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尼采对于人的深层心理的开掘,确实预示了精神分析的建立 尼采 权力意志思想 二是弗把梦视为被压抑愿望的伪装满足的思想早已被尼采所表达 三是弗有些基本概念也和尼采有密切关系 一是重视无意识的地位 哈特曼 无意识哲学 二是肯定认识无意识的可能性 三是在坚持悲观主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3、科学背景:能量守恒和进化论思想;心理病理学,(“两术”:麦斯麦、布雷德, “两派”:南锡派<主张催眠是暗示的结果,与神经症无关,侧重研究催眠的心理方面>、巴黎派<催眠状态是一种病症,由神经症引起,侧重研究催眠状态中的生理变化>)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思想来源:布伦塔诺的动力观、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限概念、费希纳、能量守恒与转换、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歌德、布吕克的机械论和还原主义思想、麦斯麦的通磁术、布雷德的精神催眠说、让内的心理病因观
2、研究对象:无意识现象和内容,无意识又可以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是弗洛伊德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础)
3、研究方法:自由联想(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以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地报告他所想到的一切,不管它们是怎样的荒唐、不重要或毫无意义,都不应该隐瞒。 )、梦的分析(梦是被压抑的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梦的分析就是揭示梦境所表达的潜意识的本能欲望,揭示出梦的真正意义)和对日常生活的分析(主要是分析日常生活中大量常见的遗忘、口误、笔误、疏忽等过失现象)
4、本能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早期认为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晚期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和死的本能(破环本能和攻击本能) 5、人格结构论:
意识 早期的二部人格结构 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部分组成。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他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无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无意识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伊底(本我)(反射行为、愿望的满足) 晚期的三部人格结构 自我
超我(良心、自我联想)
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弗洛伊德吧自我比喻为三个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它要尽力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
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自我在三个暴君之间周旋、调停,力图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以便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6、人格发展阶段论:
建立在其性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即性感区。
①口唇期(0~1岁);现实感的获得,自我的形成 ②肛门期(1~3岁);主动控制自己 ③性器期(3~5岁);欧底帕斯情结与埃里克拉情结的解决,超我的形成 ④潜伏期(5~12岁):此时利比多处于休眠状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取代 ⑤生殖期(12~20岁):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拥有这种人格的人在性的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完美的状态。
但佛洛依德又认为,很少有人能够在人格发展方面达到真正的生殖期人格这个理想水平。造成这种情况有种种因素,最重要的是由于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是由于力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和倒退(是由于力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 7、自我防御机制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类型 压抑 定义 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假定现实情况不存在来回避使人痛苦的现实问题 不承认之间有某种不良品质或思想感情,而把其投射给别人 努力表现出之间不良品质和情感的对立面来减轻焦虑的方法 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者是内心想要却未能得到等痛苦经历造出一个似乎合理、自己能接受的解释 受地址的里比多能量转换对象和改变方向,企图以间接的方式发泄出来 里比多发泄的直接与原始的方式被社会赞许的、高尚的间接方式所替代 特点 最基本;并没有消除那学观念欲望对人格的影响,仍在无意识中活跃 最早形成之一;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消极办法 拿别人做“替罪羊” 否认 投射 方向作用 合理化(文饰作用) 替代 升华 8、评价:
(1)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提出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3)加深了对异常行为的理解;
(4)促进了心理学向其他领域的普及,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局限:
(1)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而贬低意识过程,过分扩大了本能的,而忽略了人特有的各种社会需要。
(2)整个理论主观色彩浓厚,难以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来加以验证。
(3)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心理现象的材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的人格心理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4)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论、等同论。 (5)提倡泛性论,具有生物学化倾向。 (6)过分强调早期经验。 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自我是意识的核心)
心灵 个体潜意识(情结)
(整体人格) 集体潜意识(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荣格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包括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伴随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心理机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人的意识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化”过程,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认识自己或者意识到自我,自我是意识的核心。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遗忘被压抑了的经验。个体前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起源于个体的童年经验,后期认为情结的最深层次根源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核心是自性,即自我实现。 2、评价:
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强调人格的整体性,荣格对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 差异研究的新领域,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其研究方法的灵活性,学说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科学体系 四、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因此会不断地追求卓越。人会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影响人对卓越追求。
1、生活风格理论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阿德勒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的表现出来的,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受所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社会环境。
