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尽情回忆过去的许多快乐时光前,让我说说我为什么还要展望未来。除了因为聪明 的人既要盯着挡风玻璃,又要看着后视镜以外,我的未来似乎被填得满满的,事实上有很多事要做,我别无选择,只能做好准备,“让事情进行下去,,。如果我不让事情继续下去,我不知会发生什么!世界不会突然走到尽头—这毋庸置疑!我只知道我必须如此。“形势所迫不得已??”,事实上,形势并没有逼迫我—就我所知是这样—是我在督促自己。我正热切地展望着未来。 就展望未来,让我顺带多说几句。仅仅几个月前,面对这个学年的结束,我还感到恐惧,而不是热切期盼。“没人需要你了,”我想,那种处境真难受。“老朽”,“精疲力尽”,“不中用”;我会被描述成这样吗?别胡思乱想了!另外—不用拐弯抹角了—我怎样支付我的账单? 但后来,突然,令人振奋的是,我意识到我说的、想的都毫无道理。需要补充的是我并非真的觉得自己就要变成一个废物,或快成老朽之人—这都是些言不由衷的话,是极为夸张的讽刺自画像,我不相信。但焦虑不安的我当然没有翘首企盼全职教师身份的结束,也没盼着正式“退休”。
也许我态度改变的部分原因—从恐惧到积极面对现实—是因为我忽然意识到,事实 上,退休对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以前经历过,俗话说“也是过来人啊”!十年前(这个十年是我几十年执教生涯中的十年),我曾急切地从以前的老板手中接过一笔丰厚的提前退休金。那个决定并没有让我成为废物,相反,它带我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多年前毕业时,我就梦想踏上那片土地,并在那里工作。多年前我决定接受退休金还有另一个让我无法拒绝的理由:从那以后雇主在退休待遇上再没有出手那么大方过。“有机会就抓住”这句格言言之有理,或者用较含蓄的方式说“今天能做的别拖到明天。” 我想,展望未来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的时间将更充裕,有机会做更多过去没有时间—因此,不得不“拖到明天”—做的事。我们总说“明天是新的一天”。我很高兴地说明天的决定令人期盼、使人欢欣鼓舞,前景让人快乐而非恐惧:杯子应该一半都是满的,而不是一半都空了。
让我回到最初的打算!我打算写些回忆,想想过去,??回首往事!
我想到艾尔伯特。我刚跻身教育界(或至少说,进人教书这一行)时,在两所学校工作过;艾尔伯特是我在其中一个学校的同事。他和我是同龄人!他年轻、安静,非常安静,非常爱思考。在我们的教研室讨论中—或者“打趣”这个词能更好地形容发生在拥挤的教研室里的情形—艾尔伯特很少参加,他只是坐在那里。
年轻人总是很残酷,我们中的一些人决定捉弄艾尔伯特,强迫他加入。“别只顾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会说,“干吗不关心下我们正热烈讨论的问题呢?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我们一直在讨论婚姻和金钱,想知道我们是否该“为金钱而结婚”。我们都自认为非常聪明、尖锐、诙谐,但艾尔伯特笑在了最后。我们强迫他加人讨论,他只是微微一笑,停下手中的事只几秒钟,仅用几个词就结束了这场辩论。“你怎么想?艾尔伯特?你会为了钱结婚吗?”“钱够多就行。”艾尔伯特说,然后又接着干自己的事去了。
我们都目瞪口呆,甚至很羞愧。这场辩论,他打败了我们,让我们输掉了自己的游戏。艾尔伯特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概括了我们兴致勃勃争论良久的所有可能性。他的词选得很好,简直无懈可击!一锤定音! 我想起了梅尔;我现在偶尔还能看到她和她丈夫约翰,她丈夫如今从曼彻斯特大学的高级职位上退休了。那时,梅尔的年纪只比我大一点,但她从同龄人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副校长。她被迅速提拔的原因是我们很多的同事在短暂接触教育事业以后,因极不顺心便迅速逃离了这一行业。一个年青女教师甚至在任教第一天的午饭时间就辞职了!学校,用今天的行话来说“太残酷”!梅尔迅速晋升的原因是虽然其他人迅速结束了教育生涯,她却坚持下来。
梅尔是个矮小而结实的威尔士人,干起事来风风火火,对我这种新手来说,她就是可信赖的人。听她聊聊睿智的当地谚语,我很快就搞清了情况。因此到了学期末,能帮她做点事情作为报答我很高兴。她请我和另外一位同事—我们俩都个子很高,样子很凶—陪她走出学 校大楼和运动场。这倒也寻常:同事们常一起走去汽车站或几个人在星期五的晚上,去附近的同事家喝酒,相互安慰,借此放松。当时TGIF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但是“感谢上帝今天已是星期五”是大家共同的想法。
约翰和我陪梅尔走着,我俩一边一个,梅尔走在中间。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五,这是一个学年结束的星期五。许多十五岁的孩子正离开学校,走进外面的大千世界。约翰和我明白了梅尔那天邀请我们陪同是有特殊原因的:她需要保镖!
