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国,南宋建宁崇安(今福建西北部)人,字康侯,高宗时期官给事中、侍读。胡氏以一生心力著成《春秋传》三十卷,主张《春秋》的大义在于“尊王攘夷”,而重在“攘夷”,这种观点显然是为当时抗金的时势服务。《春秋传》在南宋的影响很大,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而成了官书。
叶梦得,南宋吴县(今苏州市)人,与胡安国同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著作有《春秋传》、《春秋考》、《春秋谳》、《春秋指要总例》等,其中《总例》已佚。叶氏认为“《左传》传事不传义,是以详于史而事未必实,以不知经故也;《公羊》、《穀梁》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以不知经故也。”(《春秋传?自序》),这一议论表明了他对三传得失的看法及对《春秋》的重视。叶氏治《春秋》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实证,如批评《左传》时多从字义、史实立论;但他较自负,好下断语,难免失之偏颇。
朱熹,南宋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字仲晦,著名理学家,官至焕章阁待制、侍讲。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集注》、《楚辞集注》等著作均素负盛名。他对《春秋》的研究虽无专书行世,但有较深刻大胆的看法,他认为《春秋》并无表示褒贬之义的所谓书法(见后人所辑《朱子五经语类?统论经义》)。他指出三传中的《左传》是史学,而《公羊》、《穀梁》才是经学,但他肯定《左传》而怀疑《公》、《穀》的传义。
吕祖谦,南宋婺州(今浙江金华市)人,字伯恭,号称东莱先生,历官太学博士、秘书郎国史编修、著作郎,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春秋集解》、《左传类编》、《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左氏续说》、《东莱左氏博议》等书传世。吕氏在南宋学者中于《春秋左传》用力最勤,成就最大。他的研究不仅从经学、史学角度着眼,涉及《春秋》的义理、春秋时期的军事制度、税制、刑法等,同时注意到《左传》中的人物形象。其中《东莱左氏博议》收集论文一百六十八篇,是一部史论专著,内中不乏精到之论。
程公说,南宋眉山人,字伯刚,进士出身,官邛州教授,后遭战乱,悒悒而没,年仅三十七。一生苦心治《春秋左传》,著《左氏始终》、《通例》、《比事》、《春秋分记》,共一百五十六卷,另有《诗古文辞及语录士训》一书,今唯《分记》传世,有《四库全书》本。《分记》共分“年表”、“世谱”、“名谱”(人物名谱)、“书”(包括《历书》、《五行书》、《礼乐书》、《职官书》等)、“世本”等部分,这样的分类,是对《春秋左传》学的重要贡献。
程端学,元庆元(今浙江宁波市)人,字时叔,进士出身,官国子助教、太常博士,为人刚严方正,先后著《春秋本义》、《春秋三传辨疑》、《春秋或问》等书。程氏的主要观点是对《春秋》微言大义之说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三传之作虽有补于经,但拘守于一字之褒贬,攻细捐大,舍本求末,甚至展转生意,穿凿附会,不足取。他在《辨疑》中对三传释经的可疑之处进行了具体的辩驳。
陆粲,明长洲(今苏洲市)人,字子余,著有《左传附注》、《左传春秋镌》、《春秋胡氏传辨疑》等书。《左传附注》旨在驳正杜注孔疏。《左传春秋镌》考辨《左传》成书的时间,提出战国人作而刘歆增益之说。《辨疑》是对南宋胡安国《春秋传》的商榷。陆氏敢于否定成说,勇于标新立异,发明颇多,疏失之处亦自然难免。如《左传?宣公十四年》:“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杜预注:“‘以我比其边鄙,是与亡国同。’”杜注至确,而陆粲引例证明“鄙”为“鄙薄”之意,实误。
(六)《左传》在清代的研究概况及重要学者
清代研究《春秋左传》的学者辈出,著述如林,成就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尤其在考据方面,这与清人的学风及在音韵、文字、训诂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关。其中最著名的学者先后有顾炎武、马骕、高士奇、陈厚耀、顾栋高、阮元、惠栋、洪亮吉、刘逢禄、刘文淇、康有为、刘师培等人。
顾炎武(1613—1682),清初崑山(今江苏崑山)人,字宁人。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和语言学家。在经学方面著《左传杜解补正》三卷,此书注重杜注而又能规正其失,同时多采服虔之说,表现了顾氏实事求是的考据作风。顾氏在《日知录》中认为《春秋》是鲁国之史,而《左传》是兼采列国之史的史书,作者非止一人,完成时间也不止一世。
马骕(1620-1673),邹平(今山东邹平)人,字骢卿,又字宛斯。清初史学家,进士出身,曾为淮安府推官、灵璧知县。一生好治《左传》,著《左传事纬》十二卷,《绎史》一百六十卷。《事纬》将《左传》、《春秋》的编年体改编为以事为纲的纪事本末体,每事之末附以评论,便于读者对人物及事件的了解。
高士奇(1645—1704),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字澹人,历官居注、詹事府少詹事、礼部侍郎等职。高氏研究《左传》的著作是《左传纪事本末》,该书按专题将《左传》改编为纪事本末体,于每篇之中附录有相关的文献资料,同时设有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发明及评论等项目,这种体例在马骕《左传事纬》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人物的事迹及事件的本末,同时可以看到同一事件在不同典籍中的不同记载等情况,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和事件。
