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页
舷侧板板厚为5、6mm,内围壁板厚为4mm。扶强材为L75×50×5。 4.8 第三层甲板室
由罗经甲板和内外围壁结构组成。 4.8.1 罗经甲板结构
罗经甲板结构由甲板板、普通横梁、纵桁和强横梁等组成。 甲板板厚为5-7mm。甲板横梁为L75×50×5。 4.8.2 围壁结构
围壁由前、后端壁,侧壁板及扶强材、竖桁等组成。
驾驶室四周围壁板采用5、6mm的钢板。扶强材为L75×50×5。 4.9 水密横舱壁及深舱舱壁结构
本船在#17,#39、#64、#93、#112、#132处设置水密横舱壁,所有舱壁均由板、扶强材和竖桁等组成。其中#132为防撞舱壁。
舱壁板厚为6~12 mm。
舱壁扶强材为L100×63×8、L125×80×8、L140×90×10,竖桁为焊接T型材结构。 4.10 首柱与球鼻首
首柱为钢板焊接首柱,首部型式为前倾式球鼻首,球鼻首内设加强结构,并与首尖舱形成一个整体。 4.11 支柱
支柱采用20号优质碳素钢。 4.12 减振降噪设计
本船采用多项措施减振降噪,确保本船以12kn速度巡航时,主要住舱和工作舱振动、噪声控制满足GB5979-1986《海船噪声级规定》和CB/T 3527-1993《海洋调查船实验室及作业甲板振动、噪声一般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4.12.1 舱室振动噪声控制总体布置方案
第 27 页
a. 在舱室总体布置方案上,将有明确噪声指标要求的重要舱室布置尽量远离振动噪声源分布的舱室,延长振动噪声的传递路径,增加衰减量,改善重要舱室的振动噪声环境。
b. 柴油发电机组、各类相关泵组等声源设备集中布置在机舱内,某些成组的辅助机械设备集中布置在设备舱中,使这些高振动、高噪声的声源尽量集中布置,且远离居住舱室和工作舱室。
c. 机舱设备的操纵和控制部位设置在独立的集控室,集控室与机舱之间采用隔声门,避免操控人员长期暴露在恶劣的声场环境中。 4.12.2 机械设备振动噪声控制方案
a. 本船采用电力推进,吊舱式推进器,相比常规的推进方式,减小了轴系运动产生的振动噪声。
b. 主要声源设备主柴油发电机组采用浮筏隔振弹性安装,冷水机组、空压机、和常开主要泵组采用双级隔振弹性安装,降低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振动通过基座和船体结构传递引起的结构噪声。
c. 发电机舱底部及四壁敷设阻尼材料,衰减发电机舱内机械设备运行产生的振动和结构噪声。
d. 机舱风机弹性安装,居住舱室和重要工作舱室的空调设备选用低噪声设备。
e. 对重要机电设备提出明确的噪声指标要求,并在技术规格书中明确和落实。
4.12.3 舱室振动及空气噪声控制方案
a. 对人员比较集中的舱室如驾驶室、大会议室、集控室、餐厅等舱室采用,采用天花板吸声和部分舱壁隔声处理。
b. 对部分居住舱室采用隔声处理。
c. 临声源舱的重要生活和工作舱室采用阻尼处理,临近重要生活和工作舱室的声源舱阻尼处理,减小结构振动引起的二次辐射噪声。
d. 对影响舱室噪声的风管、风道表面敷设矿物棉、阻尼板降低管路的二次
