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对于“3肢箍”,其“内箍”仅有一根单肢箍,因而不需要上述的计算过程。)
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是梁的侧面纵向钢筋,钢筋工把它们称为“腰筋”。所以,就其在梁上的位置来说,是相同的。其构造上的规定,正如03G101-1图集第62-65页中所规定的,在梁的侧面进行“等间距”的布置,对于“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来说是相同的。
“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要用到“拉筋”,并且关于“拉筋” 的规格和间距的规定,也是相同的。即: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上述的“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只是给出一个计算拉筋间距的算法。例如,梁箍筋的标注为
φ8@100/200(2) ,可以看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为200mm,则拉筋间距为200*2=400mm 。但是,有些人却提出“拉筋在加密区按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在非加密区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这是错误的理解。
不过,在前面的叙述中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拉筋的规格和间距”是施工图纸上不给出的,需要施工人员自己来计算。
2、然而,“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更多的是它们的不同点。 (1) “构造钢筋”纯粹是按构造设置,即不必进行力学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16条指出: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 ,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
上述规范中的规定,与03G101-1图集是基本一致的。之所以说是“基本”一致,就是说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前一阶段在网上论坛曾有过争论。那就是关于hw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5.1条规定:hw——截面的腹板高度:对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工形截面,取腹板净高。
而在03G101-1图集第62-65页的图中,把hw标定为矩形截面的全梁高度——这与“有效高度”是有点儿差距的。
按道理,当标准图集与规范发生矛盾时,应该以规范为准,因为标准图集应该是规范的具体体现。不过,这是设计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施工部门来说,构造钢筋的规格和根数是由设计上在结构平面图上给出的,施工部门只要照图施工就行。在03G101-1图集第62-65页中并没有给出构造钢筋的规格和根数——这是03G101-1图集不同于先前两个版本的地方。 因为构造钢筋不考虑其受力计算,所以,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搭接长度和锚固长度可取为15d 。
(2) “抗扭钢筋”是需要设计人员进行抗扭计算才能确定其钢筋规格和
根数的。
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其搭接长度为Ll(非抗震)或LlE (抗震)。 对抗扭构件的箍筋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12条指出:受扭所需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度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 (d为箍筋直径)。
对于施工人员来说,一个梁的侧面纵筋是构造钢筋还是抗扭钢筋,完全由设计师来给定:“G”打头的钢筋就是构造钢筋,“N”打头的钢筋就是抗扭钢筋。,“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的锚固长度是不一样: 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锚固长度为15d
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纵筋。——对于端支座来说,就是:伸到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再弯15d的直钩,并且保证其直锚水平段长度≥0.4LaE;对于中间支座来说,就是锚入支座≥LaE,并且超过柱中心线5d
: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架立筋”?如何使用?
顾名思义,“架立筋”就是把箍筋架立起来所需要的贯穿箍筋角部的纵向构造钢筋。
如果该梁的箍筋是“两肢箍”,则两根上部通长筋已经充当架立筋,因此就不需要再另加“架立筋”了。所以,对于“两肢箍”的梁来说,上部纵筋的集中标注“2φ25”这种形式就完全足够了。
但是,当该梁的箍筋是“四肢箍”时,集中标注的上部钢筋就不能标注为“2φ25”这种形式,必须把“架立筋”也标注上,例如标注成“2φ25+ (2φ12)”这种形式,圆括号里面的钢筋为架立筋。
架立筋的根数 = 箍筋的肢数 – 上部通长筋的根数
架立筋与本跨两端支座负弯矩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见03G101-1图集第54页)
下面我们以一个“等跨”梁为例说明“架立筋长度”的计算:由于第一排负弯矩筋伸出支座的长度为Ln/3,意味着跨中“负筋够不着的地方”的长度也是Ln/3,所以
架立筋的长度 = Ln/3 + 150 * 2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框架梁中“架立筋”只是在跨中连接负筋够不着的地方,也就是说,架立筋不可能是“通长”的。我看见过一份图纸,上面在梁的集中标注中写成: 2φ25+ (2φ12) 通长
让施工人员摸不着头脑,以为架立筋是通长的。这“通长”二字无异于画蛇添足。
应用“平法”除了平面尺寸以外还要注意什么?