陈厚耀(1648—1722),江苏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人,字泗源,康熙进士,初官苏州府教授,后入朝授编修等职。著《春秋长历》、《春秋世族谱》、《左传分类》、《十七史正讹》等书。其中《长历》和《世族谱》是对杜预《春秋长历》和《春秋世族谱》的补正。前者分“历证”、“古历”、“历编”、“历存”四部分,对《春秋左传》中使用的历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纠正了杜预的疏失;后者通过列表展示了《春秋左传》人物的谱系,材料完备,眉目清晰。
顾栋高(1679—1759),江苏无锡(今无锡市)人,字震沧,又字复初,康熙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国子监司业、祭酒等职,一生治学多用力于《春秋左传》,以十五年之功著成《春秋大事表》五十卷。是书将《春秋左传》的内容分类列表,各表之后有评论、考辨及附录。该书撰写态度严肃,其最大的特点是资料详博,条理分明,考证亦多精确之论,不足之处是事事列表,显得单调繁碎。另外,处处维护君权和主观臆断也是该书较突出的问题。
阮元,江苏仪征人,字伯元,乾隆进士,道光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其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是主持编成《经籍纂诂》和《十三经校勘记》,刻印了《十三经注疏》和《学海堂经解》,自著有《揅经室集》。《校勘记》初稿多出自阮氏在浙江开设的诂经精舍门下之手,最后由阮氏裁定。其中对《春秋左传》的校勘不仅所采版本齐全,且利用了小学的研究成果,是流传至今的权威校本。
惠栋(1697—1758),吴县(今苏州市)人,字定宇,惠士奇之子,人称小红豆。一生未官,自幼笃志尚学,遍涉百家之书,著述甚丰,钱大昕论其学问当在何休、服虔之间而马融、赵岐辈不及。惠氏于经学的主要著作是《左传补注》。该书在其父士奇、其祖父周惕遗说的基础上撰成,特点是引证详博,考释细密,旨在通过先秦两汉的资料及辑佚旧说指出杜注的来源,同时对杜注孔疏的失误进行驳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其长在博,其短亦在博;其长在古,其短亦在泥古”。
洪亮吉(1746—1809),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字君直,又字稚存,授编修,嘉庆时曾因上书抨击朝政被贬戍伊犁,不久赦还。洪氏精于地理、经学和小学,同时长于诗文,于经学著《春秋左传诂》二十卷。洪氏认为杜注不遵古训,师心自用,又多剿袭服贾而不加注明,故该书的目的是要钩沉汉魏遗说以指明杜注的出处。全书引证遍及经、史、小学,而以贾逵、服虔之说为主,对杜注孔疏有纠谬补阙之功,亦有贬斥过分之处。在体例上将经、传分立,经四卷,传十六卷,以求恢复杜注之前《春秋》、《左传》的原貌。
刘逢禄(1774—1829),江苏常州(今江苏武进县)人,字申受,嘉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礼部主事、仪制司主事。刘氏精通经学,是清代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小学家,著作极多,在经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左氏春秋考证》。《考证》的宗旨是要证明《左传》是一部经过刘歆改编过的伪书。刘氏认为《左传》在刘歆改造之前称《左氏春秋》,《左氏春秋》成为传《春秋》的《左传》,完全是刘歆加工作伪的结果。该书的考证系统而深刻,但每多臆测牵强,问世后曾在学界引起了轰动,影响很大。
刘文淇(1789—1854),仪征(今江苏仪征)人,字孟瞻,嘉庆优贡生。一生致力于经学及地理学,著有《春秋左传旧注疏证》、《楚汉诸侯疆域志》、《扬州水道记》等书。《疏证》一书实际由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等祖孙三代相继完成,且只写了半部(止于襄公五年)。刘氏此书与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钩沉杜注的出处以揭露杜预对前人成果的剽窃。所不同者,洪书钩沉多而注释少,《疏证》则两者并重,且其注文详明,较多地使用了小学成果,具有新注的特点。全书的主导思想是重贾、服而排杜,故不免失之客观。另外,一些注文引证过多,显得繁琐。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字广厦,光绪进士。康氏在政治上是著名改良运动的领袖,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伪经考》颇受刘逢禄的影响,主要观点认为《左传》是由刘歆割裂《国语》而成。此论当时信从的人很多,今天看来牵强臆测之处太多,难以成立。
刘师培(1884—1919),仪征人,字申叔,刘文淇的曾孙,在政治上曾投靠清官僚端方,为其幕僚。辛亥革命后任参政院参政,继为北京大学教授。为学涉猎甚广,著述宏富,在《春秋左传》学方面反对“《左传》为伪作”的观点,著《周秦诸子述左传考》、《左氏学行于西汉考》、《司马迁〈左传〉义序例》、《群经大义相通论》等文,对《左传》成于先秦的事实进行了考辨。其论重实据而不务空谈,取材极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今人对《左传》的研究概况
