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从甲的溶液中获得甲的晶体,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B.升高温度可以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1℃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以及结晶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明显,故要从甲的溶液中获得甲的晶体,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
B、升高温度甲的不饱和溶液仍然是不饱和溶液,错误;
C、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D、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50g,故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会为50%,错误; 故选AC.
【点评】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Mg(NO3)2、Cu(NO3)2、AgNO3三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放入稀盐酸溶液里,有气泡产生.则下列情况不可能存在的是( )A.滤渣是Ag、Cu、Zn
B.滤液中含有Zn2+、Mg2+、NO3﹣ C.滤渣是Ag、Cu、Mg
D.金属活动性顺序是Ag<Cu<Zn<Mg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镁>锌>氢>铜>银,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了固体中含锌,可判断加入锌粉过量.
【解答】解:根据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镁>锌>氢>铜>银,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根据优先原则,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完之后锌才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和铜,在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则一定含有锌,说明加入的锌粉过量.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和锌.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和硝酸镁,存在的离子为锌离子和镁离子以及硝酸根离子. 故选C
【点评】活动性强的金属放入活动性弱的金属的混合盐溶液中,活动性强的金属会先把活动性最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然后再置换活动性较弱的金属.
14.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实验目的 除去CO中的少量H2O和CO2 实验设计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除去NaCl固体中的少量Na2CO3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除去KNO3溶液中的少量K2SO4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B.B
用磁铁吸引 C.C
D.D
A.A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浓硫具有吸水性,能除去水分;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虽然能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但又引入了水蒸气,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先加足量水溶解,Na2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结晶,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K2SO4能与适量的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铁粉能被磁铁吸引,铜粉不能,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5.下列图象有关量的化趋势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
A.
在一定量的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B.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足量)反应
D.
等质量CaCO3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向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钙发生反应,不会产生沉淀;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盐酸不断反应氢氧化钠而使反应后溶液的pH逐渐减小,至盐酸过量,pH小于7;
C、镁的活动性比锌强,镁与稀硫酸反应比锌剧烈;等质量两金属完全反应后,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镁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锌;
D、等质量的碳酸钙与等量的稀盐酸(足量)完全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质量相等,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接触充分,反应速度比块状要快.
【解答】解:A、图示随通入二氧化碳体积增加沉淀质量在增大,与反应事实不符;故A错误;
B、图示随盐酸质量增加溶液pH不断减小,与实验事实相符,故B正确;
C、图示相同反应时间内镁放出氢气质量大于锌,表明镁比锌活动性强;完全反应后镁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锌,与反应事实相符;故C正确;
D、图示表明,相同时间内粉末状碳酸钙放出二氧化碳质量大于块状,且最终二氧化碳质量相等,与实验事实相符;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是化学反应与图象知识的考查题,结合反应的过程与图象情况的走势联系起来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三、理解与应用(共37分)
16.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鉴别羊毛绒和棉线的方法是 灼烧闻气味 .
(2)可用 碘水 (填名称)来检验大米、面粉等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加热煮沸 . (4)铁元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 贫血 . (5)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将其盖灭的原理是 与氧气隔绝 .
【考点】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硬水与软水;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1)根据羊毛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线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进行分析;
(2)根据淀粉遇碘变蓝分析;
(3)根据较为常用的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有加热煮沸或蒸馏分析; (4)根据铁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5)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羊毛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线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因此使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羊毛和涤纶;故填:灼烧闻气味;
(2)淀粉遇碘变蓝,所以可以用碘水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故填:碘水; (3)较为常用的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有加热煮沸或蒸馏,生活中可通过简单的加热煮沸方法来降纸水的硬度,故答案为:加热煮沸;
(4)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铁会引起贫血;故填;贫血;
(5)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样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与氧气隔绝.
【点评】本题考查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体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对生活的指导作用,难度不大,基础性强,注意掌握.
17.汽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氢能源汽车备受人们关注
(1)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为减小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采取使用(或安装) 催化净化 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等措施.
(2)氢能源汽车子在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从 化学(或氢) 能开始,最终转化为 机械 能.氢能源有本身无毒、原料来源广.可再生、 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或热值高) 等优点(填一点).
(3)某些汽车轮胎是由合成材料和金属材料复合而成的.其中使用的合成材料,主要利用它的 A 等性能(填字母).
A.耐高温、高弹性 B.透气性好、耐磨 C.密度小,熔点低
其中使用的金属材料一般为铁合金,主要利用它的 C 等性能(填字母). A.导热性好 B.绝缘性好 C.硬度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山东省烟台市黄务中学2016届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doc(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