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律理论。音乐史专家据此对编钟进行测音,并系统地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律体系,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曾侯乙编钟铭文所见的律名的共有28个,其中有8个见于传统的12律,另有18个不见于传统的12律。由此可以肯定,至迟在春秋前后,曾侯乙编钟的十二律体系就已形成。编钟的的主要律名如下:
楚律:浊姑洗、吕钟、浊坪皇、坪皇、浊文王、文王、浊新钟、新钟、浊兽钟、兽钟、浊穆钟、穆钟;
周律:韦音、剌音、宣钟、赢?; 晋律:?钟、六墉; 申律:夷则; 齐律:吕音。
楚国的十二律的律名,与《国语.周语下》伶州鸠所列举的十二律名居然没有一个相同,其构成的方式也不相同,可见是一种独特的律学体系。
钟铭还记载了曾侯乙钟的律名与周、晋、楚、齐等国律名的对应关系。如中层2组11号钟铭:“穆音之宫。穆音之在楚为穆钟;其在周为剌音。”又如中层3组10号钟的铭文:“姑冼之徵,大族之羽,新钟之变商,迟则之羽曾,兽钟之徵角。”意思是曾国姑冼律的徵音,也是曾国大族律的羽音,又是楚国新钟律的变商音,又是申国迟则律的羽曾音,还是楚国兽钟律的徵角音。
曾侯乙编钟所见的音名,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 加前缀词: 如变羽、变商、珈?、珈徵; 2、 加后缀词?:如宫?、商?、徵?、羽?;
3、 加后缀词曾:如宫曾、商曾、徵曾、羽曾; 4、 作为高低八度音名的:终、鼓、巽、?、?; 5、 表示阶名的:和、下角;
6、 表示不同八度位置的前、后缀词:?、大、少、反;
此外,还有某些含义尚不清楚的名词。
专家认为,?是表示某音上方的大三度音程;曾是表示某音下方的大三度音程;两者共同构成“?-曾”三度关系。
用三分损益法生律,最多只能生出360律。而曾侯乙钟采用的是一种兼用三分法和“?一曾”纯律三度生律法的复合律制,其几何图像,是左右、上下各个方向都可以从不同起点多次延伸的“钟律音系网”,包括基列、一次高列、二次高列、一次低列、二次低列五列,它在数理逻辑上远远比三分损益法复杂。根据对曾侯乙编钟铭文的研究和对钟的实际测音,可知半音之间甚至多达五个不同的律,如此繁复的音律,究竟是怎样计算出来的,真是匪夷所思。著名音乐史家崔宪先生指出:“曾侯乙编钟的生律法,是在‘宫、商、徵、羽’这四个按五度关系排列的基本音级上,再以‘?’与‘曾’分别向上、向下生成大三度音程,构成以五度为主、以三度为辅的十二个基本律高,及其代表的十二个基本律位的律学体制。”[1] 这显然是一种与文献记载颇有不同、而更为复杂的律制。
金为八音之首,众声之起,必待钟声之作。编钟在乐器中的地位,犹如食器中的列鼎,位居于其他乐器之上,具有“音标”的作用。古人对钟的声音是否合于标准十分看重,《吕氏春秋.长见》中有一段记载很能说明这一点:“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晋平公新铸了一口大钟,
请乐工们审听,都说符合音准,唯独著名的乐师师旷听后说“不调”,就是音准不对,要求晋平公重新铸造。晋平公不以为然,师旷十分生气。后来,另一位著名的乐师师涓听过此钟的声音,果然是不合音准。
为什么钟铸好之后要调音呢?因为钟是用范铸造而成的,在精密铸造诞生之前,钟的音准不可能丝毫不差。因此,需要通过错磨的方法来对音高进行微调,使钟律准确无误。那么,错磨的部位又在哪里呢?有人认为,钟上突起的“枚”,可能就是调音用的;也有人认为,调音主要在舞部。但是,实验表明,这些部位对于音高调适都没有明显的影响。
编钟的音高究竟如何调整,古书很少提及,只有《考工记》等极少数文献有简略的记述。《考工记.凫氏》说:“于上之?(mo)谓之隧。”这句话的意思非常难懂,从字面上理解,钟的两于之间的敲击之处称为“隧”。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所击之处?弊也。隧在鼓中,窒而生光,有似夫隧。”历代学者多认为,钟体正面的敲击部位称为隧。曾侯乙编钟出土后,证明是一种双音钟,许多学者将一枚钟上正、侧两面所发的音称为“隧音”和“鼓音”。