那以前我从没有、那以后也再没有,被一大群尖叫的女孩攻击过!也许“攻击”有点夸张,但说被她们“挤撞、推操、拉扯、讥讽”绝非言过其实。约翰和我紧紧地夹着梅尔;我们三个看起来就像块人肉楔子。直到我们到达汽车站,那些孩子们才慢慢散去。尽管约翰和我个高貌丑,也不禁和矮小的梅尔一起长长地松了口气!第一学期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我这样写着,许多回忆涌入大脑;虽然事情很琐碎,但似乎对我很重要,因为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有一个男孩,他的姓氏与他的长相和行为截然相反:他的行为和长相都不怎么样,名字却叫“完美”!我至今还记得那些孩子的相貌。
.一个女孩的父母将离开英格兰去马德拉工作,这在当时是一个明智(却不寻常)的举 动。
.一个男孩的伦敦腔我几乎听不懂,但他的语言却很有诗意。当他得知我要离开这所学 校到拉丁美洲任职时,他问我“先生,你打算怎么去,是飞过去,还是漂过去?”那时,比较常见的国际旅行方式是乘坐大型的远洋客轮而不是搭乘国际列车或波音707,
很奇怪,在我脑海中,这个时期更为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远不如和学生在一起的琐碎场景那么清晰。
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这样说过,“过去和未来看起来最好,现在总是最糟”。我认为这不完全对:回忆总是美好的,未来总是令人好奇,但现在也很精彩,而且紧张忙碌—因为在“退休日”前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至少我相信我步行去汽车站时,不需要麻烦任何同事保护我!
“不再像过去那样怀旧了”??或许我仍然在为现在和未来忙碌,无法慢慢享受回忆带来的快乐。我希望永远都这样!
UNIT FIFTEEN桑鲁卓的故事 你听过《阿拉丁和神灯》、《水手辛巴达历险记》;《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吗?它们和其他很多故事都来自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也被叫俄《天方夜谭》。这个故事集是一个框架故事—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大故事的框架或内容中嵌人许多别的小故事。这个框架故事的主要人物就是讲故事的、大名鼎鼎的桑鲁卓,她自己的故事把其他的故事都串了起来。事实上,《一千零一夜》荟萃了几百年来流传于波斯、阿拉伯、印度和埃及的故事。谁是这些故事的原创者,无人知晓;因为它们都是口头讲诉、代代相传。最早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年,几个世纪以来日积月累,至今大约共有了500个故事。它们最初用阿拉伯文写成,1717年被译为法文。最著名的英文版本子19世纪由著名的探脸家理查德·伯顿爵士翻译完成。 桑鲁卓的故事为其他艺术作品奠定了基础—如文学、诗歌和音乐。比如,你也许知道俄 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很据《一千零一夜》所谱的曲子;你也许更熟悉取材子此的众多
沃尔特·迪斯尼电影—特别是阿拉丁系列动画片。下面简要讲诉桑鲁卓的故事,其他小故 事的叙述都是周绕它展开的。 很久以前,阿拉伯半岛有一位伟大的国王山努亚。他温和仁慈,治国有方。但是有一天,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这天,他和一帮朝臣外出打猎,忽然记起有东西遗忘在宫中,便决定亲自回宫去取。这样做有部分原因是他深爱着妻子,此次外出狩猎将长达一周,他希望离开前再看看她。不幸的是,他回到宫中,却发现妻子躺在另一个男人的怀中,她的十多个女仆也和男人们厮混在一起,为越轨行径集体狂欢。国王怒不可遏,拔出锋利的弯刀,将妻子和奸夫砍成了四块。 然后,他命令将女仆和那帮与她们厮混的男人一个个吊死在宫殿的庭院里。可怜的国王 因为愤怒和失去妻子的痛苦而疯狂,他决定向全国的女人报复。
山努亚国王每天要娶一个妻子,但在婚礼的第二天清晨,就命令刽子手砍掉她的头。这样持续了三年,杀掉了1000多个女子。
