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假道于虞以伐虢之事《春秋》僖公二年、五年只分别记作“虞师、晋师灭下阳”、“冬,晋人执虞公”,荀息如何以马、璧为诱饵游说虞公以及宫之奇如何进谏而被虞公拒绝之事《春秋》均未涉及,显然《魏策》提到的《春秋》是指《左传》。
关于《左传》自战国至西汉初期的传授情况,刘向在《别录》中作了这样的叙述:
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受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抄撮》八卷,受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见杜预《春秋左传序》孔颖达疏引文)
曾申,生平不详。吴起即战国著名的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既而赴魏,受文侯重用,最后奔楚。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铎椒为楚威王太傅,著有《铎氏微》一书。《汉书?艺文志》载《铎氏微》三篇,而未载《抄撮》一书,《抄撮》可能就是《铎氏微》。《铎氏微》在《艺文志》中与其它书的排列情况如下:
《左氏传》三十卷 《公羊传》十一卷 《穀梁传》十一卷 《邹氏传》十一卷 《夹氏传》十一卷 《左氏微》二篇 《铎氏微》三篇 《张氏微》十篇 《虞氏微》传二篇 《公羊外传》五十篇 《穀梁外传》二十篇 ???
既然《铎氏微》前后都是《春秋》古经一类的书,可证其与《左传》属于同类书。据《抄撮》之名推测,《铎氏微》大概是《左传》的手抄简本。据《十二诸侯年表序》,虞卿是战国赵孝成王的相,著有《虞氏春秋》一书,《艺文志》称作《虞氏微传》,即《别录》所称《抄撮》,和《铎氏微》一样,也是一部《左传》删节本。荀子即《荀子》一书的作者。荀子虽未编过《抄撮》一类的书,但荀子必然传授过《左传》,这从《荀子》一书征引《左传》的情况可以得到证明。张苍为秦末汉初人,其简况详下文。
(二)《左传》在两汉时期的流传研究概况及重要学者
《左传》在西汉时期流传的记录材料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授清河张禹长子。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书数以称说。后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征禹待诏,未及问,会疾死。授尹更始,更始传子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季君,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以《左传》授王莽,至将军。而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
刘歆,字子骏,沛(今江苏沛县)人,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子,成帝时受诏与向领校群书,官至中垒校尉。哀帝时官至奉车光禄大夫。王莽用事时封红休侯,王莽篡位后尊为国师。地皇末年(公元23年)谋诛王莽,事泄自杀。
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刘歆传《左传》于贾徽,徽传子逵(详上文)。贾徽为贾谊八世孙,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北)人。贾逵为贾徽子,字景伯,东汉著名经学家,于《诗》、《书》、《国语》无所不通,明帝永平年间曾献《春秋左氏传解诂》三十篇及《国语解诂》二十一篇。后世称为“通儒”。官至侍中,领骑都尉。
从西汉初的张苍到东汉刘歆,对《左传》的传授都用的是古文写本,这有以下材料为证: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仓(即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许慎《说文解字?序》)
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时,诏向受《穀梁春秋》,十余年,大明习。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汉书?楚元王传》)
张苍死于公元前152年。鲁恭王名刘馀,汉景帝之子,于景帝前二年(公元前155年)立为淮南王,于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徙为鲁恭王。刘歆生于约公元前53年,死于公元23年。“天汉”为汉武帝年号,相当公元前100—前97年。鲁恭王坏孔子宅下距张苍之死仅有三年,而到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献壁中书时已过去了五、六十年,其时刘歆尚未出生。据此可以断定,张苍所献《春秋左传》与孔壁中的《春秋左传》虽均属古文,但非同一抄本。杨伯峻认为前者属于民间传读本,从战国末年流传下来,后者为孔壁藏本(见《春秋左传注?前言》)。据刘歆《移书太常博士》一文,刘歆所见到的抄本显然属于孔壁藏本,自从孔安国献出后,一直藏于皇家祕府。
关于刘歆《移书太常博士》一文,历来对其中的句意理解有分歧。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春秋左传》非出自孔壁,张心澄的《伪书通考》认为所以会有这种看法是由于对该文的断句理解有误,杨伯峻据张氏的意见将其中有关句子断作: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于祕府,伏而未发。
