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0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素质教育者才是在树“人”。

这样说似乎太远了,教书毕竟不是种树,教师也不同于农民兄弟。我们还得再现实主义一点,说到学校里面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考试中有一道看图题,上面画着一些火柴,共分4份。前3份每份都有若干根火柴,第4份只画着1根火柴。问题是:“图上共有几堆火柴?”标准答案:“4堆。”同学也都是这么答的。有一小男孩却答道:“3堆+1根。”他认为1根不算“堆。”

教师甲给这道题判错,理由是“从小就要训练孩子按标准答案答题,少出邪的,不然将来考不上好学校。”这当然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

教师乙判对,理由是:“题目有缺点。孩子思维严密,难能可贵。”这也是一种现实主义态度,只不过侧重点是在思维能力上。长远来看,对提高考试分数的好处更大。

两种现实主义,自有高低文野之分。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数学课无论作业还是考试,都不爱用草稿纸,即使是大数的运算,他也用心算。心算的准确率当然不如写出来,所以他考试很少得100分,总是差那么几分。

对这个问题也有两种态度。教师甲气愤地指责:“你能得100分为什么不得?太懒!以后必须用草稿纸写,听见了没有?”

教师乙说:“你的心算能力真强。希望你注意力再集中一点,尽量少出错。也可以这样,你平时作业用心算,考试的时候,没有把握的题,写出来。能得100分,为什么不得呢?”

两位老师都是现实主义者,都希望孩子得100分。但教师甲是以牺牲孩子的优点为代价提高分数,而教师乙却是主要靠发杨孩子优点的办法提高孩子的分数。多用心算效率高,年级越高越明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显然教师乙的方法优于教师甲。

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单纯应试型的,一种是素质教育型的。

再举个中学的例子。面临中考,两位语文老师都在帮学生准备作文,让学生写一些文章,筛选后,反复修改后背下来。到时候学生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叫做“带着作文进考场。”经验证明,是应考的一种窍门。两位教师都这样做。然而,教师甲平时并不重视作文,一个学期做不了二三次,只是拼命让学生做练习题;教师乙平时按量让学生写作文,考试前虽然也让学生背作文,却对学生说清:“这不是学习写作的正经路子,只是一种提高考试成绩的权宜之计。真正提高写作水平,还是要靠多读书多写文章。”

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上只不过是短暂的同路人。他们只是在面临考试的一个短时间采取了相似的做法,其实指导思想并不相同。本来他们就不是走在一条路上,再往前走一点,他们又会分道杨镳。搞素质教育的老师,有时为了迅速提高成绩,也会做一些他们自己并不赞成的事,这是一种操作层面上的让步,但他们一定会向学生讲清是非,避免谬种流传。搞单纯应试教

6

育的老师则站不了这么高,在他们眼里,考前背作文,“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不是临时措施。

他们都很现实,都在抓分,但显然也有高低文野之分。

可见“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无区别”论是不对的。有人就这样说:“什么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不都得考试吗?我看不出哪是素质教育,哪是应试教育,我就认得分。”这种人显然是走在应试教育的路途上。如果他站得再高一点,眼前就不会是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了。

要区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空讲道理是不行的,一定要举老师们司空见掼而又熟视无睹的例子,说出个-二三来,才能服人。在评价具体的教育行为时,要特别重视教育的过程,不要光看结果。因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在过程中比在结果中表现得更清楚。

在强大的考试压力面前,所有的老师都得做现实主义者。但现实主义是有层次的,您在哪一个层次上?

考试分数与教师素质

在“言必称素质”的语境中,应试教育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谁也下不去手。没奈何,领导只好下令,在有些学校试行改革,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种。这样一来,学生倒是满欢迎的,特别是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成绩单发下来,几乎全班都是“优”。你有我有全都有;咱们老百姓,今儿个可真高兴。

不少老师产生了失落感。手中的法宝落地了,前进的目标模糊了,学生情况不清楚了,心理没底了。他们感觉自己像唐僧,突然接到大唐皇帝的通知:停止上西天取经的行动,只管带领众徒儿好好念经。怎么办呢?有人的对策是这样的:考卷还按百分出,判卷还按百分判,只不过最后给学生看的分数是等级制,百分成绩“内部掌握”。评分从一次变为两次,越改越麻烦。

模范教师心理不平衡。我努力半天,也看不出平均分比别人高多少,得奖金是小事,姑且不论,我的自我价值如何体现?这不成“分数大锅饭”了吗?

