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西方心理学史2 - 图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2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验是主要方法;

从研究意识内容转向意识活动的研究;

从重视内省法转向客观的方法,但未取消内省法;

从研究心理学“是什么”问题转向心理学“为什么”问题; 从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转向主张是一门应用科学 1、桑代克 第一个用实验法取代自然观察来研究动物心理,为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说;

认为联结有两类:一是先天的联结或反应趋势,即本能;二是习得的联结或反应趋势,即习惯。

并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效果律的补充),以及关于学历迁移的共同因素说 2、伍德沃斯

坚持美国机能主义的总取向

把人的整个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反对把心理学片段化,只研究意识或行为,坚持从因果统一关系来理解心理学的对象问题

提出了动力心理学,强调动机和内驱力是人与动物行为决定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根据研究对象和任务采用不同的方法。外部刺激和反应用客观观察法研究;内部发生的意识活动只有通过内省法才可以认识 3、对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提出了一种开放的新心理观(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开拓了一些新的心理学分支(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新领域得到了开拓性发展)

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但是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具有外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倾向,具有生物主义倾向(受进化论影响,把动物实验结果推广到人的身上)。

★构造与机能的对立: 1、意识结构VS意识功能

2、实验内省法VS不加限制的内省 3、心身平行论VS一元论 4、纯科学VS自然科学

第五章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

该理论强调以客观的观察和测量来记录人的行为,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内

一、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后,是美国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政治改良的一种要求和反应。 2、哲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把人等同于机器)、实证主义(研究可观察的经验,不研究形而上学的内容,客观实证的方法)、实用主义哲学(研究行为的目的是适应社会)

3、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机能主义越来越重视实证方法和行为研究,行为主义可以从机能主义接收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想以及进化论观点); 动物心理学的发展是行为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 巴甫洛夫的客观心理学对华生的影响(反射)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体系(激进行为主义)

华生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法,主张心理学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他的行为主义理论体系。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观察到的有机体反应(外显的习惯反应、内隐的习惯反应、外显的遗传反应、内隐的遗传反应)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其任务是预测和控制行为。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与内省法过程相同,但内容不同,是报告身体反应)和测验法

3、华生认为心理学必须成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可以在施加严密的情境中研究客观行为的,否则便没有存在的可能。

4、华生否认遗传的本能行为,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环境决定论)。 5、思维与言语都是一种语言习惯。语言只不过是一种外显的行为,而思维是内隐或无声的语言。

6、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基本的情绪:恐惧、愤怒和亲爱 7、评价:

华生以行为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

但它否定了意识,贬低了生理和遗传的作用,否定本能的存在、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心理学完全定位为自然科学,将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单化了。

第六章 新行为主义

从1930年~1960年左右,新一代的行为主义者出现。受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影响,及行为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坚持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反对华生那种极端简单化的观点和方法。古斯里、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是主要代表人物。

★新行为主义所受哲学的影响:

1、逻辑实证主义,一个不能被直接观察证实的命题,如能通过间接的观察或逻辑推理而证实,冲破了早期行为主义因有机体内部因素不能直接观察证实而不予研究的局限,使得面对而不是决然回避意识这个问题。

2、操作主义,认为意识的东西、有机体内在的因素等可以通过操作定义来表达。“新行为主义者就是操作主义者”。

1、托尔曼 托尔曼首先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试图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有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来解释刺激-反应公式所不能解释的事实。

反对华生对行为所作的分子性定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且这种整体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指向一定对象、为实现指向目标,选择一定途径和方式、最小努力原则、可教性特征)。

否认效果律,认为学习室一种符号—格式塔模式(期待、位置学习、潜伏学习)。 托尔曼坚持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位置学习,在他看来,动物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这就是位置学习。

潜伏学习是指动物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是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

的。即强化虽然有助于学习,但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

为认知的行为研究开辟了道路,影响了行为主义的发展,是将认知与行为联系起来的第一人,对学习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理论过于简略,过于纲领化从而使忠实于他的学生无法继承。 2、赫尔

有机体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认为有机体内部进行的事实,应该用严格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互相连结的定理,从而建立一种可靠的行为科学理论体系(假设—演绎系统)。