第 28 页 辐射空气声,风道风管尽量移至非生活类和非工作类舱室,合理设计空调通风系统管速和管路走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取适当声学措施降低管路噪声。 对各舱室初步的声学处理方案如下: 舱室吸声处理部位列表 甲板部位 舱室名 天花板处理与否 舱壁处理部位 驾驶甲板 驾驶室 处理 处理 前壁 起居甲板 配电间 轮机长室 处理 船长室 处理 政委室 处理 洗衣间 不处理 前壁 首楼甲板 应急发电机室 不处理 前壁 处理 主甲板 小餐厅 卫生间 处理 处理 平台甲板 集控室 空调设备室 处理 粮食库 处理 蔬菜库 处理 鱼肉库 处理 舱室隔声处理部位列表 甲板部位 舱室名 舱壁处理部位 驾驶甲板 烟囱+机舱通风室(左) 四壁 烟囱+机舱通风室(右) 四壁 空调围井+空调通风室 四壁 起居甲板 双人间(右) 后壁 双人间(左) 后壁 单人间 前壁 轮机长室 右壁 船长室 左壁 政委室 左、右、后壁 首楼甲板 医务室 后壁 轮机部办公室 前壁 单人间(FR78) 后壁 主甲板 通用干实验室(兼数据中心) 后壁 联调实验室 后壁 卫生间(左舷FR93) 左、前、后壁
第 29 页 小餐厅 后壁 双人间(右舷FR109) 后壁 平台甲板 集控室 前、后壁 船员健身房 前、后壁 舱室阻尼处理部位列表 甲板部位 舱室名 处理部位 首楼甲板 洗衣间/烘衣间 地板 应急发电机室 地板 主甲板 洗碗间 地板 平台甲板 集控室 地板 发电机舱 地板+四壁 仪器设备舱 地板 声学设备舱 地板 侧推舱底 地板 推进器舱 地板 推进变频器舱 地板 推进器舱 地板 4.12.4 柴油发电机组进排气管路系统降噪 a. 主柴油发电机组排气 管路安装具有熄灭火星功能的消音器,降低柴油发电机组的排气口噪声。 b. 经过驾驶室的烟囱管段采用增加舱壁厚度、敷设隔声材料等方式减小对驾驶室的影响。 4.12.5 推进器振动噪声控制方案 a. 双桨对称布置,合理选择参数,降低推进器的空泡噪声。 b. 合理设计船尾线型,使之伴流均匀,推进器附近设置压载水舱,利用液体介质吸收船体尾部的振动能量。 c. 在推进器作用区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对该区域的板、板格和板架的尺寸进行优化设计,减小尾部振动,降低总振动响应,并保证具有足够的频率储备。 d. 防止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推进器激振频率干涉,从而产生共振,造成全船振动和噪声的扩大。 4.12.6 水动力振动噪声控制方案
第 30 页
a. 合理设计船体线型,减小水绕流外板引起的水动力噪声。
b. 采用电力推进,吊舱式推进器,相比常规推进方式没有托架、舵等船外附体,相对减小了水动力引起的振动噪声。
c. 艏部受水动力噪声影响较大的舱室,避免布置成重要工作舱室或生活舱室,必要时地板采用阻尼处理,减小水动力激励船体外板振动通过结构传递引起的甲板振动。
4.12.7 仪器设备舱区域噪声控制
a. 仪器设备舱布置在中间偏首部,以减小艏部湍流脉动压激励船体外板的产生的振动引起的自噪声。
b. 在仪器设备舱区域,对底部结构和探测设备基座开展优化设计,尽量避免结构振动对声学仪器的影响。
c. 在仪器设备舱区域,敷设阻尼等减振材料。 5 船舶装置 5.1 锚装置
本船锚装置按CCS现行《钢质海船入级规范》及修改通报的要求配置。考虑本船将来有加装设备可能,锚泊设备放大一档选取。 5.1.1 锚
本船配3个斯贝克锚(其中1个为备用锚),每个锚重2640kg。其中2个悬挂于船体首部两舷锚链筒外,另外1个作为备用锚置于基地。 5.1.2 锚链
本船配AM3级φ40mm有档电焊锚链2根,左锚链8节,右锚链9节,每节链长27.5m,左锚链长220m,右锚链长247.5m。2根总长度为467.5m 。2根锚链分别存放在左右锚链舱内。 5.1.3 锚机
在首楼甲板首部对称布置有2台φ40mm单侧卧式电动起锚系泊组合机(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船体说明书-20151021 - 图文(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