家长的心态是越发地躁动不安。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感觉,也不是孩子的分数,而是孩子的名次。因为孩子只有超过许多人,变成尖子生,才可能上重点,进大学,成龙成凤。家长会上公布的分数是大家一边高,家长就纷纷刨根问底,非要较量出个高低来。老师于是羞羞答答地说:“我这儿还有个百分制的分数,干脆我念了吧。”内部档案公开,等级制垮台,百分制复辟。

中学老师则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在小学淡化分数观念,可是不能取消中考和高考。考试就要争分,1分都要争,0?5分都要争,孩子没有争分的意识,中学老师怎么教?中学和小学如何衔接?

分数等级制的改革一开头就遇到了这么多困难。如何是好?

建议用如下一些办法:

7

1、小学-二年级只给评语,不判分;三四年级用五分制;五六年级平时小测验用五分制,期末考试用百分制;初三则全用百分制。

2、宣布考试分数为私人的事情,学生有权知道自己的考试分数及名次。除老师家长外,旁人不得打听。老师和家长也无权对别人公布孩子的分数。

这样,既可以避免分数变紧箍咒,又可以避免分数变成大锅饭。而且,可以使孩子对分数逐渐适应,避免突如其来的分数压力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也避免孩子缺乏分数观念,对中小学衔接和升学考试不利。

然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校长和教师的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没有素质教育启蒙是不行的。政府行为固然需要,行政手段固不可缺,然而这些都不是根本,校长教师观念依旧,什么新举措执行起来都会走味变形。分数大锅饭和分数紧箍咒是同一种教育思想的两面,其共同之处是目中无人,只会盯着分数,或者把人只看成分数的载体。对于一个懂素质教育的老师来说,评分用五分制还是百分制虽然也是个问题,但不是最要紧的。实行百分制的时候,他不会间单地用分数差异来判断学生的良莠;在实行五分制的时候,他也不会因为大家都是“优”,就认为学生“彼此彼此”。他心目中的学生是一个个不可重复的、立体的、有个性的活人,在有些方面可以比较高低,而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分高低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价值。像前面我们谈到的有的老师一改成等级分数制就失去了前进目标,失去了法宝,学生面目也模糊了,书也不会教了,甚致连自我的价值都找不到了。这说明他们真的已经成了分数的奴隶,是教师素质不高的表现。

有的老师会说:“我并不愿意做分数的奴隶,可是中考高考要看分数,领导给我布置分数指标啊!”这里有领导的责任,有些领导也是分数的奴隶。你别看他天天喊素质教育,这只是一种例行公事,一种必要的官腔。他们可以刚讲完素质教育的意义,接着就进行分数排队,布置考分指标,中间连过渡段都没有,而他自己感觉衔接十分自然。“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不过也不能光怪上级,既然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说明执行者还是有他的选择的。素质低的教师抵制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阳奉阴违;素质高的教师正相反,抵制应试教育。他也认真抓应试,也对上级的某些不正确做法做适当让步,但他注意力的重心是学生的素质提高。他是搞应试而不搞应试教育。在素质低的教师眼里,所谓素质是空洞的东西,他看不见素质在哪里,只有分数是实实在在的;而一个素质高的教师在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都能看见素质,分数只是素质的一部分。这好比对于钱的态度。在商品社会中,谁都离不开钱,所以谁都无法绝对地清高,但这不等于谁都会成为钱的奴隶。事实上为钱而活着的还是那些素质低的人,他们眼里只有钱,比钱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顶多口头上承认,实际上常常感觉不到,更不会为之奋斗。素质高的人只是把钱作为一种工具而已,他们能切实地感到许多比钱更有价值地东西,而且能得到它们。可见,单纯为应试进行教学的人,即使被评为模范,也是素质不高的教师。分数像货币一样,不过是一种躲不开得工具,他们绝不会受制于分数。如此看来,反对应试教育如同反对拜金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打算简单地通过某些行政手段就解决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12种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 最近,为了到某中学去讲教学改革问题,我把目前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综合了一下,大概至少有以下12种。本文是一个提纲,对这些观念细致的解析,有的我在

8

其他文章中做过了,有的则有待以后来做。

素质教育和非素质教育在教学方面的分歧,表面上只是方法的不同,但往深处挖下去,就会发现是理念不同,也就是说,方法不同是因为教师一开始想法就不同。用走路做比方,他们出发点就不同,选择的方向不同,目的地其实也不同,当然要分道扬镳。但是许多人看不出其中的区别,这需要理论思维。教育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洞见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教学行为中的不同教学理念,加以分析,供老师们参考。本文即反映了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

我们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有哪些呢?

