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春秋左传》导读(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篇、经十一卷、《左氏传》三十卷是也。自贾逵以后,分《经》附《传》,又非刘歆之旧,而附益改窜之迹益明矣。??左氏以良史之材,博闻多识,本未尝求附于《春秋》之义。后人增设条例,推衍事迹,强以为传《春秋》,冀以夺《公羊》博士之师法。名为尊之,实则诬之,《左氏》不任咎也。

皮氏在《经学通论?春秋》(中华书局1954年版。)中充分肯定了王接及刘氏之说,并通过举例对《左传》与《春秋》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证明:

晋王接谓《左氏》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此确论也。袒《左氏》者,或不谓然,试以《春秋经》及《左氏传》证之:庄公二十六年《传》:“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杜预《集解》云:“此年《经》、《传》各自言其事者,或《经》是直文,或策书虽存而简牍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复申解,但言传事而已。”孔疏曰:“此年《传》不解《经》,《经》、《传》各自言事,伐戎、日食,体例已举。或可《经》是直文(直文指没有传文相应的经文),不须传说。曹杀大夫,宋、齐伐徐。或须说其所以,此去邱明已远。或是简牍散落,不复能知故耳。上二十年亦《传》不解《经》,彼《经》皆是直文,故就此一说,言下以明上。”

锡瑞案:自幼读《左氏传》书不书之类,独详于隐公前数年,而其后甚略,疑其不应如此草草,及观刘氏考证《左氏》释经之文,阙于隐桓庄闵为尤甚,多取晋、楚之事敷衍,似皆出晋《乘》、楚《梼杌》,尤可疑者。杜、孔皆谓《经》、《传》各自言事,是虽经刘歆、贾逵诸人极力比附,终不能弥缝其迹。

如果将《左传》和《春秋》进行全面的比较,就会发现二者的差异确实不少,远不止皮文中提到的这些;但相同或相应的方面也很多。总的来说“同”多于“异”。

(一)《左传》与《春秋》的主要差异点 1.有《经》无《传》

“有《经》无《传》”是指《春秋》的一些经文没有相应的《左传》传文。例如《春秋?隐公二年》: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按:此条没有相应的传文。杜预注:“无传。” 2.有《传》无《经》

“有《传》无《经》”是指《左传》的一些传文没有相应的《春秋》经文,例如《左传?襄公十五年》:

(冬)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寘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十二月,郑人夺堵狗之妻而归诸范氏。

按:此三条均无相应的经文。本年冬经文只有一条: 冬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 3.《经》、《传》不相应

“《经》、《传》不相应”是指某一年的经文和传文均不相应,上文皮锡瑞所举庄公二十八年的经、传文即属于这种情况。此将该年的经、传全文对比如下:

《春秋?庄公二十六年》: 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 夏,公至自伐戎。 ? 曹杀其大夫。

? 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 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左传?庄公二十六年》:

二十六年春,晋士蒍为大司空。 ? 夏,士蒍城绛以深其宫。

? 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 4.《经》、《传》不尽同

“《经》、《传》不尽同”是指传文和经文的内容有一定差异。例如: (1)《春秋?桓公四年》:“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

《左传?桓公四年》:“四年春正月,公守于郎。书时,礼也。夏,周宰渠伯纠来聘。父在,故名。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按:《春秋》之记缺秋、冬之事。 (2)《春秋?闵公二年》:“秋八月辛丑,公薨。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 《左传?闵公二年》:“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贼公于武闱。??闵公之死也,哀姜与知之,故孙于邾。”

按:哀姜即姜氏,《左传》之记缺“九月”。

(3)《春秋?昭公八年》:“夏四月辛丑,陈侯溺卒。” 《左传?昭公八年》:“夏四月辛亥,哀公缢。”

按:陈侯即陈哀公,名溺。辛丑为三日,辛亥为十三日。杜预注:“《经》书辛丑,从赴(讣)。”孔颖达疏:“《经》、《传》异者,多是《传》实《经》虚。”

5.《经》后之《传》

“《经》后之《传》”指《春秋》全文之后增加的《传》文,这些《传》文均没有相应的《经》文。《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羊传》、《穀梁传》上的经文止于此年)或鲁哀公十六年(《左传》上的经文止于此年)。《左传》起自时间与《春秋》相同,终止时间则延续到了鲁哀公二十七年,比《公》、《穀》二传的经文多出十三年,比《左传》的经文多出十一年。另外,《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最后一段的内容涉及到鲁悼公(哀公子)四年(公元前463年)的事件,如果按此年计算,则《左传》比《春秋》延续的时间更长。

以上差异一般都可以找到其所由生的原因,例如“有《经》无《传》”的情况是由于《传》文没有相应的史料,故只能从缺。“有《传》无《经》”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经》文失载或脱简而《传》文进行了增补。“《经》、《传》不相应”的情况往往被《左传》不传《春秋》说者作为重要的证据,其实这种情况仅此一例,盖由脱简所致。如果《左传》确实非为传《春秋》而作,则“《经》、《传》不相应”的情况必然会触目皆是,岂能仅此一例?“《经》、《传》不尽同”的情况多数是由于经文为记事原则所限而造成了与事实的差异。至于“《经》后之《传》”则更容易理解,由于作《传》的人在《春秋》之后,故适当补充一些后来发生的史实是很自然的事。?

