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察“苹”、“秋”。 学生书写“苹”、“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开火车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有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再齐读课文。 (通过简笔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纷纷扬扬”的感觉)
同样方式朗读第二自然段:播放课件帮助学生体会黄澄澄、洁白、红玛瑙等词语,以加深学生对丰收的季节的喜爱之情。并融入自己的朗读。
同样方式朗读第三自然段:播放课件。注意“涨”、“笑得咧开嘴”等。同学们什么时候才涨红了脸?什么时候笑得咧开了嘴?并请同学做样子。这些把表示人的动作和词语用在动物和植物及其他物品上时,我们就说他用了拟人的手法。 同样方式读第四自然段:??像??是比喻手法。通过朗读体会农民丰收的喜悦。
三、词语搭配练习
课后第三题有一道连线题,你能很快地做出来吗?你还在书上找到其他的吗?你还知道其他的搭配吗? 五、 写生字
老师范写“季”
学生观察“丰”、“汽”、“阵”(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并书写。 六、 作业设计:观察学校、社区景物有没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七、 板书设计:
稻子 棉花 秋天 高粱 苹果 葡萄 枣 教学反思: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庐山风光录像。 2.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读熟古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第3课就介绍了两首古诗。 板书:3古诗两首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 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 现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像,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 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