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社区内不同类型家庭比重的变化
5、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结构
? 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同行业的人口占全部在业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了在业人口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的数量分布状况,既是人口经济指标,也是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
? 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口与全部在业人口的比重,反映一个社区在业人口的社会分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五、制约社区人口结构发展的因素 1、生物学因素
? 出生性别比 ? 年龄增长 ? 性别死亡差异
2、生态环境因素
? 一个社区的人口地域结构必然受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社会经济因素
? 这包括生产力、技术、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文化、宗教等
第三节 社区人口分布与变迁
一、社区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及测量 1、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
? 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 ? 人口分布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按照人口行政区划进行分类;二是按照人口居住地类型并考虑各地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进行分类
? 人口再分布的方法:一是扩散型的人口再分布;二是内聚型人口再分布
2、人口分布的测量
⑴人口密度 D=P/A (中国人口密度)
?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⑵人口集中系数 C=1/2 ∑│Pi?Si│
? 人口集中系数是反映人口相对于土地的分布均匀程度的指标
⑶城市化指标
?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为:城市化水平=某地区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 (二)影响社区人口分布的因素
1、人类所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人口分布的基本轮廓 2、任何一种人口分布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分布 4、人口过程的方方面面影响人口分布 5、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人口分布 (二)影响社区人口分布的因素
1、人类所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人口分布的基本轮廓
2、任何一种人口分布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分布 4、人口过程的方方面面影响人口分布 5、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人口分布 二、社区人口变动
? 人口变动的形式: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1、人口的自然变动是由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动 2、人口的机械变动是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 机械变动有两种情况: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3、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组成状况的变动 三、社区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与测量 1、人口迁移的含义
?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理位置的变更,又称为人口的机械变动,这种迁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人口迁移的类型
? 根据人口迁移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区内人口迁移和区际人口迁移 ? 根据迁移人口的居住时间长短,可分为永久性人口迁移和非永久性人口迁移(暂时性人口迁移)
? 根据迁移人口的主体差异,可分为农村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迁移 ? 根据迁移人口的方式,可分为自愿性人口迁移、强制性人口迁移和有计划的人口迁移
? 根据迁移人口的原因,可分为政治性人口迁移、经济性人口迁移和社会性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测量
? 测量人口迁移的指标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种
⑴绝对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迁出人口数、迁入人口数、总迁移人口数(迁出人口数+迁入人口数)、净迁移人口数(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
⑵相对指标是指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和净迁移率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四、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
? 所谓的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 ? 近代城市发展的动力直接源于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1840年,但一直发展缓慢 ? 新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特殊曲折的过程。
2、制约城市化的因素
? 城市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但归根结底
是受生产方式的制约
3、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战略
? 所谓城市化战略,就是城市化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⑴小城镇模式 ⑵中等城市模式
⑶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 第四节 社区人口质量
一、人口质量的基本概念与测量 (一)人口质量的基本概念
? 人口质量或称人口素质,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主要包括:
1、身体素质
? 指人口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及大脑机能状况。
2、科学文化素质
? 指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3、思想道德素质
? 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及其实践
(二)人口质量的测量 1、人口质量的直接指标
? 平均预期寿命 ? 残疾人口所占比重 ? 青少年身体发育指标 ? 教育水平指标 ? 死因指标 ? 长寿水平
2、人口质量的间接指标
? 医疗卫生和保健的普及程度 ? 人口食物构成和营养状况指标 ? 人均住房面积 ? 人均住房面积
? 体育运动事业的普及程度 ? 环境监测状况及污染指数
? 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 ? 图书、报刊出版发型量 ? 广播、电视覆盖率等
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17.5 17 16.5 16 15.5 15 14.5
18人均住房面积系列1年份3、人口质量的综合衡量指标 ⑴PQLI指数,即生命质量指数 PQLI=(A+B+C)/3
A为婴儿死亡率指数、B为一岁时预期寿命指数 C为成人识字率
⑵美国社会健康学会指标(ASHA) ASHA=ABCD/EF
A为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B为就业率、C为文化普及率、D是平均寿命指数、E是出生率、F婴儿死亡率
⑶人类发展指数(HDI)
? 由联合国开发署提出,是衡量世界各国或地区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统一尺度,由三组指标组成:平均预期寿命、承认识字率、按购买力平均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二、人口数量与质量
(一)几种人口发展的理论 1、人口转变论
? 以西欧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对人口不同发展阶段作描述性说明的理论,代表人物: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和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
? 兰德里把人口发展分为三阶段:原始阶段、中期阶段、现代阶段
? 诺特斯坦把人口转变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以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进一步工业化阶段、完全工业化阶段 2、适度人口论
? 适度人口是指最适宜、最有利的人口数量、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人口素质。这一概念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提出
? 英国经济学家坎南?爱德文是“适度人口论”德奠基人
3、零值增长人口论
? 所谓零值增长是指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零。 ? 该理论是麦都斯于1972年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
4、粮食安全线危机论
?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于1994年提出的人口、粮食增长观
(二)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 人口质量和数量相互促进 ? 人口质量和数量相互制约
? 人口质量与数量之间存在着替代转换关系
三、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2、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 自然因素,即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及人的生理条件 ? 社会因素,即社会的生产力、生长关系和上层建筑
3、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 主观因素,即个人的主观努力
? 客观因素,即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环境、机遇等。
四、提高社区人口质量的途径
1、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础 2、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事业
? 提高人口质量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在教育
3、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4、加强优生科学研究,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重视环境保护 第五节 人口与社区发展
一、人口在社区发展中的地位 1、人口是社区发展的承担者
? 劳动人口是生产力的主体 ? 全部人口是生产关系的承担者 ? 上层建筑通过人口的行为来实现
2、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3、社会经济活动是人口的群体活动 二、社区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影响 1、社区经济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2、社区经济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3、社区经济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4、社区经济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第六章 社区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社区资源的性质
社区资源是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切资源的统称,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化资源等。
一、自然资源的内涵、特点及种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整理《社区概论》 - 图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