今人对《春秋左传》着力较多的学者是童书业、杨伯峻、徐中舒、徐仁甫和沈玉成等。童氏的研究侧重于从史学角度对《春秋左传》中反映的古史传说、西周史、春秋史以及人物、战争、盟会、典制、文化等问题进行考察,著有《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一书。杨氏侧重于《春秋左传》的整理,著有《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一书,用时十年。其特点是不唯一家之说,兼采各家之长,且能引用出土材料以为证,是今注中影响最大的全注本。徐中舒侧重于从史学的角度对《左传》进行整理,撰有《左传注》(中华书局1963年版。)一书,是一个纪事本本末体与编年体相结合的选本。全书按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不同分专题编排,注释简明。书末《后序》体现了徐氏对《春秋左传》学的一些观点。徐仁甫侧重于《左传》著作年代及作者的考证,著有《左
传疏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及多篇论文。沈氏侧重于《春秋左传》学史的研究,与其女合著《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这部书对《春秋左传》学史的研究有开路之功。另外,沈氏在八十年代初即撰写出版了《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版。)一书,这是第一部翻译《左传》全文的译著。今人从文学角度对《左传》研究的学者很多,主要有钱钟书、郭预衡、曹道衡、莫砺锋等。从语言角度对《左传》研究的学者主要有管燮初、何乐士等。
?
参考书目:
1.《春秋左传集》,杜预注,上海人民出版1977年版
2.《春秋左传正义》60卷,(晋)杜预注、(唐)陆德明音义、(唐)孔颖达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影印本
3.《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浦卫忠等整理、杨向奎审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4.《春秋释例》15卷,(晋)杜预撰,《四库全书》本
5.《东莱博议》,(宋)吕祖谦撰、郗政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左传纪事本末》,(清)高士奇撰、杨伯峻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1月版
7.《春秋大事表》50卷《舆图》1卷《附录》1卷,(清)顾栋高撰,中华书局1993年6月版
8.《左传事纬》,(清)马骕撰、徐连城校点,齐鲁书社1996年2月版 9.《春秋世族谱》1卷,(清)陈厚耀撰,《四库全书》本
10.《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10月版
11.《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撰,科学出版社1959年5月版
12.《左传微》,(民国)吴闿生撰、白兆麟校点,黄山书社1995年12月版
13.《春秋左传读》,章炳麟撰,《章太炎全集》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版
14.《中华现代学术经典?黄侃刘师培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钱玄同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左传选》,徐中舒选编,中华书局1963年9月版
17.《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8.《左传疏证》,徐仁甫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 19.《左传译文》,沈玉成译,中华书局1981年2月版 20.《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中华书局1983年 21.《经学通论》,(清)皮锡瑞著,中华书局1954年版
22.《春秋左传史稿》,沈玉成、刘宁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 23.《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
24.《春秋左传词典》,杨伯峻、徐提编,中华书局1985年11月版 25.《经与经学》,蒋伯潜、蒋祖诒著,上海书店出版1997年版 26.《经书浅谈》,中华书局1984年版
27.《十三经概论》,夏传才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春秋经传研究》,赵生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9.《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30.《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1993年5月版
31.《春秋左传集解释要》,胡安顺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春秋左传》导读(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