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组织:
首先讲述显微镜的使用,虽然中学时学生已经接触过显微镜,但是,毕竟不是人均一台,且,本学期,组织学实验较多,所以,对于显微镜的使用讲解及注意事项不怕反复强调。
二、实验过程:
第一节课,熟悉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第二节课,看图,并初步学会绘图。 三、实验报告:
绘图胆囊上皮(单层柱状上皮)
第三次课 第三节 肌组织 第四节 神经组织 一、课堂提问:
上次所留作业,不存在问题。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骨骼肌的一般结构
2. 详述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简述肌丝滑行原理 3. 了解兴奋-收缩耦联 4.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5. 熟悉神经元的结构、神经末梢 三、教学内容: 第3节 肌组织
一、骨骼肌 二、心肌 三、平滑肌 第4节 神经组织
一、神经元 二、神经纤维 三、神经末梢 四、突触 四、课后小结:
组织学浅显易懂,借助于挂图讲述,便于理解,边讲述,边提问。让学生黑板填空,写出三种肌组织的分布、是否随意肌、细胞形态、细胞核的形态数量、细胞核的位置、有无横纹等,列出条目,学生看书找答案,然后写在黑板上的空里,学生参与,效果很好。
五、课后作业:
1、详述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有无横纹(可列表或图示) 2、解释兴奋-收缩耦联,说出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及耦联因子。 3、列出神经元的分类(两种分法)及神经末梢的分类。
第四次课 第五节 血液
一、课堂提问:上次课后作业,基本掌握,不错。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血液的组成特性
2.掌握各种血细胞的形态、正常值 3.了解红细胞的生成
4. 熟悉血液凝固的概念 5.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6.掌握血型及血型鉴定 三、教学内容: 第5节 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血量、理化特性 二、血浆 三、血细胞
四、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五、血型与输血 四、课后小结:
这次课,学生参与比较多,因为血液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中学已经学过一部分,所以,课堂上比较轻松。鉴于血型及血型鉴定是检验专业的主课,所以,这部分,反复讲,重点讲,不断提问,直到学生表情明朗为止。 五、课后作业如下:
1、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正常值。
2、通过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破坏,总结贫血的种类和原因。 3、解释:贫血、血沉
4、解释 血液凝固的概念,说出血液凝固的过程
5、解释血型的概念,说出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各有哪几种?存在部位? 6、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是如何分型的? 7、输血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第五次课 实验二 基本组织 肌组织、神经组织、血液 一、实验内容:
肌组织、神经组织、血液 二、课堂小结:
由于是第二次用显微镜,观察起来比上一次迅速多了,找标本也轻松了许多,只有极个别同学找不到骨骼肌的细胞核,大部分同学做的很好。 三、实验报告:
绘图:各种血细胞
第六次课 实验三 ABO血型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学会玻片法鉴定血型 二、课前提问复习:
对于血型鉴定实验来说,课前提问显得尤其重要,提问问题包括:
1、什么是血型?
2、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有哪几种?存在部位? 3、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是如何分型的 4、鉴定血型的原理是什么?