这样的断句将“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和“丘明所修”两部分均视为插说成分,使“及《春秋左氏》”、“皆古文旧书”二句与上句“《书》十六篇”连成一气,有利于证明《春秋左氏》属壁中书,也使下文的“皆”字有了着落。但是如此处理很难解释这样的疑问:既然《春秋左氏》与《逸礼》、《书》同属壁中书,那么“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之难,未及施行”数句为什么不置于“及《春秋左氏》”一语之后以兼指《春秋左氏》呢?难道同属壁中书,《春秋左氏》的遭遇与《逸礼》、《书》不同?杨氏说张心澄把这段文字读懂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读懂。本文以为这段话中发生了错简。“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四句应移至“《书》十六篇”与“天汉之后”两句之间才真正符合该文的原貌。
在西汉时期,《公羊传》和《穀梁传》相继被立于学官,处于正统地位。其中《公羊传》立于学官是在汉武帝时期,《穀梁传》立于学官是在汉宣帝时期。《左传》虽有人相继传习,但未立于学官(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其中无《左氏》),地位远不如《公羊》、《穀梁》显赫。直到汉哀帝时重视《左传》的问题才由刘歆向朝廷提出,到汉平帝(哀帝兄弟)时《左传》始被正式立于学官,设博士传授,后废。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左传》再次被立于学官,不久又因博士李封死而废(见《后汉书?范升传》)。
根据《汉书?儒林传》的记载,《左传》的研究整理始自贾谊,贾谊对《左传》做过训诂工作。其后对《左传》用力较多的人就是刘歆,刘歆研究《左传》的特点是将《左传》与《春秋》相对照,以《传》文解释经文,让《经》、《传》转相发明,互为补充,结果使《春秋》的所谓义理得以通畅彰显。刘歆可以称得上是《左传》学的创始人。刘歆研究《左传》的具体情况详见上文所引《汉书?楚元王传》。
《左传》在西汉末立于学官,而在东汉初即被废除,原因无非和王莽的倒台及今文《公羊》、《穀梁》学派的攻击有关,王莽好《左传》,故在其辅政时《左传》才得立于学官。《左传》在东汉初虽然被废于官学,但在整个东汉时期,从事《左传》传习研究的人数众多,其中包括一些最著名的学者,据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孔颖达疏的说法,先后有陈元、郑众、贾逵、马融、延笃、彭仲博、许惠卿、服虞、颖容等人。
(三)《左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研究概况及重要学者
三国至两晋时期,研究《春秋左传》的学者主要有王肃、杜预二人。
王肃,三国魏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人,王郎之子。官至中领军,加散骑常侍。肃承贾逵、马融之学,曾为五经及《国语》等书作注,于《春秋》撰有《春秋例》、《春秋三传》二书。均佚。
杜预,西晋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字元凯,司马懿之婿,官至镇南大将军,在晋灭吴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杜预博学多通,于政治、经济、军事、经学、历法、律令、算术、工程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且多谋略,时人称为“杜武库”。在群经中,杜预尤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最早的《春秋左传》注本,收入《十三经注疏》。该书简要精当,深刻缜密,对《春秋》义理、《左传》之旨多有发明。除《集解》外,杜预尚有《春秋释例》、《春秋长历》二书,均传世。
南北朝时,《春秋左氏》学分成南北两大派,南宗杜预,北宗服虔。南北两派的治学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南学精细求新,北学务实保守。用《隋书?儒林传序》的话来说是“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南朝研究《左传》的学者主要有谢庄、萧子懋、王俭、杜乾光、王延之、刘之遴、崔灵恩、沈宏、沈文阿、王元规、严植之、贺革、沈洙、陆庆等人。北朝研究《左传》的学者主要有刘兰、张吾贵、卫冀隆、苏宽、刘献之、徐遵明、张思伯、庾信、沈重、乐逊等人。这一时期对《左传》侧重于书法条例的探求,总的来说成就不大。
(四)《左传》在隋唐五代时期的研究概况及重要学者
隋唐五代时期《春秋左传》的研究不仅局限于《春秋》义理的解释,同时涉及到对前人注文的疏证、对《春秋》经、传的评价和《左传》名号的整理等。学者主要有刘焯、刘炫、孔颖达、刘知几、啖助、赵匡、陆淳、冯继先等,其中孔颖达的成就最大。
刘烨,隋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字光伯。文帝开皇年间曾参与撰隋史及天文律历,官至太学博士,隋末因饥寒而死。著《春秋攻昧》、《五经正名》、《春秋述义》、《尚书述义》、《毛诗述义》、《论语述义》等书,均佚。刘烨研究《左传》的成绩比较突出,但过于追求文辞,未能在精深方面下功夫,且好攻击他人以自重,孔颖达《春秋正义序》对他作了这样的评价:
刘烨于数君(指沈文何、苏宽、刘烨)之内,实为翘楚,然聪惠辩博固亦罕俦,而探赜钩深未能致远。其经注易者,必具饰以文辞;其理致难者,乃不入其根节。又意在矜伐,性好非毁,规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余条。习杜义而攻杜氏,犹蠹生于木而还食于木,非其理也。虽规杜过,义又浅近,所谓捕鸣蝉于前,不知黄雀在其后。
