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宣传教育优先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防控森林火灾,运用先进实用的防扑火设备和手段,提高科技含量;开发、引进、推广新型扑火机具与装备;重视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林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森林防火知识,全面提升公民的森林防火意识。
6、坚持资源共享,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原则 以政府为主导,林业部门与各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内、外部可利用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与协作条件,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后续管理和设施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臵;结合当前林权制度改革的新情况,继续坚持广大群众和社区联防等符合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林火管理手段,从而促进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森林防火机制。
7、坚持地方政府责任制,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的原则 认真贯彻《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落实地方政府森林防火责任制,把森林防火作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臵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森林防火预防和扑救的日常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调动社会、受益单位对森林防火的资金投入。
8、坚持加强与其他林业建设工程相结合的原则
加强林业部门各项建设工程的相互衔接,避免建设重复交叉,在实施过程中与其他工程密切配合,如工程隔离带和生物阻隔带建设实行与造林“四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13
(三)奋斗目标
总目标:建设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大幅提高森林防火装备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臵和扑救能力,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使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l‰以下。具体是:
——初步建成全国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体系,实现在防火期内,制作并发布未来24小时及48小时的森林火灾发生概率预报及林火行为预报;森林林火监测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卫星监测成果发布时效性l00%在3O分钟内;了望覆盖率达到9 O%。
——加强工程隔离带和生物阻隔带建设,形成阻隔功能较强,自然、工程、生物相结合的高效林火阻隔网络体系。
——初步实现由语音模拟通信向数字化语音和数据传输相结合的通信模式转变,使重点治理区域森林防火语音通讯平均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一般治理区域达到85%以上;完成一般治理县森林防火机构的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建设,建成较为先进完善的国家森林防火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
——进一步构建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防控体系,森林航空消防能力、专业扑火队伍装备水平、快速反应与火灾扑救能力进一步提高,当日到达火场并扑火火灾率力争达到98%。
——森林防火科研开发体系,森林防火宣教培训体系,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查体系较为完善,通过全面开展可燃物处理等积极的火险降低措施,使我国森林防火工作进入现代林火管理阶段,重大
14
火灾得到有效控制。
(四)区划布局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区域森林防火特点,实行分区施策,分类指导。
l、六大区域布局
按照森林资源分布、气候、地理等因子,考虑到便于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协调和建设布局,明确各区域建设重点,将全国区划为东北、西南、西北、东南、中部和华北6个森林防火建设区域,其中东北、西南区域为重点建设区域。
(l)东北区域: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4个省(区)。该区域是我国有森林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防火任务重,易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境外火、草原火对森林资源威胁严重。主要建设思路: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建立健全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加强雷电、航空巡护和了望监测系统建设,提高了望监测覆盖率和通讯覆盖率;加强防火隔离带建设;加强火场应急通信能力和大型防火装备水平,提高航空消防能力,加强武警森林部队防火力量。
(2)西南区域: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西藏6个省 (区、市)。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天气复杂多变,森林类型多样海拔地势高,森林火灾频发,有境外威胁,火灾扑救困难。主要地面巡护和火源管理,加强防火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适合区域特点的扑火机具能力建设,加强生物阻隔带建设,增加重点省区的武警
15
森林部队防火力量。
(3)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该区域林区相对分散,干旱少雨,地广人稀,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弱。主要建设思路:建立火险预警体系,提高重点林区的了望监测能力;加强通讯能力和防火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防火机具装备水平,增加武警森林部队防火力量,逐步开展森林航空消防。灾防控能力弱。主要建设思路:建立火险预警体系,提高重点林区的了望监测能力;加强通讯能力和防火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防火机具装备水平,增加武警森林部队防火力量,逐步开展森林航空消防。 (4)东南区域:包括山东、江苏、上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7个省(市)。该区域地域跨度大,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度大,人员活动频繁,干旱季季节易引发森林火火灾。主要建设思路: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改善了望监测手段,增强火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以生物阻隔带为主的森林防火组个系统,提高森林防火专业队伍的装备水平,逐步开展森林航空消防。
(5)中部区域:包括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5个省。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集体林区,森林覆盖度较高,人口密度较大,林农交错生产生活用火频繁,火灾发生频率高。主要建设思路: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设,加强了望与地面巡护和火源管理建设,加强以生物阻隔带为主的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增加防火物资储备,加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设,提高装备水平,逐步开展森林航空消防。 . (6)华北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4个省(市)。该区
16
域名胜古迹众多,火灾影响大。主要建设思路: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立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提高火情监测时效,强化防火专业队伍和装备建设,开展森林航空消防,提高快速反应和处臵能力。 2、重点治理片区
为进一步明确建设重点,根据森林火险等级、森林资源分布等因子,并考虑县级行政单位森林火灾发生概率,以及高火险等级趋于相对集中连片的情况,在六大森林防火建设区域基础上划定20个重点治理片区。
3、一般治理区
指20个重点治理区以外有森林火险等级的区域。该区域由于森林资源分布比较分散,一般情况下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火机率较小,但个别县具有较高的火险等级,预防不力容易发生火灾,需要加强监控和防范。
(五)重点治理片区及主要治理措施
——大兴安岭片区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强航空巡护,完善了望监测网和雷击火监测系统,健全火险预警体系;加强火源管理和专业消防队伍建设,增加大型扑火装备;加强包括边境防火隔离带和草原防火隔离带在内的林火阻隔网建设,防止外来火入侵,降低重、特大森林火火的发生率。
——小兴安岭片区主要治理措施是,完善了望监测系统,加强航空巡护;因地制宜开展阻隔系统建设,林农、林牧交错区建设多种形式的林缘隔离带。完善边境林火隔离带;严格火源管理,建立行之有
1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