因致力于其深奥莫测的理论术语的数量化而陷入困境中 。 3、斯金纳 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直接描述行为的科学。他提出操作条件反射的概念,复杂行为是由强化而建立的操作活动。斯金纳还把他的理论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

坚持极端客观的行为主义立场,严格遵循科学的描述规则,使得其行为主义体系非常精确、清楚,他对许多动物行为的研究也非常精细、彻底,他用不同于心灵主义的术语揭示了反应形成、表象等现象,他竭力反对研究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使得他的立场似乎比华生更激进。但他宣传心理学不需要理论,生物学化倾向严重,其极端环境论忽视了影响行为的其他因素。

★关于行为主义的评价:

1、从意识到行为,拓展了心理学研究内容

2、遵循实证主义,发展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客观研究方法 3、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如行为治疗、动物心理学等 4、注重心理学的应用性

5、使心理学向自然科学更加接近,为心理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6、抛弃内省法,研究方法片面,相应的使得其研究内容受到限制 7、忽视内部心理研究

8、以动物实验结果推广到所有人类身上,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9、严格的环境决定论,忽视了遗传的作用

第七章 新的新行为主义(班图拉)

既坚持行为主义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用被以往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一、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

1、观察学习(与斯金纳的强化学习、桑代克的试误学习有本质区别)的特点: 1)、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内化学习) 2)、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 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需要认知过程的参与

4)、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

2、观察学习的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行为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抽象性观察学习(从他人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原则或原理)、创造性观察学习(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3、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是紧密相连,不能完全分离的。

4、交互决定论,班图拉认为个人和环境的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决定的,而且人也不能视为独立于行为之外的原因。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5、自我调节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班图拉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我奖惩的标准时通过模仿、标准内化和榜样作用三条途径获得的。强调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

6、自我效能原理

班图拉把自我效能看成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和情境条件

7、评价:

(1)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

(2)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和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

(3)重视以人为被试的实验,改变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由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学习现象的错误倾向;

(3)班图拉概念和理论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实验验证资料的基础上,其实验方法比较严谨,结论比较有说服力。 局限:

但其缺乏富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框架,忽视了发展变量的重要性,且在研究攻击行为中的一些方法也难以让人苟同,班图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他以研究行为为中心和目的,实际上并没有给认知因素以应有的位置。

第八章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又是研究潜意识活动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是19世纪末奥地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产物(资本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民众遭受三重压迫);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陈腐伪善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化占统治地位) 2、思想背景: 远因: 古希腊哲学家 思想根源 弗洛伊德的思想观点 恩培多克勒 把“爱”与“恨”两种对立力量心理动力学的基质,也是建立于的相互作用视之为万物运动和变两种力量的“相合又排斥”作化的根本动力 用的基础之上的 爱的本能 爱洛斯学说 一个神话 柏拉图 与力比多概念完全相符合 构建出生与死两关于性的学说 种对立本能的学说 “三位一体说”(一个驭者与两心理结构的“三部图式” 匹马) 理念论的“回忆说” 重视梦。把释梦看作是了解潜意识活动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 “象征论” 梦的歪曲现象 近因: 人物 思想根源 影响 二者对于梦的看法基本一致 重视童年经验及其回忆(理论依据,再结合自身经验) 一是弗接受心理现象的意向性、能动性的观念,并把心理现象的能动力量视为只存在于内在世界的一种“内在布伦塔诺 意动心理学思想 的客观性” 二是间接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发生学观点 微觉学说 莱布尼兹 (微觉——无意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的价值就受此启发 识,“冰山”) 赫尔巴特 意识阈概念 赫关于无意识与意识等差的观念、关于心理活动的冲突、排斥和符合的观念,对弗的思想都有明显影响 一是引起对精神位置概念的重视,注意避免从解剖学意义上来确定精神位置,力图把精神机构想象成为一个复合结构 费希纳 无意识思想 二是对无意识的类似表述,“冰山”说 三是弗的恒常性原则与费关于愉快与不愉快情感的强度同特定时间内兴奋量的增加或减少相关的观点一致

一是把无意识视为一种冲动、本能、奋进和渴望,属于非理性的无意识活动的范畴 叔本华 生存意志思想 二是弗的泛性论与叔本华的性欲决定论相一直 三是弗把生与死的本能看作是对立统一的观点也和叔本华相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西方心理学史2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西方心理学史2 - 图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1481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