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8% 食盐溶液、5%的硝酸钾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甘油??也可使用,但后面三者在引起质壁分离后可自动复原。
3.时间的控制:做好质壁分离的实验后,不久就要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避免使质壁分离的细胞长时间处于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过度失水而导致死亡。从而观察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七、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或丙酮)中,所以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2)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色素分离。
2、步骤:
3、结果分析:①从色素带的宽度可知色素含量的多少依次为: 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黄素>胡萝卜素; ②从色素带的位置可 知色素在层析夜中溶解度大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 >叶绿素 b ; ③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 与叶绿素b ,距离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与叶黄素。 4、实验创新:在本实验中在圆形滤纸中央点上叶绿体色素的 提取液进行层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由内到外依次 是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 八、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分析
甲:有氧呼吸装置 乙:无氧呼吸装置
6
A瓶加入的试剂是NaOH,其目的是: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瓶和E瓶加入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其作用是 : 检测CO2的产生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E瓶,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CO2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3、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九、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3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
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十、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原理: 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当与琼脂相遇时,其中酚酞变成紫红色,因此,从颜色上的变化就知道NaOH 扩散得有多远。在一定时间内,NaOH在琼脂块的每一侧扩散的距离大致相同。
步骤: 将含酚酞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 放入烧杯内,加入
NaOH溶液,10min后取出,用纸巾吸干,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两半.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
分析: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NaOH扩散的
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也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结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限
制了细胞的长大。
1.细胞为什么要分裂?或细胞为什么这么小?
7
(1)增大细胞膜表面积与体积比,有利于物质的运输(营养吸收与废物排出)以保证细胞正常生命代谢需要。
(2)保证适宜的核质关系,使细胞质能在细胞核的控制范围内。
2.卵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因为它含有许多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卵黄,而使细胞体积增大了许多倍。但卵细胞一般与外界交换物质少,故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特殊。 十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①模拟原理 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随机结合成合子。因此,杂合子杂交后发育成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②模拟程序 两种颜色小球各10个,分别置于两桶内→分别从两桶随机抓小球,记录→放回、再抓→重复50 ~ 100次→统计→DD、Dd、dd的数量→计算数量比。 十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实验原理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即取样调查法。实际操作时往往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实习方法 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十三、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
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
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
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十四、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
态, 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制片方法一样)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十五、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必
1.要求:(1)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2)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3)如果调查某病的遗传方式,则要对患病的家族群体进行调查统计。
2.方法: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步骤: 组织问题调查小组→ 确定课题→ 分头调查研究→ 撰写调查报告→ 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发病人数/调查人数 × 100%
4.讨论: 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 分析原因.
8
十六、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实验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密切关系。
2.实习方法 设计实验→制作小生态瓶→每天观察→记录 注意:(1)生态瓶必须密封、透明
(2)生态瓶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核心考点整合 待鉴定物 淀粉 还原糖 脂肪 使用试剂 碘 斐林试剂(班氏) 苏丹Ⅲ 苏丹Ⅳ 双缩脲 健那绿 颜色反应 蓝色 砖红色沉淀 橘黄色 红色 紫色 蓝绿色 待鉴定物 使用试剂 甲基绿 DNA RNA CO2 吡罗红 澄清Ca(OH)2 溴麝香草汾蓝水溶液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碱性染料 颜色反应 绿色 红色 变浑浊 蓝变绿再变黄 灰绿色 深色 1.颜色反应总结 蛋白质 线粒体 酒精 染色体 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 (2)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 (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
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
(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 1.高倍镜的使用时注意
(1)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 (2)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试验有关事项
(1)色素分离和提取的原理经常考察,易混淆。
(2)在研磨时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是有助于研磨。
过滤时用的是单层尼龙布。 (3)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4)研磨要迅速、充分。 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 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
提取较多的色素; 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 (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
便于观察实验结
9
(6)放置滤纸时,滤液细线必须在层析液上面。
总结提升 1.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由溶液和溶液组成,但二者有如下三点不同: (1)溶液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中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其浓度为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其浓度为;双缩脲试剂中溶液(双缩脲试剂A)的浓度为,溶液(双缩脲试剂B)的浓度为。
(2)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溶液,它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发生的是双缩脲反应。双缩脲反应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的紫色反应。而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3)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使用时,先反溶液和溶液混合(将滴溶液滴入溶液中),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溶液(2mL),振荡摇匀,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然后再加入3~4滴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2.影响酶活性的几个相关曲线。
①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它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它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下图①所示。
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度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如下图②所示。
③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④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① ② ③ ④
总结:酶的催化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过酸过碱,高温能够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使酶失活。 重难点拨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届浙科版二轮复习实验专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