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熟悉脊髓内部结构。 3、了解脊髓功能。
4、掌握脑及脑干的分部。
5、熟悉脑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神经核和纤维束)。 二、教学内容:
第1节 概述
第2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 三、课后小结:
神经系统相对较难,需要借助于模型、挂图详细描述,有时还要板图。作业属于督促性质,不存在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
1、神经系统的分部。解释:神经节、神经核、灰质、白质 2、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 3、脑的分部。 4、脑干的外形。
第二次课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二) 一、课堂提问:
神经系统的分部?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 脑的分部?脑干的外形?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2、熟悉丘脑、下丘脑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3、掌握大脑半球的分叶及表面的主要沟、回。 4、掌握大脑皮质主要机能区的定位。 5、熟悉基底核的组成及纹状体的概念。
6、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通过的纤维束及内囊损伤后的表现。 三、教学内容:
第2节 中枢神经系统 (二) 四、课后小结:
此次课的难点在于内囊,从各个角度讲述,因为这部分联系临床较多,内囊的概念需要借助于模型,详述内囊的性质,以便学生理解内囊出血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另: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其支配或投射的规律较难,需要较长时间解释,磨刀不误砍柴功。
五、课后作业:
1、小脑的位置。
2、小脑与延髓、脑桥共同围成的脑室。 3、间脑的分部,间脑内的脑室。 4、下丘脑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5、大脑半球的三条叶间沟和五个分叶。
6、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 7、内囊的位置,内囊出血的临床表现。
第三次课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三) 一、课堂提问及复习:
小脑的位置?间脑的分部,间脑内的脑室?下丘脑主要包括哪几部分?大脑半球的三条叶间沟和五个分叶?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内囊的位置,内囊出血的临床表现。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
2、熟悉硬膜外隙及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3、掌握各脑室的构成和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4、熟悉脑和脊髓的动脉来源、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5、了解突触传递特点 三、教学内容:
第2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三) 四、课后小结:
对于蛛网膜下隙,部分学生理解有困难,对此,需提前用脑脊液循环图讲解,讲述脑脊液循环,需先了解各个脑室的部位及连通关系。突触的传递与前边的生物电紧密相连,所以,先简单回忆一下生物电很是必要,根据突触传递的特征,讨论临床上的安眠药的药理作用。 五、课后作业:
1、脑和脊髓的被膜有哪几层? 2、解释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 3、硬脑膜形成的结构有哪些? 4、解释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5、大脑动脉环的构成?
6、突触的概念及结构及突触传递的过程? 7、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有哪些?
第四次课 实验二十四 中枢神经系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辨识脊髓、脑的位置、形态。 2、熟悉脊髓、脑的内部结构。 3、熟悉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二、课后小结:
通过实验,学生对神经系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原来认为脊髓是半流质状,实验后,才知道原来是这样啊!看来实验对于学生的感性认识来说,至关重要。 三、实验报告:
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结构,写出实验收获。
第五次课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教学要求:
1、熟悉脊神经的组成、脊神经丛。 2、掌握膈神经、股神经的分布。
3、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4、掌握坐骨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5、掌握12对脑神经的名称,熟悉脑神经性质
6、熟悉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的分布。 7、熟悉内脏神经的概念
8、了解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
9、熟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部位和神经节的位置。 二、教学内容:
第2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三、课后小结:
讨论周围神经,结合临床讨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课堂效果。 四、课后作业:
1、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主要分支。
2、手部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感觉管理范围。
3、胸神经的前支的节段性分布。 4、脑神经共有哪些?
5、支配眼外肌运动的主要神经有哪些?
第六次课 第三节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一、课前复习:
神经系统的组成?脑分哪几部分?临床上偏瘫的病人都有哪些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推断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躯干和四肢浅感觉、深感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途径。 2、熟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途径。
3、了解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途径及各部损伤后的表现。 4、掌握锥体束(系)的组成和途径。 5、了解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 6、了解锥体外系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
第3节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四、课后小结:
传导通路要善于总结规律,这样学生记忆起来就比较容易,比如:感觉传导通路有三、二、一的规律,三级神经元,二次换元,一次交叉。运动传导通路,两极神经元,一次交叉。作业中一题需进一步讨论:右手食指被针刺,说出传导途径,关键是大脑皮质机能定位的掌握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
1、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传导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2、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有哪些特点? 3、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功能是什么? 4、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不同表现?
5、掌握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觉、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第七次课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课前提问及复习: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传导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有哪些特点?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功能是什么?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不同表现? 二、教学要求:
1.熟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
2.了解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人类大脑皮质活动的特征,讨论觉醒与睡眠的特点及意义
三、教学内容:
第5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6节 脑的高级功能 四、课后小结:
本次课的重点是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及受体阻断剂,联系临床:比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原理,解磷定及阿托品的应用等。 五、课后作业:
1、叙述自主神经的分类,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纤维分类?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受体有哪几种?其受体阻断剂又是什么? 3、解释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4、睡眠时相分哪几个时相?各有何生理意义?
第八次课 实验二十五 周围神经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辨识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的组成、走行、分布。
2、观察、辨识膈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 二、实验小结:
因天气太热,实验室味道太浓,刺激性很大,学生适应不了,观察效果不好,建议改善实验室条件。 五、实验报告:
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结构。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次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第三节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激素的分类、作用特征及作用原理 2.熟悉垂体的位置、形态和分布 3.掌握腺垂体分泌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4.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5.熟悉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及各种激素的作用 6.了解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 二、课堂安排:
内分泌系统讲述两次,这次课的内容是第一节到第三节甲状腺,对于激素的生理作用,列表记录,以助掌握。鉴于内分泌系统,学生中学已经接触过,这里,边提问,边讲述。
三、教学内容:
第l节 概述
第2节 下丘脑与垂体 第3节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四、课后小结:
这一部分学习起来比较抽象,需要图示:下丘脑――腺垂体――腺体――激素,这样一个调节轴,然后借助挂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内分泌腺的分部及主要功能,在学习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时,讲述临床上由于误去了甲状旁腺而出现的临床症状,便于学生理解甲状旁腺素的作用,收效很好。 五、课后作业:
1、简述激素的分类、作用特征及作用原理。
2、说出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哪些?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什么?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
3、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4、说出甲状旁腺激素的主要作用。
第二次课 第四节 肾上腺 第五节 胰岛 一、课堂提问及复习:
激素的分类、作用特征?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哪些?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什么?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课堂提问情况可。 二、教学要求:
1、熟悉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及功能 2、熟悉胰岛的位置、细胞种类、结构、分泌的激素及作用, 3、了解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三、教学内容:
第4节 肾上腺 第5节 胰岛
第6节 其他的内分泌腺和激素 四、课后小结:
重点讲述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尤其是其对脂肪的代谢作用,是其特征性作用。通过调节轴解释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为何不可突然停药。 五、课后作业:
1、肾上腺分部,肾上腺皮质的微细结构,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各分泌什么激素?
2、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解释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为何不可突然停药?
3、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第三次课 实验 内分泌系统 一、实验目的
1、镜下观察辨认甲状腺、肾上腺及垂体的微细结构 二、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甲状腺、肾上腺及垂体的微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能在镜下准确辨认出甲状腺滤泡、肾上腺皮质分带、腺垂体细胞等结构。
三、实验报告:
绘出甲状腺(髙倍)、肾上腺(低倍)镜下结构彩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