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正是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所不允许其成员意识到的内容,通过之中社会过滤器作用,包括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
社会潜意识是另一个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
★社会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有何不同
集体潜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共同特点:
1、都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动机和人格的动力学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各自的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2、都继承了弗洛伊德重视童年经验或亲子关系的传统,但抛弃了本能决定论、婴儿性欲论和人格结构论
3、都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将微观的家庭环境与宏观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研究人,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化的倾向和女性心理学
4、都受过传统的精神分析正规训练,掌握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各自的人格心理学、心理治疗学或社会心理学
5、都抛弃了弗洛伊德关于人和社会的悲观主义态度,相信人的潜能的建设性,相信通过改变社会生活条件和不合理的人际关系可以实现健康的人的生活。
第十二章 格式塔学派(完形心理学)
1912年惠特海默发表《视见运动的实验研究》标志格式塔学派在德国形成、发展。主要代表有惠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一、背景 1、哲学背景:马赫的经验论、康德的先验论(反对元素主义,指出经验是一种整体的现象)、胡塞尔的现象学(用自然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形质学派(是元素主义过渡到格式塔的桥梁)
2、心理学背景:厄棱费尔(形质学派,强调经验的整体性及整体对部分的决定作用,则中于知觉问题的研究)、詹姆斯(反对冯特主张的构造主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知觉、意识(直接经验,但影响不大)及行为 真正的行为,物理的运行 行为 外显的行为,别人心目中所看到的我的行为,或我心目中所看到的别人的行为 现象的行为,我所意识到的自己的行为或别人所意识到的他自己的行为
2、采用整体论和现象学(对在特定时间内主题所观察到的经验材料不加任何粉饰,力求如实而详尽的描述)的方法,不排斥实验法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即知觉组织原则: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完型趋向原则、共向原则、简单原则和连续原则 四、同型论
认为生理历程与意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彼此完全等同。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实质上是心身平行论的翻版。 五、学习理论:苛勒的顿悟说
学习是一种智慧行为,是一种顿悟过程,需要有理解、领会与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参与、
并且它是一种突现、速变、飞跃的过程。
顿悟学习的特点:问题解决前有一个困惑或沉静的时期;
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是一种突发性的质变过程; 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室一个顺利的不间断的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体;
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的时间;
由顿悟而掌握的学习原则有利于适应新的情景,解决新的问题(迁移)。
六、影响与贡献
1、最大贡献在方法论上,提出整体原则 2、既有对意识,也有对行为的研究
3、在感知方面对现代心理学做出重大贡献 4、拓展记忆的研究范围 5、学习理论研究独具特色
6、对人文主义心理学影响(马斯洛的整体论),对直接经验的强调(罗杰斯) 7、推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但其理论主张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观点和术语含糊不清,对其他学派的批评过于苛刻,其实验不够严谨。
第十四章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库特·勒温室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侧重在整个物理和社会的关系中来研究人类行为,并在心理学中应用一种特殊的“拓扑学”概念和方法来加以陈述,建立了自己的新颖体系。 一、勒温的场论 1、心理场 勒温认为心理场是由个人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时间经验和思想愿望组成,这三方面在数量和种类上都伴随着个体的年龄增长和经验积累而扩展分化。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心理场中发生的。
因个体需要、意志等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故心理场也称为心理动力场。
为了更好的说明人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他采用了“心理生活空间”来说明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决定行为的全部事实。所谓“准事实”是指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对人的行为可能有影响的那些事实,即“心理环境”,它不仅限于一个人当时所意识到的环境,凡是有影响的事实都属于。
准物理事实(即心目中的自然环境) 准事实 准社会事实(即心目中的社会环境) 准概念事实(即思想概念与现实的差异)
勒温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行为公式B= f (P E),B代表行为,f代表函数,P代表人,E代表环境,表明行为等于个人和环境的函数,即行为随着人与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也可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样的环境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2、行为动力
需要是某种由生理条件引起的动机状态。 紧张是伴随需要的情绪状态。
效价是个体对心理环境的事实感知后的评价(正/负效价)
向量是一种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引力或斥力) 两个等量的向量同时起作用,就会产生冲突。(趋近—趋近、回避—回避、趋近—回避) 勒温认为按照拓扑学原理,生活空间可以分成若干区域,各区域间均有边界相隔,个体要达到目标,必须跨越疆界,由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 3、人格组织
勒温认为,人格是一个系统的组织区域,是又许多相互作用的区域交织起来形成的。在勒温看来,人格在场理论中其起很大作用,人和环境一起构成了场,人是场的一部分,而且是场的中心部分。 二、团体动力学
勒温把个体行为的心理场或生活空间学说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勒温从整体论、动理论的原则出发,把团体看做是一个动力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即部分与部分或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评价
(1)创造性的借用了物理学和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来说明人类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心理学体系。
(2)突破了创痛心理学的研究框架,使需要、紧张、冲突等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合法研究领域
(3)将其场理论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创立了团体动力学,改变了以往实验心理学只研究个体心理而不研究团体心理的局面 (4)是一位实践的理论家 局限:
(1)混淆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界限 (2)滥用了自然科学的概念 (3)忽视了个体的过去历史
(4)理论缺乏精确性,统一性差,定义不够明确,一些假设的结构不能加以证明。
