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一、考点解读
1、考点盘点 内容 (1)教材中有关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 (2)教材实验的外延和拓展,运用所学方法技能设计简单实验 (3)设计实验 考察实验思路,实验设计的合理程序及其严密性。 培养以及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说明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区分学生成绩的方法,实验,尤其是实验设计是很多学生的软肋。 2、考点解读:
生物实验一是高考每年的必考内容,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题型变化来看,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考察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理综测试题中,生物实验部分有比较固定的模式:一般第二卷有一道大的实验题,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等形式。第一卷叶占有一定的分值。与实验有关的试题一般在30分左右。
针对高考形式和近几年的情况,我们应该:
⑴对于教材要求完成实验中的有些内容尤其是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等,要求学生准确记住,比如颜色反应,叶绿体中色素分离和提取的试剂等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有丝分裂林时装片的制作等实验。
⑵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还应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说出设计原理和方法,评价自己的实验。也就是说,考生要能从所学的实验中提炼、归纳可以应用到生活的知识。,如建立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等,并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其解决问题。这类要求不但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实验的思想,比如要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如果只是会实验方法,可以设计实验,而不懂得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那么设计出来也不会太完美,这类实验往往依托于教材已知的实验,是课本实验的拓展和外延,
⑶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一般步骤包括作出观察现象→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考生往往在这部分失分较多,这部分内容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设计方案,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考察比较广泛,在平时应该多注意培养。
1
二、知识网络
(主要实验)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显微镜的使用
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必修二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必修一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观察细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 关系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必修三
三、本单元分课时复习方案
基础过关
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遇甲基绿呈绿色,RNA可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实验步骤 步骤 器材与试剂 作用与原理 ①将牙签刮下的口腔上皮细胞置于1 0.9%的NaCl溶液防止细胞破裂,(1)制片 载玻片上0.9%的NaCl溶液滴 2 维持细胞形态。 ②载玻片烘干 3 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8%HCl中30℃保温5分钟 (2)水解 (3)冲洗 用蒸馏水缓流冲洗10分钟 (4)染色 2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 (5)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甲基绿使DNA染上绿色 吡罗红使RNA染上红色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可溶性糖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的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还原性糖: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
现配现用。
2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
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三、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观察→收放。
(1)低倍镜使用:(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且标本应透明) (2)高倍镜使用:
先使用低倍镜确定目标→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视野较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
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步骤 (1)取材 操作方法 ①新鲜的藓类的叶 ②菠菜叶下表皮略带一些叶肉 目的与作用 ①藓类叶为单层细胞 ②下表皮容易撕取,要略带些叶肉 (2)制片 (3)观察 (1)取材 (2)染色 (3)观察 问题 注意叶片不能太干了,保持有水的状态 以免影响细胞活性 叶绿体呈椭圆形,可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最大面积(长轴)转向光源,在强光下以最小面积(短轴)转向光源。 漱口,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 将口腔细胞放在健那绿液滴上 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1、为什么不用植物细胞来观察线粒体? 植物线粒体相对较少,叶绿体颜色易掩盖线粒体被染成的蓝绿色。 2、如果观察发现染色不足,如何补色?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健那绿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 五、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
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1、材料: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2、步骤: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步骤 1 2 3 4 5 项目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5分钟 加入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 滴入碘液 观察结果 试管1 2mL 0℃ 1mL 2滴 变蓝 试管2 2mL 100℃ 1mL 2滴 变蓝 试管3 2mL 60℃ 1mL 2滴 不变蓝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3号试管处在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100℃, 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所以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1 过氧化氢(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氧气,可以放入带火星的木条,看能否复燃来检测是否有氧气产生。 步骤 1 2 3 4 5 6 7[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项目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加入蒸馏水 加入盐酸溶液 加入NaOH溶液 滴加肝脏研磨液 37℃水浴 检验 放入带火星的木条 试管内气泡产生量 试管1 2mL 1mL — — 2滴 5min 复燃[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试管2 2mL — 1mL — 2滴 5min 不复燃[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试管3 2mL — — 1mL 2滴 5min 不复燃[来源:Zxxk.Com]:Z.xx.k.Com] 没有气泡 产生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有气泡产生 没有气泡 产生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过低或过高pH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没有氧气产生而1号试管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使木条复燃。
实验2
原理: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步骤 1 2 项目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加入蒸馏水 试管1 2mL 1mL 试管2 2mL — 试管3 2mL — 4
3 4 5 6 7 8 9 加入盐酸溶液 加入NaOH溶液 加入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 60℃水浴 加入斐林试剂 50℃-60℃水浴 观察结果 — — 2滴 5min 2mL 2min 有砖红色沉淀 1mL — 2滴 5min 2mL 2min 无 — 1mL 2滴 5min 2mL 2min 无
实验现象记录如下: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3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这样的pH环境中,淀粉酶失去活性,不能使淀粉分解,所以试管中加人斐林试剂后并无砖红色沉淀生成。1号试管内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这样的pH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所以淀粉被分解并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pH偏低或偏高都能影响酶的活性 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一)质壁分离
原理:①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②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伸缩能力不同。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
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
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側滴清水, 另一側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1.原理:成熟(有明显液泡)的植物细胞能够与外界溶液组成一个渗透系统,通过渗透作用的方式吸水或失水。
2.应用:(1)可以用于测定细胞液的浓度 (2)可以用于判断细胞的死活
3.注意问题:
(1)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隙充满的是0.3mg/mL蔗糖溶液。 (2)动物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注意事项:
1.选材: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其细胞液为紫色,在显微镜下与无色透明的细胞壁容易区分,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效果明显。
另外,取新鲜水绵、黑藻叶、南瓜表皮也可以做这个实验。
2.试剂:选用0.3g/ml 蔗糖糖溶液。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虽然很快,但不久就会将细胞杀死,细胞不能进行质壁分离复原;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届浙科版二轮复习实验专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