(二)《左传》与《春秋》的主要相同点 1.《左传》传文与《春秋》经文基本相对应

本文对《左传》传文与《春秋》经文对应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春秋》经、传记事抽样调查表

类别 时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春秋》记事数 (条) 7 9 7 7 8 5 5 8 2 9 8 5 5 7 4 5 8 10 6 7 8 9 11 8 7 7 6 13 5 8 7 6 7 9 7 7 8 《左传》记事数 (条) 7 7(无传2) 5(无传2) 6(无传1) 7(无传1) 5 5 7(无传1) 2 6(无传3) 3(无传5) 1(无传4) 4(无传1) 2(无传5) 3(无传1) 5 6(无传2) 10 5(无传1) 7 7(无传1) 7(无传2) 9(无传2) 7(无传1) 7 6(无传1) 3(无传3) 12(无传1) 4(无传1) 5(无传3) 3(无传4) 5(无传1) 7 7(无传2) 5(无传2) 6(无传1) 7(无传1) 隐公 桓公 庄公 闵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合计 9 10 9 7 14 12 5 7 8 8 8 4 5 16 6 16 9 9 11 6 455 7(无传2) 9(无传1) 7(无传2) 5(无传2) 12(无传2) 9(无传3) 5 6(无传1) 8 7(无传1) 7(无传1) 2(无传2) 4(无传1) 7(无传9) 4(无传2) 8(无传8) 7(无传2) 3(无传6) 4(无传7) 3(无传3) 336(无传119) 昭公 定公 哀公 上表《春秋》记事数共有455条,《左传》共有336条,即《左传》有336条记事与《春秋》的记事是完全对应的,占表中总计事数约74%。《春秋》有记载而《左传》无传的事例共有119条,占表中总计事数约26%。根据此项抽样调查,《左传》与《春秋》相对应的事例占大多数,接近总例数的3/4。需要说明的是,这项统计不包括《左传》有传文而《春秋》无经文的事例。

2.《左传》对《春秋》的凡例进行了说解

根据杜预《春秋释例》的统计,《左传》对《春秋》凡例的说明共有50条,即所谓“五十凡”。例参(二)“《春秋》的价值及其书法”。

3.《左传》对《春秋》的义理进行了说解

“义理”指《春秋》书法中的所谓“大义”。义理往往通过凡例去体现,但《左传》指出的许多义理实际上是对《春秋》用意的随文解释,并不一定包含在固定的凡例之中。例如:

《春秋?襄公二十六年》:“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卫宁喜弑其君剽。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甲午,卫侯衎复归于卫。”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孙林父以戚如晋,书曰‘入于戚以叛’,罪孙氏也。臣之禄,君实有之。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专禄以周旋,戮也。甲午,卫侯入。书曰‘复归’,国纳之也。”

“书曰‘入于戚以叛’,罪孙氏也”、“书曰‘复归’,国纳之也”是明显的针对《春秋》遣词用意的说解。又如:

《春秋?襄公二十六年》:“(夏)公会晋人、郑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渊。”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六月,公会晋赵武、宋向戌、郑良霄、曹人于澶渊以讨卫,彊戚田。取卫西鄙懿氏六十以与孙氏。赵武不书,尊公也。向戌不书,后也。郑先宋,不失所也。”

根据《左传》的记载,这次澶渊之会的与会者,晋人是赵武,宋人是向戌,《春秋》对此二人均未书其名。另外宋为公爵,郑为伯爵,按爵次宋人当排在郑人之上,但《春秋》却将宋人排在了郑人之后。针对《春秋》的记载《左传》对其用意进行了这样的说解:《春秋》对盟主晋国的大夫赵武不书其名是为了尊崇鲁襄公;向戌未书其名是因为他未能按时赴会;所以要将郑人排在宋人之上,是因为郑人按时到达了会址澶渊。

通观《左传》与《春秋》全文,尽管二者存在着不少差异,但应该承认《左传》的确是为传《春秋》而作。如果否定这一事实,很多问题将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例如《左传》各年的传文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和《春秋》经文相对应的,假若不是为传《春秋》而作,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对应?又如《左传》有数十条传文完全是为了说明《春秋》的记事条例,假若不是为传《春秋》而作,又怎么会出现这么多针对《春秋》条例的说解?

四、《左传》的流传及研究概况

(一)《左传》在战国时期的流传概况

《左传》在战国时期已开始流传,《荀子》一书对《左传》的引用较多,刘师培《群经大义相通论》(收入《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黄侃刘师培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一文有详细考证,兹引其中两条以为例:

襄廿六年《传》云:“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

案:《荀子?致士》篇云:“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谢氏墉曰:“此数语全本《左传》。”案:由此数语观之,足证荀子曾见《左传》全文矣。

隐元年《传》云:“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案:《荀子?大略》篇云:“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禭,玩好曰赠,玉贝曰含(与《公》、《穀》隐元年传同),赙、赗所以佐生也,赠、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杨(指杨倞,本文注)注云:“皆谓葬时。”案:此亦《荀子》引《左传》之确证。

除《荀子》外,《战国策》、《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文献对《左传》也有不同程度的引用。例如:

《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乃使荀息假道于虞。??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弗听,许晋使。??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战国策?魏策三?秦使赵攻魏章》:“秦使赵攻魏,魏谓赵王曰:‘攻魏者,亡赵之始也。昔者,晋人欲亡虞而伐虢,伐虢者,亡虞之始也。故荀息以马与璧假道于虞,宫之奇谏而不听,卒假晋道。晋人伐虢,反而取虞。故《春秋》书之,以罪虞公’。”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春秋左传》导读(4)在线全文阅读。

《春秋左传》导读(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7450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