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分章节突破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 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 二次根式 1.1.4 分式 1.2 分解因式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 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3.1 相似形
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3.1.2相似形 3.2 三角形
3.2.1 三角形的“四心” 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 3.3圆
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3.2 点的轨迹
6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a,a?0,?|a|??0,a?0,
??a,a?0.?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x?1?x?3>4.
解法一:由x?1?0,得x?1;由x?3?0,得x?3; ①若x?1,不等式可变为?(x?1)?(x?3)?4, 即?2x?4>4,解得x<0, 又x<1, ∴x<0;
②若1?x?2,不等式可变为(x?1)?(x?3)?4, 即1>4,
∴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x?3,不等式可变为(x?1)?(x?3)?4, 即2x?4>4, 解得x>4. 又x≥3,∴x>4.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0,或x>4.
解法二:如图1.1-1,x?1表示x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之间的距离|PA|,即|PA|=|x-1|;|x-3|表示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之间的距离|PB|,即|PB|=|x-3|.
义即为 所以,不等式x?1?x?3>4的几何意|PA|+|PB|>4.
由|AB|=2,可知
点P 在点C(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侧.
x<0,或x>4.
练 习 1.填空:
|x-3|
P x C 0 |x-1|
图1.1-1 A 1 B D 3 4 x 在点D(坐标为4)的右
(1)若x?5,则x=_________;若x??4,则x=_________.
(2)如果a?b?5,且a??1,则b=________;若1?c?2,则c=________.
2.选择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7
(A)若a?b,则a?b (B)若a?b,则a?b (C)若a?b,则a?b (D)若a?b,则a??b 3.化简:|x-5|-|2x-13|(x>5).
1.1.2. 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222?a?2ab?.b (2)完全平方公式 (a?b)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23(1)立方和公式 (a?b)(a ?ab?2b)?3a?;b23(2)立方差公式 (a?b)(a ?ab?2b)?3a?;b2222(3)三数和平方公式 (a?b?c)?a?b?c2?(ab?bc?;) ac3323?a?3ab?3a2b?;b(4)两数和立方公式 (a?b) 332?a?3ab?3a2b?.b(5)两数差立方公式 (a?b)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x?1)(x?1)(x2?x?1)(x2?x?1).
222解法一:原式=(x2?1)??(x?1)?x??
=(x2?1)(x4?x2?1) =x6?1.
解法二:原式=(x?1)(x2?x?1)(x?1)(x2?x?1) =(x3?1)(x3?1)
=x6?1.
例2 已知a?b?c?4,ab?bc?ac?4,求a2?b2?c2的值. 解: a2?b2?c2?(a?b?c)2?2(ab?bc?ac)?8.
练 习 1.填空:
121211; a?b?(b?a)( )
942322(2)(4m? )?16m?4m?( );
(1)
(3)(a?2b?c)?a?4b?c?( ). 2.选择题:
22221mx?k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等于 ( ) 21212122(A)m (B)m (C)m (D)m
431622(2)不论a,b为何实数,a?b?2a?4b?8的值 ( )
(1)若x?2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可以是零 (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1.1.3.二次根式
一般地,形如a(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
8
无理式. 例如 3a?a2?b?2b,a2?b2等是无理式,而2x2?理式.
1.分母(子)有理化
2x?1,x2?2xy?y2,a2等是有2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
3a与a,3?6与3?6,23?32与23?32,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2与2,等等. 一
般地,ax与x,ax?by与ax?by,ax?b与ax?b互为有理化因式.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
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ab?ab(a?0,b?0);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a2的意义
a2?a???a,a?0,
??a,a?0.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12b; (2)a2b(a?0); (3)4x6y(x?0). 解: (1)12b?23b;
(2)a2b?ab?ab(a?0); (3)4x6y?2x3y??2x3y(x?0).
例2 计算:3?(3?3). 解法一:
3?(3?3=)33?3
=3?(3?3) (3?3)(3?3)3 3(3?1)1 =
3?1 =33?3 =
9?33(3?1) =
63?1 =.
23?3=)解法二: 3?(3 3?3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 =
3?1 (3?1)(3?1)3?1. 2(1)12?11和11?10; (2)解: (1)∵12?11?
2和22-6. 6?412?11(12?11)(12?11)1??, 112?1112?119
11?10?11?101?110)(?1110)1?(11?10?1?,1110 又12?11?11?10, ∴12?11<11?10.
(2)∵22-6?22-6(221?-6)(22+6)22+6?222+6, 又 4>22,
∴6+4>6+22,
∴26?4<22-6.
例4 化简:(3?2)2004?(3?2)2005. 解:(3?2)2004?(3?2)2005
=(3?2)2004?(3?2)2004?(3?2) =?2004?(3?2)?(3?2)???(3?2)
=12004?(3?2) =3?2.
例 5 化简:(1)9?45; (2)x2?1x2?2(0?x?1).
解:(1)原式?5?45?4
(2)原式=(x?11 ?(5)2?2?2?5?22 x)2?x?x,∵0?x?1, ?(2?5)2 ∴1?2?5?5?2.
x?1?x, 所以,原式=1x?x.
例 6 已知x?3?23?2,y?3?23?2,求3x2?5xy?3y2的值 . 解: ∵x?y?3?23?23?2?3?2?(3?2)2?(3?2)2?10, xy?3?23?2?3?23?2?1, ∴3x2?5xy?3y2?3(x?y)2?11xy?3?102?11?289.
练 习 1.填空: (1)1?31?3=__ ___;
(2)若(5?x)(x?3)2?(x?3)5?x,则x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
(3)424?654?396?2150?__ ___;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黄冈中学初高中衔接教材含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