应用“平法”,顾名思义,主要的当然是平面尺寸,但是“垂直尺寸”也是很重要的。
在“垂直尺寸”中,首先是“层高”。一些垂直的构件,例如框架柱、剪力墙等,都与层高有密切关系。“建筑层高”的定义是从本层的地面到上一层的地面的高度。“结构层高”的定义是本层现浇楼板上表面到上一层的现浇楼板上表面的高度,如果各楼层的地面做法是一样的话,则各楼层的“结构层高”与“建筑层高”是一致的。
现在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的“层高”要加以特别的关注。当存在地下室的时候,“一层”的层高就是地下室顶板到一层顶板的高度,“地下室”的层高就是筏板上表面到地下室顶板的高度。
但是,如果不存在下室的时候,计算“一层”的层高就不是如此简单的事情了。建筑图纸所标注的“一层”层高就是“从±0.000到一层顶板的高度”,但此时此刻,我们要计算“一层”层高,就不能采用这个高度,否则,我们在计算“一层”的柱纵筋长度和基础梁上的柱插筋长度时就会出错。正确的算法是:没有地下室时的“一层”层高,是“从筏板上表面到一层顶板的高度”。——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使用说明书》第4.28.2节中已作详细分析,并且画出了附图。读者可以在本网站的“下载专区”的“帮助下载”栏目,下载这本《使用说明书》。 此外,“垂直尺寸”还表现在一些“标高”的标注上,例如,剪力墙洞口的中心标高标注为“-1.80”,就是说该洞口的中心标高比顶板标高(即顶板上表面)“低了1.80米”。
还有,梁集中标注时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就是梁顶面的标高与现浇楼板顶面标高的高差。如果标注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
“-0.100”,则表示梁顶比板顶“低0.100米”;如果此项标注缺省,则表示“梁顶与板顶一平”。
04G101-1 40页注释1指出:除具体工程注有全高加密的柱以外,一至四级抗震等级的柱箍筋按本图设计加密区。
但此图的名称却是抗震KZ、QZ、LZ箍筋加密区范围。
我的问题是:
1、对于构造、约束DZ、AZ、JZ、YZ、的箍筋是否加密?范围是不是按40页执行?这些柱纵筋连接构造是否也要按照36页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执行?
2、45页注释5:在柱平法施工图中所注写的非抗震柱的箍筋间距,是指非搭接区的箍筋间距。这一说法是否适用于抗震KZ?
3、抗震KZ柱纵筋采用绑扎搭接,在原有40页基础上再加上搭接范围内箍筋加密即可?
4、如果施工图柱表没有给出加密区箍筋间距,且为机械连接,那么箍筋加密区的见距将如何执行?
以上这些问题我有自己的一套理解,都是含含糊糊的,望CDF教授给指条明路,以免在以后的工作中犯错误,非常感谢你!!!
