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2. 给下列字注音、注义。 A. 注音
蕃长于春夏 ( fan ) 辍广 (chuo) 啜菽 (chuo shu) 秽稼恶 ( hui ) 籴贵民 ( di ) 雩而雨 ( yu ) 卜筮然后决大事 ( shi ) 楛耕伤稼 ( ku ) 礼义之不愆兮 (qian)
B.重点字义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 开垦,引申为发展 )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停止,引申为废止 )
君子有常体矣 (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 )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 愆,犯过错. 恤,忧虑,担心 ) 若夫志意修 (美好 )
是节然也 (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 上暗而政险 (昏暗 )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 光明,显耀 ) 大天而思之 ( 思慕 )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 治理,整理 ) 3.诵读串译。
4.用自己的话概括荀子在本文中的观点。 人定胜天 【提出问题】
1.写出不懂的句子,解惑。
2.整理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及写出一个定语后置句。 【研读文本】
【检测】 1.课后练习三
(1)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2)本事,指农事。 (3)白,显著。 2.判断下列句子
A.治乱非天也 判断句 B.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省略句 C.礼义之不愆 宾语前置句 D.物之已至者 定语后置句 3.一词多义 “道”
A.天有常道矣 名词,规律 B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教学后记:
11
《仁义礼智,我故有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去、贼、恶、),虚词(焉) 和有关的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情感目标: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重点讲授第1则、6则 。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教学难点】 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同学们,还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吧,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远在深圳的你们,也是纷纷捐款,时刻关注着四川人民。那我想问一下,你跟他们是亲戚吗?是朋友吗? 认识吗?——不认识,那你们为什么会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
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侧隐之心。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孺子 怵惕 恻隐 铄
荑稗 强
2、投影重要字词句。 实词: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害 非恶其声而然也 厌恶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抛弃 虚词: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翻译句子: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三、齐读文章、研讨问题
(1)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 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12
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四、拓展、探究
结合你自身的经历或者是你的所见所闻来谈谈你是怎样看待你自身的潜能的?你又是怎样不断挖掘你的潜能的?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小结: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巨大的潜能,你是一个火炬,要看你怎样把他点燃,你是一块宝藏,要看你怎样去挖掘;你是一颗星星,要看你怎样去发光。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
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3.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理论基础,也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13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1)可教师朗读,也可请学生分段朗读。
(2)可朗读一段,讲解一段。
2.课文分析
(2)分析
在这段论述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知言养气”说。
所谓“知言”,就是要善于通过言辞来分析说话者的心理和本质。“知言”要与“知人论世”联系起来理解,只有“知人论世”才能谈得上“知言”。后来孟子的话被用于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就是所谓的“养气”说。“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养成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然后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因此,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入手,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气”、“养气”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养气”的说法。 3.课文难点讨论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说理艺术。
答:(可结合前面提到“四、3”的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来回答)本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形象生动、深刻透彻。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1)论证层次:纲目清晰,层层铺垫。① 全文为问答式;② 层层铺垫:如第六段中关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论述;进而到第七、八段关于“告子”的论述;再到关于“孟子”本人的论述;(2)论证艺术:① 譬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守株待兔”的故事。② 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文势滂沱,酣畅淋漓。(如本文最后一段)③ 对比论证。(“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之间的比较等) 教学后记:
14
单元概览
《孟子见梁惠王》通过对话,表现梁惠王的急功近利,而急功近利则会带来弑君杀父的严重后果,进而表达了孟子“先义后利”的主张。
《宋牼将之楚》一文中孟子力图突破个人利益至上的世俗观念,确立仁义对人生的最高价值。孟子认为推行仁义才是大义所在,用仁义修身可以成为至圣之贤,用仁义持家可以使家庭和谐,用仁义治国可以国泰民安,用仁义平天下可以河清海晏。而逐利就只能会国破家亡。
第三篇短文通过孳孳为善与孳孳为利的对比,指出舜蹠之分在于善利之间。
《疱丁巧解牛》 文题解读
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朱熹《孟子集注》
背景纵览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字词梳理 一.通假字
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图 二.一词多义 遗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遗,丢失的东西 留待作遗施 遗,赠给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丢失 乘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乘,一车四马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先秦诸子散文选完善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