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8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小数 除法 例6 例7 例8 例9 例10 例11 例12 例1 例2 例3 例4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小数除以整数,商的小数点对位的算理 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 除到被除数小数的末尾还有余数,需要添0继续除 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个数除以小数,把除数转化为整数的方法 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的计算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并用规律来计算 用连除(双归一)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计算结果的取值方法(进一法、去尾法)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字母式子的简写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方程的意义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截取商的近似值。 3.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5.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简易 方程 方程的性质1:同加—同减 方程的性质2:同乘—同除 例1 例2 例3 例4 例1 例2 例3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解“a+x=b”型的方程 解“ax=b”型的方程 用方程解决加减计算的问题 用方程解决乘除计算的问题 用“ax±b=c”解决问题 用“ax±ab=c”解决问题 用“ax±bx=c”解决问题
五下年级: 内容 例题 因数 和 倍数 例1 例2 学习要点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 学习目标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4.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 5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例1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找100以内书的质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小公倍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知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5.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知道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书写方法。 补充 与 调整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单位1与分数单位 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总结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运用分数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真分数的概念 假分数的概念 带分数的概念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母不同、大小相等的分数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最简分数的概念 约分的概念与方法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大小 通分的概念及方法 小数化分数 分数、小数大小比较;分数化小数 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总结归纳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连加和连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分数加减运算的运算顺序 运用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分进行简便运算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例1 例1 例2 例3 分数 的 基本 性质 例4 例1 例2 例1 例2 例3 例4 例1 例2 例3 例4 例1 例2 例1 分数 的 加法 和 减法 例2 例3 例1 例1 例2
六上年级:
内容 例题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分数 乘法 例6 例1 例2 例3 例1 例2 例1 例2 例3 例4 例1 分数 除法 例2 例1 例2 例1 例2 例3 例4 百分数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学习要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算理及算法的推导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化简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算理及算法推导 分数乘分数:先约分,再相乘 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a×(1-1/b)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a×(1+1/b) 倒数的定义 求倒数的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及算法 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解决(用方程解) 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解决(用方程解) 比的意义 比的基本性质 化简比 按比例分配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小数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小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 分数化成百分数 求常见的百分率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 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 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 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1.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 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 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 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 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 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六下年级: 内容 例题 负数 例1 学习要点 感悟正负数是表示两个相反的数 学习目标 例2 例3 例4 例1 例2 例3 例1 例2 比例 例3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正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认识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 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得大小 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把比例转化为方程) 解分数形式的比例 正比例的意义 用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的意义 比例尺 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画平面图 图形的方大与缩小 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应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数的认识 整理 与 复习 数的运用 式与方程 常见的量 比和比例 新教材与原教材比较的变化特点
1.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代数得意义,尤其是对大数得感受。
2.增强了应用意识,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
3.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数与代数规律和模式的探索。 4.重视对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
5.降低运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 6.减少了公式,降低了对记忆的要求。
7.降低了对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的要求,关注队概念的体验与感悟和理解。
三、空间与图形的编排体系 一上年级: 内容 例题 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认识 物体 和图形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图形,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一个标准对分类 按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用途等不同的标准分类 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一下年级: 内容 例题 学习要点 上下前后的认识 位置 例1 例2 认识方位“左右”建立左右的标准 认识左右的相对性 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习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1 图形 的 拼组 例2 例3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各种平面图形的拼组,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体会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平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上年级: 内容 例题 例1 角的 初步 认识 例2 例3 例4 例1 例2 例3 分名称 画角的方法 认识直角 用三角形中的直角来测量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感性认识轴对称现象 初步认识镜面对称 1.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对称轴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学习要点 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角的各部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观察 物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教版教材“四大板块”的内容编排顺序一览表(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