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谈。现在,我们该听听另一位嘉宾会告诉我们什么,她曾和查理·卓别林共事,至今仍怀念着他。
阿德瑞娜:谢谢吉姆,谢谢桑当斯。我得说,我觉得你真实地讲述了查理的生活。首先,必须申明,严格来说,我没有和查理·卓别林“共事”,我在联美电影公司的工作很简单,不是技术性工作,但我确实在那儿见过查理。认真工作就能得到不错的报酬,我对此很满意。那就是联美成立的初衷,你知道,为了确保演员能享受公正的待遇,不用说,我们也能从中获益。
主持人:阿德瑞娜,你能根据亲身经历谈谈查理吗? 阿德瑞娜:正如我所说,我并不是经常见到查理·卓别林,但他的确对周围的人都很感兴趣,你会觉得他好像很关心他人。你也知道,他很富有,与社会名流结交—如富兰克林·D·罗斯福、丘吉尔、爱因斯坦和威尔士王子。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日本一些疯狂的恐怖组织企图在日本刺杀卓别林,当时他正在拜访首相或首相儿子之类的人。这帮人是想挑起日美战争,他们想如果查理遇害,就可能爆发战争。但重要的是,他虽然结交名流,却始终和普通的小人物保持往来—服务生、卡车司机和像我一样的普通人。我记得他曾和一名拳击手经常来往。
桑当斯:希望你们不会介意我插句话。有段时间,他的收人仅次于美国钢铁公司总裁,每周收人高达1.3万美元。
阿德瑞娜:我记得,据报道,他和第二任妻子丽塔离婚时,支付了82.5万美元赡养费,那在当时可是一大笔钱呢。
主持人:是的,我们不能忘记他生命中的女人。桑当斯,能给我们讲点什么吗?是不是出现过很多女人?
桑当斯:是的,非常非常多。但我觉得查理谈到女人时,最伤感的要数第三任妻子波利特· 戈达德。是电影“摩登时代”成就了两人的姻缘,她是片中的女主角,但查理说他们是因为都很孤独才走到了一起。这恰好说明,钱不能保证你一定快乐。我认为他从未走出幼年失母的阴影,他似乎一生都试着用某种方式给自己以补偿。
主持人:但40年后,富有的他为什么会感到寂寞呢? 阿德瑞娜:你知道,他有敌人。比如那个讨厌的参议员—好像叫麦卡锡吧?—总是指责查理,也许是因为他虽然富有,但从不忘本,总是为“普通老百姓”说话。
桑当斯:我同意阿德瑞娜的说法,我肯定他的早期生活给他的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确实有一些有权有势的敌人,你们一定还记得他被逐出美国,迁往瑞典。后来,他在瑞典去世。他在欧洲旅行期间,美国当局拒绝让他人境。但我想,无论发生什么,都无损他电影中那种简单而健康的幽默。相信阿德瑞娜和所有的听众也会同意我的看法。
主持人:非常感谢桑当斯·马丁和阿德瑞娜·特瑞里斯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剧大师和制片人一生的精彩描述。查理·卓别林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UNIT NINE 超自然科学
当爱丁堡大学设立亚瑟·凯斯特勒超心理学教席时,多所大学的讲师和教授对此极为反感,且议论纷纷:“接下来我们要开办魔法大学了”,或者“可怜的老亚瑟,他最终还是疯了”;最客气的说法也是“这可真是浪费钱啊。”他们(以及成千上万的校外人士),大多觉得爱丁堡大学似乎已经走进了托尔金笔下“霍比特人”居住的世界,和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很多人认为亚瑟·凯斯特勒,世界著名作家和政治评论员(作品有《漆黑正午》等)的确丧失了理智,迷失在了未知甚至怪诞的世界中。亚瑟·凯斯特勒辞世时年逾古稀,但他绝非因为一时兴起,才对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理解的这部分人类体验产生了浓厚
兴趣。这位才智过人的学者在晚年对招魂术产生了兴趣,但他并没有变成一个“老疯子”,而是将余生用于认真、仔细地研究现在所说的“超自然现象”。他将巨额遗产捐赠给爱丁堡大学,以确保他死后这一值得尊重的学术研究得以继续,这也不足为奇。
从人类有记载开始,鬼魂的故事和无法解释的事件在世界各地一直极为常见。通常,它们都与死者有某种联系。许多社会一一从古埃及人、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人类社会、到澳大利亚土著人—都相信肉身消亡后生命将继续。他们的信仰世代口头相传,长达数万年之久。与死亡有关的仪式通常是为了送死者上路,去往天堂或地狱,但绝不是让他们重返尘世。中国人在葬礼上放鞭炮,将硬币放在死者的眼睛上权作他们过奈何桥的费用,用食物、衣服、交通工具和生活享乐品陪葬的习俗广为流传,这些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一让死者不再返回。美洲土著部落有个风俗,葬礼上与死者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必须提前离开,否则他会被死者的灵魂附身。在西伯利亚,垂死的人在咽气前就被埋葬,并给他们留下最好的食物,他们最喜爱的物品甚至马匹,以确保他们能去往另一个世界。
