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八度,一个12345671这个八度呢,就把它分解成十二个半音,这就叫十二律。有关十二律的记载呢,最早见于我们一本文献叫做《国语》。这个国语记载八个国家的历史,所以我们又可以叫它八国春秋。这个里面有一篇《周语》 《周语》的下篇里面就提到周景王,当时曾经向一个很有名的乐官,叫做伶州鸠请教这个音律的问题。伶州鸠就告诉他 律一共有十二个,这个十二律是古之神瞽gu发明的。因为古代乐官很多都是盲人,这个瞽就表示盲人。有一种这个神不一定是天上的神仙了,这个神就说这个人。我们古人形容有一种超常的,我们一般人所不具备那种智慧的人。我们也可以把他叫神瞽。
《吕氏春秋》这个里面它就提到律跟律之间它有个度量关系的,有个数理关系的。大体上来说我们把十二律整齐地把它排列在一起,我们从每一个律从它自己开始数起往后数八个,第一跟第八它是相生的关系。你在任何一个往后数八个都是生出来另外一个音。我们看着这个表,比方黄钟我们往后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就生出林钟,我们从林钟开始再往后数八个就生出来太蔟;从太簇开始往后数八个就生南吕;从南吕开始往后数八个就生姑冼;姑洗再往后数八个是应钟;应钟往后数八个是蕤宾;蕤宾再往后是大吕;大吕数八个是夷则;同样的 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 ,无射生中吕,这样一个循环的每隔八个它能生出一个音来,这样就生出了完整的十二律。 三、曾侯乙编钟的乐律体系
我们国内有一个著名的音乐史家叫崔宪,这位先生曾经长年地和他的老师黄翔鹏先生一起呢研究曾侯乙的这个编钟。他就认为:这个曾侯乙编钟的生律法,是在宫 商 徵 羽这么四个按五度关系排列的基本音级上,然后用FU和曾分别地向上向下生发出大三度的音程,构成了以五度为主,以三度为辅的十二个基本的律高及其由它代表的十二个基本律位的一个律学的体制。那么这种体制的可贵是在于跟我们传统的文献记载非常不同,但是呢它更加复杂 更加细腻。 钟在乐队里面起到音标的作用。
调音:有学者就发现在《考工记》有一个官叫凫氏,这个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于上之攠谓之隧。我们内地有一位著名的冶金史的专家叫华觉明 ,华先生结合这
个实物对考工记里面的那句话进行了仔细地研究。刚才那句话 东汉的经学家有一个很简明的解释:窒而生光 有似夫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华先生研究的结果,他说这个隧不是指中间的这个部位,而是指这个部位的反面声音太高或者太低,有人锉磨 磨成的一个沟槽,这叫隧 这隧不是指敲击的部位而是指后面调整所形成的那个东西。他又说了在《考工记》里面这个隧是指农田里面的沟渠,所以他觉得那句话的理解有问题,所以他提出来这个隧是指后面锉的沟。为了避免误读他就提出一个建议,我们把古人叫隧的这个部位,我们把它叫正鼓,古人称为鼓的我们叫侧鼓。左鼓右鼓正鼓,隧这个词我们就不再用它了。隧是锉磨留下来的痕迹,这个论文发表以后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也是曾侯乙编钟做出来之后我们在乐器研究史或者冶金研究史上所取得的一个非常丰硕的成果。所以这个编钟我们今天复制的时候,假如音高有问题我们就知道了,要在什么地方去锉磨它使它到位。 五弦琴、筑
均钟,也叫匀钟,定音器,湖北省博物馆,调音用的,调编钟
雨台山律管,调瑟。雨台山的律管是我们所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竹制调音器的物证。 六律(阳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阴律)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
曾侯乙编钟的钟身、钟架、挂钩等部位共有铭文约3700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以及音名、阶名、调式、八度组、旋宫法、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音乐史专家据此对编钟进行测音,并系统地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律体系,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曾侯乙编钟铭文所见的律名的共有28个,其中有8个见于传统的12律,另有18个不见于传统的12律。由此可以肯定,至迟在春秋前后,曾侯乙编钟的十二律体系就已形成。编钟的的主要律名如下:
楚律:浊姑洗、吕钟、浊坪皇、坪皇、浊文王、文王、浊新钟、新钟、浊兽钟、兽钟、浊穆钟、穆钟;
周律:韦音、剌音、宣钟、赢?; 晋律:?钟、六墉; 申律:夷则; 齐律:吕音。