但是,有学者发现,在出土或传世的钟的隧部或鼓部的背面,每每可以见到锉磨的痕迹,因而怀疑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调音的部位。实验表明,调音的部位确实就在这两处,在鼓部进行精细的调试,可以将音高调整到±3音分以内。不过,从出土编钟的错磨沟槽来看,先民寻找调音的敏感区,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摸索,最终才选择在敲击部位的背面。著名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认为,《考工记.凫氏》郑玄注所说的“窒而生光,有似夫隧”的隧,应该是指钟背面错磨而成的沟槽。因为,《考工记.匠人》一职中提到的“隧”就是指田地中的沟渠。据此可以肯定,清代以来考据学家认定的钟体上“隧”的位置是错误的。华先生主张将“隧音”和“鼓音”改称为“正鼓音”和“侧鼓音”,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毫无疑问,乐工在调整音律如此复杂、精密的曾侯乙编钟时,一定会有一种音准器来作为锉磨、修正音律的标准。遗憾的是,当曾侯乙编钟在许多地方巡回展览时,似乎谁也没有想过,或者是谁也不敢想,与曾侯乙编钟配套使用的音准器是否也在曾侯乙的墓中?惟其如此,一个价值不亚于整套曾侯乙编钟的惊人发现,险些与我们擦肩而过,而重新埋没在岁月的流光中。
越王勾践剑与吴越地区的冶铸技术(上)
一、中国古剑的几大谱系
到现在为止我们这考古发现里面所见到的年代最早的剑的实物,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在江苏邳县一个叫大墩子的一个遗址里面,出土了一把用岫xiu岩玉作的一把短剑,那个柄是环形的。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青铜剑的实物是晚商的,商代晚期的开始出现了青铜剑。 巴蜀式、滇式、中原式、吴越式
巴蜀剑:最早在川东重庆这一带发现这个柳叶形剑,把它叫巴式剑。后来我们在成都平原也发现了同一类的剑,所以把这个剑我们都叫巴蜀剑。
滇式:今天的川南 贵州一直到云南地区我们在汉书上把它称为叫西南夷。古代是一个文化区,这个地方的青铜文化出现的比较晚,大概到中原时代已经进入到战国了,开始要走到铁器时代里面去了。这个地方的青铜文明呢刚刚开始兴起,但是它这个剑绝不是单纯地模仿周围的形质。它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个风格很多样,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是三叉格 。 二、文献中的吴越之剑
剑通常有两个部分,主要的部分是它的战斗部分叫剑身。这个剑身它中间有在它两面的中心部分,有突出来的一条叫脊就象屋脊一样最高的部分,脊的两边叫丛。那么丛的最外缘的部分是开刃的,这叫刃。在剑身的尖端那个部分是往内收的,收成一个尖的,前面叫剑锋,我们经常讲宝剑锋从磨砺出,那最锋利的地方。靠近剑身的另一个和它相对的部分叫剑柄,古代人不叫剑柄,握手的这部分,有一
个专门的名词叫茎。那么这个茎呢,头上最外面的部分叫做首,剑首,脑袋,最上面的部分。
吴越剑在剑首这地方通常会有一个圆形的箍,在这个茎的主体部分的外面它有两道箍,这个箍起什么作用呢?这个剑因为它外面非常光滑,它会在手上转 会滑,不利于使用。所以加两道箍,那么加了箍呢硌手,所以在箍的外面通常要用丝绸缠成带子以后绕在上面把它拿紧,这样拿起来就非常舒服也不会滑,这种丝绸的带子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缑gou。
这个茎也就是柄跟剑身的中间有一个部分,这个叫格。这个格的作用就是这个手不会朝前。
这个吴越的剑呢,它这个特点都是有格的,而且这个茎都是圆的,其它地方有这个扁茎的,而且它这个首是空的 空首式,另外有一种带箍 有一种不带箍的。 吴越剑是涉及最科学,制作最精良的剑。 关于制作:
荀子里面有一篇叫《强国》,它里面谈到这个青铜剑的制作。它讲了这么几条,一条叫刑范正,就是这个模子,这个范是做浇铸青铜剑的一个基本的一个东西。这个范要是歪了,这个剑做出来就歪了,这个范一定要正。金锡美,因为这个青铜它是铜跟锡的合金,这个材料要非常纯要非常好,材料如果不好杂质很多那个剑,它会有气泡会有孔,做出来也不好。另外是工冶巧,做工跟这个治铸这个技术要非常的巧。还有一条叫火齐得,这火候要掌握的非常非常的到位。 越绝书里面提到:越王勾践他曾经做了五把宝剑,叫湛庐 纯钧 胜邪 鱼肠 巨渊。 三、剑与先秦社会
上士他用的剑在剑里面它这个制是最长的。就是说它剑身的长度要比剑柄是五倍的长度 重量是九锊,这个叫上制;中士呢身份比它低一等,剑要略短,剑身和剑柄相比 只有四倍,上士是五倍 重量也往下减,这样的呢叫中制 是中士;士里面最下的叫下士,下士用的剑又更短了。它这个剑身和剑茎就是剑柄相比只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