强调:用已知的抗体测定未知的抗原。写出抗原――抗体反应的反应式。 三、课后作业:
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四章 运动系统
第一次课 第一节 骨和骨连接(一) 一、教学要求:
1、熟悉骨的构造。
2、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关节的构造及运动。 3、熟悉脊柱、胸廓的组成。
4、熟悉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5、掌握可摸到的骨性标志。 二、教学内容: 第1节 骨与骨连结
一、概述
二、躯干骨及其关节 三、颅及颅骨的连接 三、课堂组织及小结:
运动系统这部分比较直观,这次课是骨骼部分,讲课方法是:先让学生说出所能说出的骨的名称,对不正确的名称加以纠正。然后再系统一下,完成这一步以后,再看挂图或者标本,对主要的骨的骨点结构加以巩固,收效很好。 四、课后作业如下:
1、简述运动系统的构成、作用。 2、说出关节的构造、运动形式。 3、说出主要躯干骨的名称、部位。
4、说出胸廓的构成骨及作用。解释胸骨角
5、椎骨共多少块?颈、胸、腰、骶、尾骨各多少块? 6、说出脑颅及主要面颅的名称及位置。
第二次课 第一节 骨和骨连接(二)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上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
2、熟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3、掌握上肢骨的骨性标志。
4、掌握下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
5、熟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6、掌握骨盆的组成和下肢骨的骨性标志。 二、教学内容: 第1节 骨与骨连结
四、四肢骨及其关节 三、课堂组织及小结:
因为这部分比较直观,讲课方法是:先让学生说出所能说出的骨的名称,对不正确的名称加以纠正。然后再系统一下,完成这一步以后,再看挂图或者标本,对主要的骨的骨点结构加以巩固,收效很好。 四、课后作业:
1、描述四肢骨的名称及位置。
2、详述四肢骨的主要骨连接的名称、运动形式(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
节)
3、全身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第三次课 实验四 骨与骨连接 一、实验安排:
总结运动系统骨的构成及各部骨的名称,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各部分骨的形态及结构,要求能找出身体的主要骨,并能组成人体骨骼。 二、实验总结:
各组比赛性质,看哪一组找所说名称骨的速度最快: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感觉掌握的相当理想。
三、作业: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全身骨,默写各部分骨的名称及骨点。
第四次课 第二节 骨骼肌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肌的形态和构造。
2、熟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的位置和作用。 3、熟悉膈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4、熟悉腹肌的位置、层次和作用。 5、熟悉四肢各肌的位置及作用。 6、掌握全身肌的肌性标志。 二、课前提问:
主要是提问骨骼部分,检查同学们掌握的程度,提问问题就是上一次课的课后作业,检查结果令人满意。 三、教学内容:
第2节 骨骼肌
一、概述 二、躯干肌 三、头肌 四、颈肌 五、上肢肌 六、下肢肌
七、全身的肌性标志
四、课后小结:
骨骼肌部分学生接受起来感觉比较轻松,因为,这部分中学接触过,这里再结合挂图,便于理解,课堂效果不错。 五、课后作业如下:
1、说出主要躯干肌的名称位置。 2、说出主要头肌的名称、位置。
3、说出主要四肢肌的名称位置及临床肌肉注射的常用肌。 4、解释股三角、腹股沟管
第五次课 实验六 肌 一、实验安排:
这次一改原来的常规安排:先分组观察全身主要肌及骨连接,然后再总结提问,正
好顺应学生刚到实验室,急切想看肌肉标本的迫切愿望,效果很是理想。 二、作业:
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全身主要肌及骨连接。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第一次课 第一节 呼吸道 第二节 肺 第三节 胸膜与纵隔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呼吸系统组成。
2、熟悉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其开口部位。 3、熟悉喉的位置,喉腔的形态、分部。 4、掌握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5、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微细结构。 6、熟悉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 7、了解纵隔的概念。 二、课堂安排:
本章节理论上分两次讲,这次课的内容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及肺。提问式进行课堂教学,挂图和版图结合结合临床实例讲述,,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 第1节 呼吸道
一、鼻 二、喉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第2节 肺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二、肺的微细结构 三、肺的体表投影 第3节 胸膜与纵隔
一、胸膜 二、纵隔 四、课后小结:
根据课堂提问及观察来看,这次课,学生接受比较好,稍微有点难度的是,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反复做动作给学生看,以便理解,收效较好。 五、课后作业:
1、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2、解释呼吸的概念 ,说出呼吸的三个环节。
3、说出咽的分部,鼻咽癌的好发部位是哪里?
4、气管分叉处的位置? 气管切开的常用部位?支气管异物为何容易坠入右侧? 5、详述肺的位置、形态、及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6、说出壁胸膜分哪几部?胸膜腔负压有何生理意义?
第二次课 第三节 肺通气
第四节 气体交换与运输 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课堂提问及复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