1.把能力知识化,以为记住了某些知识就等于有了这方面的能力。

这是一种对基础知识的迷信。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倾向就很明显。学生会按字典解释某个词不等于他真正会用这个词,记住什么明喻、暗喻、借喻不等于他能说出一个新颖的比喻。把学生的精力用在这些语文知识的学习上,实际反而妨碍了真实的语文能力的提高。目前学生语文考试,阅读部分成绩远不如基础知识部分,正是能力与知识本末倒置的后果。

2.以为能力是基础知识垫起来的,而不懂得基础知识是被能力的需要带动起来的。

这种理念的通俗说法是“万丈高楼从地起”。这也是一种对基础知识的迷信。万丈高楼其实不是“从地起”,而是“从愿望起”的,人们总是先有一种盖楼的需求和愿望,才会去备料施工。我们现在的教学,不着力刺激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却拼命让他备料,其结果是孩子毫无动力,脑子里装了一大堆砖瓦沙石,不知何用,到考试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展示给老师看,老师就以为孩子是有学问了。其实最后的结果,孩子的头脑往往成为一个废弃的建筑工地,根本没有施工。

3.想把能力技能化,以为技能就是能力,以为技术工人就是工程师。

技能的概念比能力要窄,技能只是能力的一部分。技能的突出特点是可复制性、可操作性,所谓“熟能生巧”指的多是技能。比如数学,计算能力就是一种技能,而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变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建模能力),就不属于技能了,这是更高级的能力。计算是可以由电脑进行的,而建模一般就不能由电脑进行。所以,技能属于思维含量比较低的能力,是执行能力而不是策划能力,是拷贝能力而不是创造能力,是技术工人的能力而不是工程师的能力。我们现在的教学,从教材到教法,都有“技能崇拜”的倾向,这是农业时代的手工业者和工业时代工人的思维方式,早就已经落后了。

4.把知识和技能看成目的,而不是手段。不知道自动化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腾出精力做更高级的事情。

并不是说技能完全不重要,问题是要找到技能的准确定位。比如把字写好,横平竖直,有一定的速度,这是一种技能,没有这种技能,这种技能不熟练,你写文章很困难,你一边脑子里构思,一边遣词造句,一边还得注意写字的笔划是否横平竖直,这太累了,会顾此失彼。所以技能必须熟练到自动化的程度,也就是说,当我写文章的时候,脑子里只管考虑构思和

9

表达,写字根本不必费心,这样才行。可见,技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如果教育者弄错了技能的定位,把手段当成目的,过分在技能上下工夫,就会使学生成为写字的技工,阻碍了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5.以为人可以不动感情地学习知识,忽视了愿望,忽视了动力。

这就是所谓“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目前极为流行,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不可能像录音机那样记住老师说的话,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情绪,而且每个学生的情绪都有所不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心理学家,一个活人,首先应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才谈得到知识的交流。没有情感交流作背景的知识传授学生是很难忍受的。

6.以为知识可以按学科装入头脑,不承认每个人有自己的知识结构。

知识可以按学科来讲授,却不会按学科形成能力,能力是综合的东西。至于怎样综合,那可就复杂了。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他自己的知识结构,人人而殊,分科学到的东西在那里早已面目全非。考试以后,扔的扔,忘的忘,剩下的才是真能力。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非要总要死按学科讲授知识呢?这样的讲法,会把最听话的孩子变成临时书架的。考试也是如此。例如语文,考试题目把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分成三大块,这种思路恐怕也有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活人的头脑中,都没有办法分出这三大块来。 知识本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千万不要搞“学科专政”,把人搞成学科的奴隶。

7.以为知识仅是靠传授被学生掌握的,以为什么都是可以教的,甚至以为创造性也是可以教的。

这种思路的最精练表述是:教导致学。那么,如果不教,学生就不学了?恐怕不是如此。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人的本性中有认知的冲动,说“学导致教”可能比“教导致学”理由更充分一些。是需求导致生产,而不是生产导致需求,至少大致如此。“教导致学”是教师中心论的理论基础。“教”也是一种可以相信而不可迷信的东西,许多东西都是没有办法“教”的,例如性格,例如情感,例如创造,但是这些东西都可以“学”。“学”比“教”宽阔得多,伟大得多。

8.惯于从教的角度看待学,而不是从学的角度看待教。教法吞没学法。

这种思路的经典表达是:“我怎么教,他怎么学。”一切教师作主。现在许多老师几乎完全失去了从学习者角度看教学的能力,他们不相信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把一切都统死了。教法吞没学法,学生的主体性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9.以为知识必须一小块一小块分割开来学,将来再拼装;不知道学习知识也可以用整体带动部分的方法。

先学部分,后综合成整体,这种学法是可以的,但不是惟一的,对此法不可迷信。还有相反的办法,从整体出发,带动局部。比如让小学生写论文,他查资料,可能有许多字还都不认识,但是他仍然能搞出一篇有模有样的东西。至于其中他不会的东西,以后再说。我们读小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学与考试的关系(2)在线全文阅读。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8329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