宰相非常反对国王的做法,却又无力阻止无辜女子被害。他的女儿桑鲁卓聪明美丽、心地善良,她注意到父亲日渐发愁,就问他出了什么事,父亲告诉她国王已经杀死了1000多名可爱的年轻女子。
桑鲁卓沉思片刻,想出了一个阻止国王暴行的办法。她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甘愿自我牺牲,嫁给国王。
国王很喜欢桑鲁卓。那晚,她躺在国王的身边,开始给他讲故事,国王从未听过那个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很久以前,有40个大盗,他们把偷来的金银珠宝都藏在一个洞中,只要他们在洞口念一句神奇的口令,洞门就会自动开启。这句奇怪的口令是“芝麻开门”。一天,一个叫阿里巴巴的穷人看到了这一切,学会了那句神奇的口令。待大盗们离去后,他打开洞门,发现了成堆的财宝,他自然是取了一些回家。
他很快就富了起来,他的哥哥想知道原因,但阿里巴巴却守口如瓶。一天,哥哥暗中跟踪,发现了他的秘密。第二天,哥哥来到藏宝洞,打开洞门,找到了财宝。他带着财宝企图离去时,却怎么也无法打开洞门。一天后,大盗们打劫归来,发现了阿里巴巴的哥哥。 大盗首领逼问他如何知道藏宝洞穴,最初他一个字也不肯泄露,于是大盗们将他毒打一 顿,剁掉了他的手指。为了不再吃苦头,他很快供出了一切。大盗们杀了哥哥,前去寻找阿 里巴巴的住所??
故事讲了整整一晚,直到小鸟们唱响晨曲也没结束。
刽子手站在门外,等待国王下令处死桑鲁卓。但国王告诉他们,“暂缓执行,明早再来候命。”和国王以前的1000多名新娘不同,桑鲁卓在第一天保住了性命。第二晚,桑鲁卓讲完了这个故事,结局大致如下:
第二天,大盗首领把40个强盗①藏在大陶罐中,自己与另外两个同伙扮成商人,来到阿里巴巴的家中。阿里巴巴对他们产生了怀疑,便邀请他们共进午餐,用上好的食物,各种佳肴款待他们。不久,他们便昏昏睡去。阿里巴巴来到放着大陶罐的院子,发现一个大陶罐里躲着一个大盗。他迅速将大盗砸昏,使他无法向同伙示警。阿里巴巴料想其他罐中必定也藏着大盗,于是他让女仆将大量的油煮沸,将沸油逐个浇在每个大盗的头上,然后把罐子盖好,所有的大盗都被烫死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强盗,阿里巴巴从此过上了快乐、富足的生活。
第二晚,桑鲁卓又开始讲另一个有名的故事—“水手辛巴达历险记”。这个故事你一定听过。但她又一次故意没把故事讲完,国王不得不等到下一晚才能听到故事的结局。
一切就这样继续着,一晚又一晚,一周接一周,一月复一月,桑鲁卓的故事无穷无尽。
这些故事都很长,天亮前不可能讲完。
她的故事精彩绝伦,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大约三年后,国王最终意识到自己压根没打算处死这个既美丽又聪明的妻子。也许最精彩的故事要算桑鲁卓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全国的女子,如何用三年时间让国王了恢复了理智。渐渐地,国王对桑鲁卓故事的迷恋变成了对这个年轻女子的才华的欣赏,他也明白了世间女子并非都像他的第一任妻子那般邪恶和水性杨花。事实上,桑鲁卓这个勇敢、聪慧的女人作为王后完全配得上一位英明的国王。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重振国威,像以前一样励精图治,做一个够资格拥有桑鲁卓王后的明君。
UNIT SIXTEEN 摇滚之王
20世纪50到60年代,年轻人的音乐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我们有理由说,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正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歌手。他成为上百万年轻歌迷心中的偶像;许多歌迷过分关注他的生活和事业,以至于仍无法接受他已去世的事实。他风靡一时。50年代的乐坛最初视他为美国年青一代的道德威胁,把“令人恶心”、“道德败坏”、“下流”等字眼加在他的身上,但很快他就迫使他们接受他,将他奉为国家英雄。这个贫穷且非常腼腆的乡村男孩如何成长为世界收人最高的歌手和世界著名演员?他究竟在音乐界掀起了一场怎样的革命?