个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人的生活风格,理解独特的个体,以便更好的把握个体的未来,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潜意识梦境。 2、社会兴趣理论
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了个人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即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
社会兴趣是人希望对社会作出贡献以便使自己更加完善的一种天赋的特性。阿德勒说,
社会兴趣是对个人的种种缺陷的最后补偿。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涉及个人与别人交往时的情感,而且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和认同能力。(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一种是优越情结,即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与社会的需要。另一种是自卑情结,一个人由于过分自卑而感到万念具灰甚至陷入神经症之中。
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四种类型的人: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
产生错误生活风格的原因:器官缺陷;溺爱或娇纵;被人忽视或遭受遗弃 3、评价: (1)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当代许多心理学的思想来源。 (2)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 (3)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主要地位。
(4)在方法论上体现出整体论的原则,视人格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格的不可分割性。 局限:
(1)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仍然带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和生物学化的倾向。 (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人性的社会本质的看法仍然是肤浅的。 (3)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4)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科学性不强。
第九章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一、安娜·弗洛伊德:使精神分析进入儿童研究领域,发展线索,归纳并补充防御机制 1、弗洛伊德主张伊底控制自我,而安娜主张自我约束伊底,并扩展了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
2、将精神分析法用于儿童心理治疗,提出了发展线索(通过伊底与自我的交互作用,增加对外界的依赖性,形成自我对内外现实的控制能力,主要是自我适应生活要求的能力)概念 二、哈特曼:自我心理学之父,使自我心理学区分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并摆脱了生物学化的影响
1、提出“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为自我划定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范围,包括自我的起源(自我与伊底是两种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但又是与它同时发生发展的,都是从“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的)、自我的自主性发展(由于自我在起源上独立于伊底,所以自我在发展上也独立于伊底的本能发展,即自我的自主性发展)、能量的中性化(是指一种把本能能量转变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自我机能一旦从伊底中解脱出来,为自己服务时,中性化的过程就产生了。)和自我的适应过程 三、艾里克森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重视自我的同一性。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史依照渐成论原则进行的,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所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是指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1、评价:
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修正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突破了其他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格发展的局限性;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等概念已成为人们日程使用的概念。 但其理论体系不够严密,思辨性多余科学性,它的理论隐含了个人—社会发展的二因次平行论。
第十章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形成于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是美国本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承认,也是新生代的精神分析家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主要是针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和泛性论)
一、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神经症的标准取决于社会文化为其成员所规定的行为模式 1、神经症的文化观
霍妮认为神经症的根源要从社会文化中去寻找。导致神经症患者内心冲突的社会文化基础是现存文化的矛盾。 2、神经症理论
社会文化的矛盾所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基本罪恶(父母不能给予爱) 基本敌意(既依赖又敌视父母) 基本焦虑(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搞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基本敌意及其压抑导致)
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痛苦,因此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潜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称之为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的需要决定了神经症病人的人格,主要有:顺从型(接近人的)、攻击型(对抗人的)、退缩型(回避人的),在正常人身上,这三种行为方式可以根据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但神经症病人缺乏变通的能力。
三、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将精神分析同人本主义相结合,受弗洛伊德、马克思及东方禅学的影响,完全牺牲本能为基础
1、社会性格论
人的性格和潜意识是在人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性格就是把人的能量(基于人的处境而产生的需要)引向同化(人要获取物体)和社会化(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性格是由一系列性格特性组成的,一些性格特性具有共同的倾向性,弗洛姆称之为性格取向。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性取向和创生性取向。非创生性取向包括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四种。创生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包括受虐狂、施虐狂、破坏性和机械性自动适应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取向是一一对应的。
现实的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
弗洛姆从病理学角度,提出了堕落综合症(死之爱或恋尸癖、自恋、共生—乱伦的固着三种倾向的结合体)和成长综合症(生之爱或恋生僻、人之爱、独立性三种倾向的结合体)
弗洛姆提出了重占有(关注的是占有对象)和重存在(关注的是生命的存在本身,以人的潜能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两种生存方式
社会性格是指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具有以下特性:是群体心理;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
弗洛姆把社会性格看做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之一。 2、社会潜意识论
社会潜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这些共同被压抑的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西方心理学史2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