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数目;C项的赤道板是不存在的,因为观察不到,D项中,因为观察的细胞是已固定的死细胞,不可以观察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因为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B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从整个试验装置看,酵母菌的生长无法定量,所以A项错误,整个装置是在无
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B项错, D项初级代谢产物的类型,无法从装置中得出。而装置中带有温度计,可以测量是否放出热量,所以答案是C
15.答案:D
解析: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基本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先将洋葱
根尖永久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裂中的细胞,再移至视野中央,转换成高倍镜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看到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 16.答案:C
解析:由图观察,细胞多处于未分裂状态,故可能取材时间不合适,细胞分裂不旺盛;且视野中有一些细胞为长形,可能取自伸长区细胞,为取材位置不合适,应取分生区细胞;也有可能是视野选择不当,没有找到合适视野观察;由图知细胞均分散开,故不可能为③④所述原因。
17.AC
解析:据图可看到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所以为减数分裂前期,前期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联会就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18.答案:C
解析:解析: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研磨过滤法,而分裂色素用纸层析法
19.答案C
解析:A提取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剂中;B项班氏试剂鉴定的是还原性糖,而非蛋白质。D项中,萨克斯的半页实验,不能将叶片摘下,是在非离体的情形下进行的。 20.答案C
解析: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诱导株为四倍体,不能使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
都加倍,根尖细胞的分裂为有丝分裂,而非同源染色体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增加重组机会。多倍体细胞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细胞的分裂,所以细胞周期是不完整的。
21.答案:D
解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值变
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
2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的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的
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B中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毒物质积累,最先开始下降。
26
24.C
解析:设计制作小生态瓶,瓶口应密封,从而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5.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从表中可以看出裸露泥滩的物种数为11种,米草群落物种6种,所以A选项正确;从表中看出除泥螺外,其它生物的密度都是裸露泥滩高。
所以B错;只要是常规底泥采样器采取的结果都会得出正确结论,所以C错;不同的生物都会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比如说蟹类多会晚间活动,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所以D正确。 2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种子萌发的生理反应、对照实验。实验设计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仅做Ⅱ组与Ⅲ组实验的变量是赤霉素,所以只能探究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27.答案:C
解析:因为实验设计中,温度是相同的,故温度不是此实验中的自变量(B项错误),也不能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项错),此实验不能证明其他条件是否影响种子萌发,故D项错,C项中所述可以看做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28.答案:C
解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相关的实验数据,要求学生能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本实验在温度、光照和水分等适宜条件下做了模拟试
验,所以根本没有说明干旱因素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C选项明显错误。其他的选项均可由表格分析直接得出。
2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在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试验刚开始注射器中乙组有氧气所以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甲组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少。总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不断增加,所以呈曲线C所示。 30.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描述,温度、氧浓度和水分能够影响春化,因为能够影响小麦抽穗开花。低温引起春化,春化作用是由于低温激活了某些基因,使细胞分化造成的,而并未引起基因突变。 二、非选择题 1.答案: (1) 试 管 甲 乙 丙 丁 + — + — — + — + + — — + — + + — 溶 液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2)②混匀,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
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沸水水浴一段时间 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含有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试管,以及含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27
(4)酶的催化作用有专一性
(5)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解析:(选择解析):该题是要验证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因此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因此表格中所填内容如上表(答案中) (3)应该在只有含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甲试管以及含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乙试管出现砖 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不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
(5)如果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由于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的活性
会下降,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所以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的浅。 2.答案: (1)①③
(2)①无色、绿色 ②红色、绿色③改变光圈大小调节反光镜(电光源亮度)高温下
细胞膜、叶绿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A处
解析:本题考查大纲要求的实验是相关知识。(1)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①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2)由于发生质壁分离,A处为蔗糖溶液,为无色。B处为细胞质有叶绿体显绿色。③要看的更清晰需要改变光圈大小调节反光镜(电光源亮度),高温下使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A处。 3.答案:
(1)降低 增加 细胞代谢(代谢)
(2)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呼吸(分解) 能量(ATP)
(3)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裂解) (4)选择透过(选择通透)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等知识点,由图可看出培养液中氨基酸和葡萄糖下降,尿素是细胞中脱氨基作用后的产物,通过细胞代谢生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后,主要作用分别为合成蛋白质和呼吸供能,因为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不会排到细胞外,一旦在细胞外检测到,必然是膜受损,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4.答案:(1)①不加入石蜡油 ②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2)去除氧气 自
(3)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
(4)A>B>C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的情况。
分析表中相关内容,考虑到实验要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这几个原则,因此①处应填:不加入石蜡油,②处应填:加入10g活性干酵母。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氧气,这样来控制实验的自变量。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因此应设计成空白对照,即: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因为有氧条件下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多,因此,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A>B>C。 5.答案:
(3)(小鼠)睾丸 解离固定液 醋酸洋红染液 压片 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精原细胞 缺失 解析:
28
(3)本题考察了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比较贴近课本。
首先学生要对课本上关于有丝分裂实验中的系列步骤要熟知,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然后将知识迁移到减数分裂实验观察中 6.答案: (2)用蒸馏水稀释乙烯利溶液,配置成4种浓度(要求在0~100mg·L-1、100~200mg·L-1、200~300mg·L三个区间各至少取一种浓度)。
(3)取等量上述各浓度乙烯利溶液,用喷壶分别喷洒各组黄瓜幼苗一次。 (4)各组雌花数(或各组每株平均雌花数)
-1
实验结果预测:如配置的浓度为0、50、150、250mg·L,折线图为
-1
(要求在横坐标上注明上述(2)配置的浓度)
7.答案:(1)除去叶圆片中原有的气体(包括O2),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2分).
(2)无C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没O2产生,叶圆片不能上浮。(2分)
(3)适当提高温度和提高光照强度。(2分,答对一种给1分。) (4)如右图(4分)
2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届浙科版二轮复习实验专题(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