孔颖达,唐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人,字冲远,历官文学馆学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精通五经。曾与魏征等人修隋史;又奉命与颜师古等撰《五经正义》,共一百八十卷。《五经正义》中的《春秋左传正义》是孔颖达等人研究《春秋左传》的成果。该书对《春秋左传》的注文采用的是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对《春秋左传》的解释多依据的是刘炫《春秋述义》。在体例上,《正义》先释《春秋》,后释《左传》,最后对杜注说解。其最大的特点是引证详博,保存了许多汉魏遗说,可看作是对汉魏六朝以来“《春秋左传》学”的总结。由于《正义》采用了杜注,极大地提高了杜注的地位,这对服注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南北朝以来的杜学、服学之对立随之消失,影响所及,致使服虔的《春秋左氏传解》一书未能流传下来。
刘知几,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子玄,著名史学家。历高宗、则天、玄宗三朝,先后官著作佐郎、左史、凤阁舍人、左散骑常侍等职。刘氏有关《春秋左传》的学说表现于《史通》一书。其中《惑经》篇站在史学的角度对《春秋》的所谓书法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从十二个方面指出了《春秋》的残缺、矛盾之处,动摇了《春秋》的神圣地位。与《惑经》相反,《申左》篇则对《左传》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左传》叙事采用直笔,不虚美,不隐恶。在《杂说上》中对《左传》叙事的艺术性及左氏之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这一评价首次涉及到了《左传》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啖助,唐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后徙关中,字叔佐。天宝末先后任临清尉、丹阳主簿等小职。后隐居不仕,安贫乐道,精研《春秋》十载,著成《春秋集注》一书。
赵匡,河东(今山西永济一带)人,字伯循。曾官洋州(今陕西洋县)刺吏。啖助学生,啖助死后,对助《春秋集注》书稿进行过整理,并著有《春秋阐微纂类义统》十卷以补助书之不足。
陆淳,后因避唐宪宗讳改名质,字伯沖,吴郡(今苏州市)人,官给事中,师事赵匡,继承啖助、赵匡二家《春秋》之学,撰有《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三书,集中反映了啖、赵、陆三家的学说。此三家对《春秋》三传都不太满意,认为《春秋》的宏旨不仅仅在于维护周礼,它同时宣扬了二帝三王之法,而以夏为本。
冯继先,五代人,生平居里不详。《四库全书》载其《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该书对《左传》人名的不同称谓进行了归类,是继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之后较系统地研究《左传》人名的著作。除《四库》本外,尚有《通志堂经解》本和《四部备要》本传世。
(五)《左传》在宋元明时期的研究概况及重要学者
宋元明时期《春秋左传》的研究有所深化,总体特点不是在注疏上下功夫,而是对《春秋》的书法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在训诂方面往往借题发挥,托古喻今,代表人物主要有孙复、胡瑗、孙觉、刘敞、王安石、苏轼、胡安国、叶梦得、朱熹、吕祖谦、程公说、程端学、陆粲等人。
孙复,北宋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字明复,著有《三传辨失解》、《春秋尊王发微》二书,前者已佚,后者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传世。孙复重经而轻传,认为《春秋》的宗旨在于“尊王攘夷”,所谓褒贬书法实际上是“有贬无褒”。
胡瑗,北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市)人,字翼之,与孙复同时,官至太常博士,著有《春秋口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等。胡瑗对《春秋》研究的成就并不大,他的贡献主要是组织“《春秋》经社”,对《春秋》经传的传播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孙觉,北宋高邮(今江苏高岫)人,字莘老,官至龙图阁学士。孙觉是胡瑗《春秋》经社中的成员,著有《春秋经解》、《春秋学纂》、《春秋经社要义》等书,坚持“《春秋》尊王”说和“有贬无褒”说。
刘敞,北宋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字原父,官至集贤殿学士,著有《春秋传》、《春秋权衡》、《春秋说例》、《春秋文权》、《春秋意林》等书。刘敞学问渊博,在北宋的学术地位和威望都很高,他研究《春秋左传》的特点是经、传并重,不是经而废传,也不泥传而疑经,让经、传互为发明。他同意今文学家《左传》不传《春秋》之说,但对《左传》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苏轼,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著名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苏轼于《春秋左传》没有专书行世,只是留下了《春秋论》、《宋襄公论》等零散的议论(见《东坡文集》),但都很精辟,不同凡响。例如,他认为:“丘明因事发凡,不专为经,是以或合或否。其书盖依经以比事,即事以显义,不专为例,是以或言或不言。”在对三传的看法上,苏轼及其弟苏辙都重《左传》而轻《公》、《穀》,这自然和他们的文学气质相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春秋左传》导读(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