既然你有自己的一套理解,不论含糊与否,以后都可以讲出来互相探讨,这也是提高自己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1、从03G101-1图集来看,没有规定各类暗柱有箍筋加密一说。至于“端柱”,如果本身也充当“框架柱”使用的话,那么也应该执行“框架柱”箍筋加密的规定。
2、“非抗震框架柱”没有抗震意义上的箍筋加密,本图集只给出“在绑扎搭接区的箍筋加密”。
但是在“抗震框架柱”中,应该有抗震意义上的箍筋加密,所以,设计上必须明确给出箍筋的加密区间距和非加密区间距。
3、抽象地说“纵筋搭接”,在搭接区是需要实行箍筋加密的。但是,就03G101-1图集第36页图左面第一图来说,实行“搭接”是行不通的。我曾经进行过测算,当框架柱纵筋为φ25时、层高4m的情况下,要做出该图规定方式的“搭接”是不可能的。所以,框架柱在较粗钢筋的时候,都不采用“绑扎搭接”,而此用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顺便说一下,该页的“图1、图2、图3”只给出绑扎搭接方式的图例,对用户也是一种误导。) 4、设计师应该在施工中明确给出箍筋的加密区间距和非加密区间距。对于“机械连接”,只是在“连接点”不需要进行箍筋加密,不等于整个框架柱不需要箍筋加密。
请教尊敬的陈教授:04G101-4第25页的\有梁楼盖楼面板LB和屋面板WB钢筋构造\图中的\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中是指\板负筋之分布筋\还是指\板上部贯通纵筋(即通长负筋)\
1、 04G101-4图集第25页上图所标注“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指的是另一个方向上的板上部纵筋或下部纵筋,也就是“主筋”。——这就是说,定义了“第一根板纵筋的位置”。
2、过去,人们都是采用“距离梁(混凝土)外侧50mm”布置第一根板纵筋。现在的规定似乎有了一点儿变化。——不过,变化应该是影响不大的。例如,当板纵筋间距为150mm时,现在的算法,“1/2板筋间距”为75mm;“老算法”,离开梁外皮50mm,而梁角筋的保护层为25mm,则第一根板纵筋离开梁角筋的距离也是75mm 。
3、当然,当板纵筋间距为200mm时,现在的算法,“1/2板筋间距”为100mm;“老算法”,离开梁外皮50mm,而梁角筋的保护层为25mm,则第一根板纵筋离开梁角筋的距离是75mm 。——“现在的算法”到梁角筋的距离更大了一些。
04G101-4第25页对板扣筋的直弯钩长度好像作了硬性规定,值为
a=h-15,即板厚度-15保护层厚度,以后我们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是否就控照图集的规定来进行计算?请陈教授指教.谢谢.
1、是的。就是按“板厚-1倍的保护层厚度”进行计算和施工。(让扣筋的腿直接站在模板上。)
2、注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时,板保护层为20mm——04G101-4
图集好像没有考虑到这个情况。就这个问题,我曾经和陈青来教授交换过意见:
2005.1.20(CDF)请教青来教授:扣筋的“腿长”问题
1、04G101-4图集第25页给出了扣筋“腿长”的计算公式: a = h - 15 (其中 h 为板厚) 2、该计算公式是否应理解为 a = h - 板保护层 ?
因为,如果混凝土为“C20”,则应该是 a = h - 20
3、以前在本论坛上争论了一阵的扣筋“腿长”问题似乎有了定论了。但是,青来教授能不能解释一下,
为什么采用了 a = h - 板保护层 ? 而不是 a = h - 2 * 板保护层 ? 2005-1-24 21:24:18(qlchen):
减一个保护层,扣筋支在底摸上,起支撑作用。如果再做细规定,可\隔一支一\,中间一根弯钩5d。但这样太细,故未规定。规定宜细,但不宜过细,这也是一种哲理。
钢筋翻样之《平法》要领(之一)
钢筋翻样之《平法》要领(之一)
有些钢筋工同行新手应用《平法》时常发懵,晕头转向,不得要领。本人从另一视角提取分
类内容加以浅释,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使用《平法》。 因水平所限,必然有不当之处,希望同道加以补充或指正。
钢筋的锚固长度
为此构件中的纵筋伸入彼构件内的长度,以彼构件的完整边线起算。
如:梁伸入柱中;柱伸入梁中;次梁伸入主梁中;柱伸入基础中;墙或板伸入梁中;等等。
“锚固长度”应成为钢筋工的第一概念。
锚固长度是图集中的固定值。在《平法》各本图集中均有列表。 锚固长度在101-1.3.4图集中总分两种:非抗震与抗震,内容是不同的。 选择锚固长度的前提条件是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抗震等级,然后参照钢筋种类决定。
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
非框架梁下部纵筋的锚固长度为12d;非框架梁包括:简支梁;连系梁;楼梯梁;过梁;雨
蓬阳台梁;但不包括圈梁悬挑梁和基础梁,圈梁悬挑梁和基础梁另有规定。 当边柱内侧柱筋顶部和中柱柱筋顶部的直锚长度小于锚固长度时,可向内或向外侧弯12d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平法知识问答(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