1935年,艾尔维斯·普莱斯利出生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图拍洛小镇。那里的居民多为贫穷的黑人农工,即在早期帮助建立了美国经济的非洲黑奴的后裔。这对艾尔维斯意义重大,因为黑人虽然贫困,但至少在一个领域是富有的-他们把非洲的传统音乐带到了美国,艾尔维斯有意无意地将这些传统融人到自己的音乐理念中。艾尔维斯出生的那栋房子不是我们常在好莱坞大片中看到的大宅,而是他父亲在兄弟的帮助下自己搭建的木屋,仅有两个房间。显然,艾尔维斯不是掌控着美国的富家精英之子,只是美国千千万万不见经传的穷人中的一员。实际上艾尔维斯是那晚家里出生的第二个孩子:他的双胞胎哥哥死于母亲腹中。他家离普莱斯利大家族不远,所有表亲、叔叔阿姨们都很近,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他们大多数只能找到短期或不稳定的工作。由于经济状况时好时坏,他们经常搬家。1946年,11岁的艾尔维斯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渴望得到一辆自行车,但家中太穷,无力购买这件小奢侈品,母亲设法送了他一把吉他。他的父母坚信努力能改变家庭困境,于是在1948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把所有的家当放在汽车车顶,开着那辆用了十年的旧车来到田纳西州的大城市—孟菲斯。“
但在孟菲斯他们仍干着既不稳定又繁重的工作,若非儿子的音乐天赋,他们不可能享受到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炫目财富和安逸生活。他们住在州政府或私人房东提供的租赁房里,并且频繁更换住处。艾尔维斯参加了当地许多教堂的活动,在那儿亲身感受了白人基要主义者的音乐、黑人的布鲁斯音乐和福音音乐,也因此培养了自己的音乐技巧,他的吉他弹唱使他在当地的贫民区小有名气。但他还得挣钱养家,所以一踏出校门就在当地一家工厂工作。和父母一样,他多次更换工作,总想寻求更好的条件;他还在夜大进修,希望增强在求职市场的竞争力。但他已有成为职业歌手的雄心,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当地一家录音棚自费录制了两张唱片。从经济收益看,效果不太好;但从事业发展看,此举意义重大,因为他结识了斯科蒂·穆尔和比尔·布莱克,并组成了一个乐队—吉他手斯科蒂、贝司手比尔·布莱克,从此开始乐队巡回表演。
音乐界的投资人最初并不看好乐队的才华,但在1954年夏,他们翻唱了“大男孩”阿瑟·克鲁达的“好极了”,唱片公司老板对这首歌和唱片反面的“肯塔基的蓝月亮”比较满意,将其推向市场。不久,乐队有5首歌曲问世,人们开始掏钱购买。但一切并不容易,因为艾尔维斯白天仍在当地一家电力公司工作。有时他们也难免沮丧失望:一次,乐队在一个著名音乐节目中表演,一位工作人员说,艾尔维斯的演出简直是一塌糊涂,只配回去开卡车,
而不该在演唱上浪费时间。
尽管如此,乐队仍坚持演唱。同年秋,艾尔维斯签下为期一年的合约,每周日在一个乡村音乐节目中现场表演。有过几次类似的尝试之后,艾尔维斯已小有名气。1955年冬,他赢得重大突破,与最大的一家唱片公司RCA签下一份数目可观的合约;当时RCA出价4万美元买下艾尔维斯出道以来录制的所有歌曲,艾尔维斯从中得到5 000美元红利。那年,他21岁。
