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及自制设备的价值。工业销售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
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区别:
1.销售产值计算的基础是工业产品销售总式中总量,不管是否本期生产,只要在本期销售及都计算。而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基础是工业产品生产总量,只要在本期生产的,无论销售与否都要计算。
2.销售产值不含半成品和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而工业总产值要计算。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指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指标。它是以各项工业降级效益指标报告期实际数值分别除以该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并乘以各自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计算公式: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某项指标报告期数值/该项指标全国标准值×该项指标权数)÷总权数
式中总权数为100。权数表明各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在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是由专家调查法确定的。
我国现行计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评价考核指标包括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
总资产贡献率
反映报告期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式中的税金总额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期末全部资产(含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总计的算术平均值。
资本保值增值率
指报告期末企业所有者权益与上期期末数的比率。计算公式:
资本保值增值率(%)=报告期期末所有者权益/上期期末所有者权益×100% 式中所有者权益=资产总计-负债总计。 资产负债率
指报告期末企业负债总额与企业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流动资产周转率
指报告期内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一般有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两种表示方式。 计算公式: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报告期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式中的全部流动资金平均余额为期初和期末的流动资产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计算公式: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式中工业增加值为消除价格因素与标准值可比的工业增加值。 产品销售率
指报告期内工业销售产值与现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计算公式: 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100% 五、财务 资产
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指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长期投资指企业直接向其他单位投资且回收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现金、实物和无形资产,以及已购入并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股票、债券等投资。
固定资产指使用年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所占用的资金等。
无形资产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递延资产指不能全部计入企业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工程及大修理支出等。
其他资产指除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以外的各项资产,如诉讼中的财产等。
负债
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流动负债指企业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各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等。
长期负债指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各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等。
所有者权益
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企业净资产为企业全部资产与全部负债的差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实收资本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入人投入的资本,包括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各种形式的投入。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可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
产品销售收入
指工业企业销售成品、自制半成品的收入和提供工业性劳务等取得的收入总额。 产品销售成本
指工业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的实际成本。。 产品销售费用
指工业企业在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指工业企业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应负担的产品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产品销售利润
指工业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所产生的利润。 管理费用
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其中包括支付的各种税金入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以及劳动、待业保险费等。
财务费用
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财务活动中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净额、汇兑损失净额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等。
利润总额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包括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以及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亏损以“-”号表示)。计算公式: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营业利润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即主营业务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扣除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后的净额。
补贴收入指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按规定应收取的政策性亏损补贴和其他补贴。 投资净收益指企业对外投资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
营业外收入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理固定资产收益、罚款净收入、以前年度收益、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
营业外支出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理固定资产收益、罚款净收入、以前年度收益、确定无法支出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
营业外支出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理固定资产损失、非常损失等。
财政补贴
指国家对市政公用企业因价格等政策原因发生一定亏损(即政策性亏损)从财政预算收入给予的补贴资金。
净利润
指企业实现的利润在上交国家所得税后得剩余部分。
亏损
指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收入不足以补偿其成本而形成得损失。亏损有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两种。
经营性亏损:指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成本费用高,产品积压,收不抵支,而造成的亏损。
政策性亏损:指政府为社会公众利益采用某些限制性政策,致使企业产品价格或服务价格低于成本而造成的亏损。
实现利税总额
指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应交增值税和利润总额三项之和,不包括企业计入生产成本的各项税金。
本期实交税金总额
指企业在报告期应上交给国家的各种税金之和。包括企业按规定应交纳的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以及房产税、印发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
应交增值税
指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所应交纳的税金。
进项税额
指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种抵扣的增值税额。
销项税额
指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 六、劳动工资、劳动安全 单位从业人员
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在岗职工中不包括下列人员: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2.从单位领取原材料,在自己家中进行生产的家庭工。
3.发包给其他单位半成品加工、装配、包装等工作使用的人员;发包给其他单位的拆洗缝补、房屋修缮、装卸、搬运、短途运输等工作所使用人员;承包本单位工程或运输业务、其劳动力不由本单位直接组织安排的农村搬运队、建筑队的人员等。
4.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有计划从农村就近招用,参加铁路、公路、输油输气管
线、水利等大型土石方工程工作,工程结束后立即辞退,不得调往新施工地区的民工。
5.参加单位生产劳动的军工和勤工俭学的在校学生,以及大中专、技工学校的实习生。 6.离休、退休、退职人员。
7.在各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等其他从业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
指未作在岗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再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从业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年以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或在1984年以后聘任了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具体指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及试验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民用航空飞行技术人员、船舶技术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公证人员、艺术人员及政工人员。
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企业、事业单位下设的职能机构、企业的生产车间的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从事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
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平均人数
指报告期(一般为月、季、年)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计算公式:
月平均人数:指报告月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报告月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相加之和,被报告月的日历日数除求得,计算公式:
月平均人数=报告月每天实有得全部人数之和/报告月得日历日数
季平均人数:指报告季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报告季中各月平均人数相加之和被三除求得。计算公式:
季平均人数=报告季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指报告年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十二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被十二除求得。或以四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被四除求得。计算公式:
年平均人数=报告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
年平均人数=报告年内四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4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城市建设统计指标解释(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