第十五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是20世界五六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的创刊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AHP,1963)的建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建立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社会历史背景: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人们进一步产生了追求高级需求的满足和包括真善美等高级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物质繁荣的背景后,美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和不安因素的加剧,又导致严重的精神裂变现象。美国社会生活的异化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危机 2、哲学背景: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性的解放,强调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促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正是继承了人道主义的传统;);存在主义(强调研究人类真实的内在自我,强调意向性在人格与行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研究);现象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们经常把现象学看作一种研究主体的直接经验和内省报告的方法,重视现象或直接经验的审视和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或实证说明)
方面 存在主义 人本主义 研究对象和宗人的自由、选择和价独特的个人及其尊严和成长作为研究对旨 值 象 相 同 1)批判了将死的方法论和对某些预定领域与模式的闭锁性研点 研究方式 究; 及心理学问题 2)集中注意人对他的存在的体验 不 生物性 同 点 态度 认为人都有生物上的把人看做是他自己的一种专断的、没有潜能和价值 价值标准选择的产物 悲观 乐观 3、科学背景:从生物进化的视角看人的特性的形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准备了必要条
件。
4、心理学背景:对行为主义的批评;对精神分析的批判和继承;格式塔心理学 二、人本主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强调研究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强调研究健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强调研究人类中出类拔萃者或精英;强调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和经验
2、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方法论上主张折中融合(实验的客观范式同经验的主观范式相整合,把客观的、实验的、量化的和行为的研究同主观的、经验的、现象学的和意识的研究结合起来)与整体分析(用动态的整体观点研究社会活动中的人),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不排除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马斯洛人本主义研究方法及其述评
1、从“物“的范式到人的范式,主张以现象学知识作为开端,然后再采取客观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2、从“方法中心论”到“问题中心论”
方法中心论是针对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先提出一套能揭示本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其弊端在于不管方法是否适合主题、得当,只关注其是否客观。
问题中心论则是强调心理学的研究要以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为中心,方法要顺应问题,为问题服务。 3、从还原论到整体动理论
还原论主张将复杂、高级的整体还原为简单、低级的部分。它以牺牲人的某些特性为代价(人非静态,无法超越时空而存在),其结果并不符合人的实际情况,使得研究陷入片面、僵化状态,无法描绘出人的整体心理状态。
整体动理论则主张人是一个整体,当单独研究时,是无法推论出整体的,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4、从科学的客观到道家的客观
科学的客观是专门针对事实研究而言,探讨的是脱离主观性的研究,不带任何偏见,但完全客观是不可能存在的,再精密的实验都是人设计出来的,过程中就已反应了设计者的主观偏见(科学研究中渗透科学的价值观,必须为人服务,无法脱离价值)
道家的客观是指无为的思想要求观察其本来面目进行,无污染,在道家的客观中存在“爱的关系”,主观评价是存在的,排除所有先入之见形成的并不是科学的客观知识,而是一种人际知识,此处的客观可能与科学的客观并不处于同一阶段。
5、从单向科学到综合科学
单向科学只关注部分属性,将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割裂开来 综合科学力图将各方法融合起来,最终能完整全面揭示人的属性 评价:
1、在更高的层次上弥补了科学主义方法论的不足与短处,提出五大原则的补充 2、有助于心理学的统一和整合
3、对学科定位的提升,学科研究范围的拓展 4、能更好的展现出人的完整形象
5、但其以科学与人本的对立为前提,并未完全实现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的融合,依旧是二级式思维
3、基本观点
(1)把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通过对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意识现象来就独特的人。 强调把具体的人类自我体验置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位置上。
强调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整体,它与人的社会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对社会生活中的健康的人进行意识分析,强调意识自我的重要性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
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的成长”,人性是天生善的,人性是自主的,是能进行自我选择的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是一种自主的、有意向的、趋向健康成长的价值体系。其基本倾向是保持真实性,是自由、自主、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是积极主动的价值观。 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1、需要层次与动机理论
以其对类需要的理解为依据,需要的性质决定着动机的性质,需要的强度决定着动机的强度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基本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需要 尊重需要(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尊) 认知需要 成长性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是分层次的,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时逐级上升的,较高级的需要是在较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的,这种满足是就相对意义而言的。但这只是一种一般模式,实际上它并不完全像台阶形排列那样刻板 2、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是指将自己先天的禀赋、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自己的真正天性。也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的样子。
自我实现是在人的各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的高级需要,是人的真正的存在状态;自我实现的人是完全自由的,支配他们行为的因素是来自主体内部的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人在其喜爱的工作中显示出巨大的潜能;自我实现的人是摒弃了自私、狭隘观点的人;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的创造性的最终实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西方心理学史2 - 图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