B.生产关系变革 C.先进文化发展 D.社会制度变革
30.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依据是(C)
A.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原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经济基础与生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31.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2.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A) A.基本经济制度 B.生产方式 C.基本经济体制 D.基本经济结构
33.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A) 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B.社会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C.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D.经济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 34. 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35.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A )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36.观念上层建筑就是(D)
A.社会意识 B.价值观念 C.社会文化 D.意识形态 37. 上层建筑中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D) A.前者影响后者,后者指导前者 B.前者反作用后者,后者决定前者 C.前者以来后者,后者可以不依赖前者 D.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影响制约前者 38.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A.核心价值体系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政治法律思想 39.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B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40.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B )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41.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4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B)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43. 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A)
A.经济基础的性质 B.政治制度的性质 C.国家政权的性质 D.意识形态的性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