艾尔维斯的歌迷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战后经济复苏时期的 重要社会群体。和现在一样,那时的年轻人有购买力,渴望享受生活,对父辈们老掉牙的牢骚坚决不予理睬。父辈们到底在抱怨什么?艾尔维斯对此有何反应?老一辈的抱怨其实也不明确,似乎因为心中恐慌,怕年轻人自由散漫,过于早熟,怕他们得到过多的自由,社会将土崩瓦解。汽车赋予了年轻人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享受到父母们从未体验过的自由;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使人们—包括年轻人—掌握了大量信息,拥有了大量间接经验。这些情况下,父母们为自己十多岁的儿女们担心也是人之常情。一些人显然不喜欢艾尔维斯抖腿的动作和他在舞台上的随意动作,认为这些动作是“色情的”、“挑逗的”。在艾尔维斯的一段电视节目中,摄影师被要求只能拍摄他的上半身!
艾尔维斯对老一辈的抱怨采取的对策是避免和他们发生正面冲突,但依旧我行我素,就当从未听闻过这些抱怨。他更可能是被抱怨所伤害而非激怒,因为他从不相信,也没倡导过社会变革。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追求着—也享受着—正在起步的事业。作为一个 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他完全打算与家人分享他的所有成功。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艾尔维斯名利双收。1956年末,他主演的首部电影“温柔地爱我”上映并获得巨大成功。随后几年,他又成功推出其他电影,特别是“监狱摇滚”和“硬汉歌王”。借助他的成功,一系列商品被推向市场—T恤衫、贴纸、玩具等。1957年,他置下一栋豪宅和一块土地,携家人人住。
如果需要证明艾尔维斯确实来自于美国大众,而非豪门贵族或享有特权的名流,那么 1958年他应征入伍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艾尔维斯(和父母)有能力将家搬到他所驻扎的德国军事基地附近,但他的军队生活,大致来说,和一个普通新兵没什么两样。1958年夏至1960年,他没有录制任何唱片。
直到大约20世纪60年代中期,艾尔维斯·普莱斯利的事业一直处于顶峰,他继续拍摄电影,创作新歌。但音乐界涌现出大批的新生代,主要有甲壳虫乐队(1965年他们与艾尔维斯见面,坦言了他们的音乐受艾尔维斯影响的程度),其他一些英国乐队,如滚石乐队,以及代表着不同音乐理念的美国音乐人,如鲍勃·迪伦和琼·贝兹。这些新出道的音乐人同样吸引着西方国家(当然也包括东欧国家)那些生活富裕,具有反叛意识的年轻歌迷。对艾尔维斯来说,令人伤感的是,他纯真的乡村背景和简单、单纯的世界观正迅速地变得落伍。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录制歌曲,接拍电影,大多还是颇为成功。20世纪50年代晚期,他终于娶了一位首次相识于德国的女人,有了一个女儿,过了几年幸福的家庭生活。在生命的最后六七年,他遭受了一连串打击,婚姻破裂,其后两次恋爱失败,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并导致他在1977年病逝,死因不明。
UNIT SEVENTEEN 提问,还是沉默,这是个问题! “有能力的人,做。没能力的人,教。”这个笑话常用来讽刺教书匠。它不是善意的评 价—笑话很少是友善的!或许笑话的初衷(通常)不是让我们从字面理解它;说话者极有可 能只是拿这一职业开开玩笑,正如人们常尖酸刻薄地评价银行经理、律师、汽车推销员之流。 至少,在许多英语国家,这种刻薄的评价早已见多不怪;我们教师是大众取笑的对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创意阅读第四册翻译(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