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老师范写,学生书写。 4、 评比。
第二课时 一、 设疑复习导入
议论乡亲们为什么在井旁力了一块石碑?
二、 理解课文、朗读课文
(一) 朗读第一段
1、 请一个学生自由读课文,大家评价。 2、 师引导:
出示地图,了解江西瑞金的所在。 了解毛主席为什么在这儿住过。
江西瑞金是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历经的一个地方。
(3)毛主席仅仅是在那住过一小段时间,他就留下了什么?继续朗读课文。 (二)朗读第二段。 1、请想读的学生个别朗读。
2、请学生回答自己对同学朗读的满意,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满意?讲一讲。 (三)、朗读第三段 1、学生朗读课文。 2、众生评价。 3、读得好的地方。
读出体现毛主席的聪明。强调“亲自挖井”、“纷纷”两处。 (四)、读第四段。
从“解放”一词,大家想到了什么?
总结:这就是我们伟大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一生转战南北,处处关心百姓,就连吃水这样与他行军打仗关系不大的事情而已牢记在心,付诸行动,帮助乡亲。这样的人,难道乡亲们不怀念吗? (五)、拓展延伸
“时刻想念”是一种怎样的想念?请大家说一说。
三、 作业设计:完成课后思考题三 朗读课文 四、 板书设计:
干旱——吃水困难
7、吃水不忘挖井人 爱
吃水——时刻想念
教学反思:
8.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1、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为什么藏扁担后又不藏了。
3、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讨论了解课文内容。
4、能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朱德同志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1、能认识13个生字,会工整书写7个生字。 2、了解战士们为什么藏起扁担,后又不藏扁担了。
教学准备:老师搜集朱德和1928年朱德带领队伍到井冈山会师的资料。学生课前将课文至少读3遍以熟悉。用自己的方法记课后会认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老师给大家讲什么是扁担?扁担的用途等让学生对扁担有印象。也可让学生说。
师生交流朱德的资料
小结: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将军,他面对缺粮的困难,是怎样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呢?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2、 学习生字 (1) 自主学习生字。
(2) 找出自学中感觉有困难的生字进行学习。 翘舌音:朱德 同志 支 产 仗 后鼻韵母:冈 仗
其他:远 斗(多音字) 鞋
(3) 课件出示具体的句子进行测读。
3、 朗读全文,读通顺。 三、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朱德带领一支队伍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山上缺粮,要到山下挑粮,大家争着去包括朱德在内。但大家都担心他的安危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让他去。可朱德又找来一支还写上字。大家都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四、 指名让同学完整地讲讲原文。 五、 疑问解答
有哪个词语不理解的可以举手问。老师引导理解。 六、 书写生字 1、 课件出示生字。
2、 组词或用自己方法记生字。
注意区分:“冈”与“同”“用”;“担”与“但”。 3、 师范写,学生描红并书写。 七、 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听写上节课学过的词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老师指导本段第一句交代了朱德和毛主席的会师。朗读时要带者快乐激动的心情。第二句交代了山上有山峡的情况。朗读时要流露出对红军的担心,说明红军的处境很危险。 2、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过渡:那红军面对的困难仅仅是敌人吗?还有什么困难呢?请大家在第二自然段中找答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师生共同讨论红军面临的困难。(粮食不够吃;山高路远)
老师板画山高路陡。呀!路又陡又远,而且还要挑着一担一百斤的粮食。你体会到什么呢?(很累,辛苦)再让学生朗读。
可是大家都争着去,你佩服他们吗?佩服他们什么?(不怕辛苦,舍己为人) 小结并过渡:大家都是这样不怕吃苦,那身为领导的朱德同志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填空。
朱德白天( );晚上(
)。大家开始( );后来( )。 2、自由读第1、2句话,边读边体会。
如果你对可以对他说一句话,你会怎么说? 3、自由朗读第3、4、5句话。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