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了蔡京为户部尚书。再行新法中蔡京再次得到了利益,他怎能不重新拥护?所以,章惇召集众官员商讨差役制之时,蔡京大胆地将司马光的?差役制?改回王安石所施行的?雇役制?,既解决了久议不决的问题,又维护了本身的官家阶层利益,为此又得到了章惇的赏识。
从蔡京的本身性格角度来看待其三次不同的政治表现
蔡京的性格怎样?这可从他师承书法的过程中可见一斑。蔡京次子蔡絛在《铁围山丛谈》一书中叙述得很是清楚:?公(指蔡京)始受笔法于君谟(指蔡襄),即学徐季海,末几弃之,学沈传师。及元丰末,又厌传师而从欧阳率更,由是字势豪健,痛快沉着。殆绍圣间,天下号能书,无出右者。其后又厌率更,及深法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晚每叹右军难及,而谓中令去其父远矣。遂自成一法,为海内所宗焉。?
从上述可知,蔡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的书法大家,是因为经过了三个层次提高的嬗变阶段:
第一层次是?始受笔法?阶段,即是先师从蔡襄入手,形成书法。《宣和书谱〃蔡京》云:?京从兄襄,深悟厥旨。? 第二层次则是通过?学?、?弃?、?厌?和?从?等不断转换师承的继承阶段,才?由是字势豪健,痛快沉着。殆绍圣间,天下号能书,无出右者。?
第三层次继续通过?又厌?和?深法?的再次继承与提高阶段,最后?遂自成一法,为海内所宗焉。?
蔡京在师承书法的过程中,每深得师传之后,就不囿于师承之旧法,不满足于自己的现有笔意,即毅然放弃,重新追求更高层次的师承,经五度的择师弃师,吸收各家之长处,刻意求创新,终于在?晋韵唐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的书法美学特征和个人风格,这就是他在?尚意?书法上创新了?姿媚?、?飘逸?和?藻丽?笔体,最后达到了?笔势奕奕,足以追配古人,名垂后世有可观者。?(4) 的书法成就。
蔡京在学练书法的过程中,数度弃师择师,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朝秦暮楚?、?这山看那山高?和?不能终一?的学习态度,甚至可能还被斥为是屡屡?叛道离经?的?背叛师门?之行径。实际上,蔡京这种学习行为,正是杜甫所说的?转益多师是我师?,韩愈所说的?圣人无常师?的具体表现。 古代人虽有?专一从师?的道德性师传之遗训,但随着封建士大夫们自我价值的不断膨胀,日益形成了?己益为上?的思想行为,即是在求学或处事过程中,一切都是以自己所追求的意愿或利益为中心。在个人奋斗的目标上,他们认为,?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家语》),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语)。求学是人生道路的初始之步,所以在学习上,就应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语)地不满足于现状,才能有所作为。为此,他们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在求学过程就毅然抛开传统的师承法则,不顾世人的责难与议论,不断改换学习环境,以追求更高层次师承的提高。?己益为上?的求学行为,成
为当时封建士大夫们所共有的一种特性,这种共性的本质就是他们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阶级本性在师承过程的具体表现。
从上述蔡京师承书法过程中,基本上可以看出蔡京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性格轮廓。性格乃是由共性与个性所组合而成的,蔡京的性格中既含有封建士大夫?己益为上?的共性,也含有因?己益?而不断改换环境的个性,以及刻意求创新和追求?姿媚??飘逸??藻丽?艺术美等多种个性。
性格是体现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个人特点,但,反过来又能影响人的处事态度、行为和能力,这在他以后能迎合各种不同政治环境而自立以及能规划宫廷园林建设起了极大的作用。为此说,自蔡京涉入宦途之后,对许多政事的处理,都明显地受其共性与个性的性格所影响,他初入政坛后三度参与变法、改法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就是这其中的一个特例。 蔡京心术不正的表现:入相执政后的打击异己行动的残暴行为 有人说,蔡京刚步上相位,就替徽宗皇帝完成了两件清理异党、打击异己的重大举措:策划?元祐党人?案和?上书言事?案,即是整治保守派人士的元祐党人和分门别类地治罪那些在皇帝的鼓励下而上书言事的人们。史书记载认为:以此为发端,从此形成北宋末年的党人之祸。(5)
情况究竟是如何?这得先从当时的政治背景谈起: 宋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次
年,任用司马光为相,尽废王安石新法,排斥新党。但旧党中不同政治集团又互相争权,史称元祐党争。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重行新法,党争停止。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初,徽宗为了调和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便改元为?建中靖国?,想以?大公至正?,两派并用,兼行?元祐?与?绍圣?的施政方针,以平息两派之间的朋党之争。然而,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长期积怨已深,其权力之争不但根本无法调和,而且更加激烈。曾布向徽宗陈述?绍述?理论(即继承先皇帝的遗志),并建议?绍述先圣?,重用变法派。门下给事中、右正言任伯雨也上言说?元祐?与?绍述?两存是不可行的。徽宗因此决定重新实行熙宁政事,诏令改元为?崇宁?,这里的?宁?指的是熙宁,即父亲神宗皇帝推行变法的年代,?崇?是推崇、崇尚之意,即承上绍述父兄遗志,并拜蔡京为相,于崇宁初,采取?一边倒?和?一刀切?政策,将持不同政见的司马光、文彦博等98人,列为?元佑奸党?。崇宁四年(1105),又?黜元佑害政之臣?,?夷考罪状,第其首恶与其附丽者?,得120人,徽宗皇帝亲自书写,刊石臵于文德殿门东壁。(6)
?上书言事?案的情由是:徽宗初政时,曾经发布过一份诏书,鼓励、号召天下人畅所欲言、言者无罪地品评朝政。在此之前,徽宗的同父异母哥哥宋哲宗在位时,也曾经发布过一份让天下人上书言事的诏书,献言者数以千计。结果,后来,哲宗君臣断章取义地摘录这些上书,凭只言片语整治上书者,搞得人们怨
声载道。宋徽宗为了解除人们的顾虑,下令撤消了专门在臣民上书中罗织罪名的编类臣僚章疏局,使人们相当感奋,有五百八十多位官员和八百多位布衣平民上书言事,为国家发展出谋献策。结果,同样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同样言犹在耳、墨迹未干,徽宗皇帝便尽反前言,将所有奏章和上书交给蔡京、蔡攸父子、他们的门客强浚明、强渊明兄弟,再加上一位不错的学者叶梦得,由这个五人小组根据上述文书中的内容与词句,决定如何处臵这些上书言事者。
在上书言事案中,蔡京、蔡攸父子同他们的门客叶梦得、强浚明、强渊明兄弟等五人,?同己为正,异己为邪?,把那些上书言事者分别划分成了七大类:正上、正中、正下、邪上尤甚、邪上、邪中、邪下。其中,仅五百八十多位官员里,被列入?邪?字一榜中的,就有五百三十四人。进入?正?字榜的,只有四十一人。其中,?正上?一等的六人。而监察系统和政务系统中,凡是与蔡京有过节的人,几乎一网打尽地被列进了?邪?字榜中。之后,又将元符末向后执政时,主张维持新法和恢复旧法的臣僚,分为正邪两类,再各分上、中、下三等。邪类五西余人,都加降责。(7)
之后,又将元祐、元符党人合为一籍,共309人。打击的对象,也包括章惇等变法派。指章惇、黄履等十余人为?党人?,?为臣不忠?,也和元祐党人一样对待,予以贬逐。?党人籍?碑再由蔡京书写,颁行天下,?永为万世臣子之戒?,并下令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谈蔡京(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