楚国的十二律的律名,与《国语.周语下》伶州鸠所列举的十二律名居然没有一个相同,其构成的方式也不相同,可见是一种独特的律学体系。
钟铭还记载了曾侯乙钟的律名与周、晋、楚、齐等国律名的对应关系。如中层2组11号钟铭:“穆音之宫。穆音之在楚为穆钟;其在周为剌音。”又如中层3组10号钟的铭文:“姑冼之徵,大族之羽,新钟之变商,迟则之羽曾,兽钟之徵角。”意思是曾国姑冼律的徵音,也是曾国大族律的羽音,又是楚国新钟律的变商音,又是申国迟则律的羽曾音,还是楚国兽钟律的徵角音。
曾侯乙编钟所见的音名,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 加前缀词: 如变羽、变商、珈?、珈徵; 2、 加后缀词?:如宫?、商?、徵?、羽?; 3、 加后缀词曾:如宫曾、商曾、徵曾、羽曾; 4、 作为高低八度音名的:终、鼓、巽、?、?; 5、 表示阶名的:和、下角;
6、 表示不同八度位置的前、后缀词:?、大、少、反;
此外,还有某些含义尚不清楚的名词。
专家认为,?是表示某音上方的大三度音程;曾是表示某音下方的大三度音程;两者共同构成“?-曾”三度关系。
用三分损益法生律,最多只能生出360律。而曾侯乙钟采用的是一种兼用三分法和“?一曾”纯律三度生律法的复合律制,其几何图像,是左右、上下各个方向都可以从不同起点多次延伸的“钟律音系网”,包括基列、一次高列、二次高列、一次低列、二次低列五列,它在数理逻辑上远远比三分损益法复杂。根据对曾侯乙编钟铭文的研究和对钟的实际测音,可知半音之间甚至多达五个不同的律,如此繁复的音律,究竟是怎样计算出来的,真是匪夷所思。著名音乐史家崔宪先生指出:“曾侯乙编钟的生律法,是在‘宫、商、徵、羽’这四个按五度关系排列的基本音级上,再以‘?’与‘曾’分别向上、向下生成大三度音程,构成以五度为主、以三度为辅的十二个基本律高,及其代表的十二个基本律位的律学体制。”[1] 这显然是一种与文献记载颇有不同、而更为复杂的律制。
金为八音之首,众声之起,必待钟声之作。编钟在乐器中的地位,犹如食器中的列鼎,位居于其他乐器之上,具有“音标”的作用。古人对钟的声音是否合于标准十分看重,《吕氏春秋.长见》中有一段记载很能说明这一点:“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晋平公新铸了一口大钟,请乐工们审听,都说符合音准,唯独著名的乐师师旷听后说“不调”,就是音准不对,要求晋平公重新铸造。晋平公不以为然,师旷十分生气。后来,另一位著名的乐师师涓听过此钟的声音,果然是不合音准。
为什么钟铸好之后要调音呢?因为钟是用范铸造而成的,在精密铸造诞生之前,钟的音准不可能丝毫不差。因此,需要通过错磨的方法来对音高进行微调,使钟律准确无误。那么,错磨的部位又在哪里呢?有人认为,钟上突起的“枚”,
可能就是调音用的;也有人认为,调音主要在舞部。但是,实验表明,这些部位对于音高调适都没有明显的影响。
编钟的音高究竟如何调整,古书很少提及,只有《考工记》等极少数文献有简略的记述。《考工记.凫氏》说:“于上之?(mo)谓之隧。”这句话的意思非常难懂,从字面上理解,钟的两于之间的敲击之处称为“隧”。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所击之处?弊也。隧在鼓中,窒而生光,有似夫隧。”历代学者多认为,钟体正面的敲击部位称为隧。曾侯乙编钟出土后,证明是一种双音钟,许多学者将一枚钟上正、侧两面所发的音称为“隧音”和“鼓音”。
但是,有学者发现,在出土或传世的钟的隧部或鼓部的背面,每每可以见到锉磨的痕迹,因而怀疑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调音的部位。实验表明,调音的部位确实就在这两处,在鼓部进行精细的调试,可以将音高调整到±3音分以内。不过,从出土编钟的错磨沟槽来看,先民寻找调音的敏感区,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摸索,最终才选择在敲击部位的背面。著名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认为,《考工记.凫氏》郑玄注所说的“窒而生光,有似夫隧”的隧,应该是指钟背面错磨而成的沟槽。因为,《考工记.匠人》一职中提到的“隧”就是指田地中的沟渠。据此可以肯定,清代以来考据学家认定的钟体上“隧”的位置是错误的。华先生主张将“隧音”和“鼓音”改称为“正鼓音”和“侧鼓音”,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毫无疑问,乐工在调整音律如此复杂、精密的曾侯乙编钟时,一定会有一种音准器来作为锉磨、修正音律的标准。遗憾的是,当曾侯乙编钟在许多地方巡回展览时,似乎谁也没有想过,或者是谁也不敢想,与曾侯乙编钟配套使用的音准器是否也在曾侯乙的墓中?惟其如此,一个价值不亚于整套曾侯乙编钟的惊人发现,险些与我们擦肩而过,而重新埋没在岁月的流光中。
曾侯乙墓均钟与中国古代的律吕(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