但亡灵似乎仍不断地重返尘世。最近,在英格兰博利厄修道院附近,有许多报道称附近的村民听到了修道院修士唱赞美诗。曾有一个人听到他们唱赞美诗,并试着查找是哪家电台播放的节目。这极其古怪,因为大约500年前博利厄修道院被关闭后,那里再也没有任何修士。还有许多人声称见过修士,他们穿着普通劳作僧的褐色长袍。当地一名牧师以前常借着圣诞节在当地教堂内为他们举行宗教仪式,他甚至声称能叫出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一个参观教堂的人说参加教堂仪式的人这么少真叫人吃惊,牧师却回答说,“参加的人比你认为的要多。” 有时,人们声称自己可以和死者交流。英国灵学研究协会会员,奥利弗·洛奇爵士就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奥利弗爵士的儿子雷蒙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比利时战死。儿子死后,他四处寻找能充当“灵媒”的人—他相信“灵媒”这种信使也许能和儿子交流,不久他找到了这样一个人。你也许会觉得相信生人能与死者交流的人很容易受骗。雷蒙德告诉“灵媒”的一些事情根本无法核实,比如雷蒙德说在亡灵世界他碰到了许多人,如祖父、他死去的哥哥和姐姐,他把那)L叫做“夏天乐园”。但奥利弗爵士也问了灵媒们一些他们不可能知道答案的问题,来核实他们所说的事,比如雷蒙德偶尔把曲棍球队友们叫做什么—他闹着玩儿,叫他们“诺曼底人”,灵媒们还正确地回答了几个类似的问题,于是,奥利弗爵士最终认定他找到了科学依据能证明儿子正在和自己交流。对于奥利弗爵士眼中的这种与死者的交流有一个解释:心灵感应—他脑海中的想法传送给灵媒的过程,就像恐惧能由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有时还能由一个人传给一个动物。(正是为了调查包括“心灵感应”在内的诸多奇异现象,才设立了亚瑟·凯斯特勒超心理学这一教席。)但至少让奥利弗爵士很满意的是,他能证明这种交流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发生。
奥利弗爵士在失去儿子的痛苦打击下,也许很容易受骗上当;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一个美国妇女莎拉·温切斯特身上。她的丈夫非常富有,拥有一家兵工厂。1881年她的丈夫去世,随后惟一的孩子也死去。她请教了一名招魂术士—一个相信能与亡灵交流的人。她丈夫因为制造名枪“温切斯特73”而发财,在当时没有法律制约的美国,成千上万人被这种武器夺走了生命,招魂术士让她相信是那些死者的鬼魂在报复。他说,那就是她丈夫和孩子的死因,而要保护她自己不受鬼魂伤害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她日日夜夜听到锤声。温切斯特夫人每天求见招魂术士,他指导她当天如何对宽敞的住宅进行改动。大约40年过去了,她的家成为最精致也是最古怪的住所:楼梯直通天花板,打开房门却看到墙或是空屋,还有其他一些同样奇怪的布置。为此她将几百万美元支付给建筑工和其他工人,应该还有招魂术士本人。虽然她似乎再也没有被鬼魂骚扰,但她从没意识到自己被人欺骗,看起来像个傻瓜。
在 1907年格拉斯顿布利修道院发掘过程中,负责人考古学家弗雷德里克·邦德似乎借助招魂术成功预测了修道院遗址的所在地和构造情况。11年中他的考古发现接连不断,但
他从未向公众透露招魂术曾助自己一臂之力。他因考古发现而声名鹊起,但当他将成功原因公诸于世后,却没人相信他,他的声名也毁于一旦。
反面故事也真实存在,有些人甚至因为他人相信鬼魂而赔上了性命。1681年,一个年轻女人,安妮·沃克在英格兰达拉漠郡失踪,后来村里的磨坊主詹姆士·格雷姆报案,说见到她的鬼魂。他说她出现在他面前,头上有5个可怕的大伤口,死时已有身孕,是被一个叫夏普的男人杀害的。他声称夏普是她的亲戚约翰·沃克雇来的杀手,而约翰就是未出世的孩子的父亲。似乎没人怀疑詹姆士·格雷姆的话:他那个可怕的故事令人信服;他还说安妮·沃克的鬼魂现身了两三次,告诉他她的尸身所在,并威胁他若不讲出实情就会不断地来找他。夏普和约翰很快被捕,接受审判,并因罪名成立被绞死。但我们真能肯定当时不健全的司法审判制度、人们对鬼怪的迷信以及这个案件骇人听闻的性质没有将两个无辜的人送上断头台吗?
我们能确定这些无法解释的“超自然”事件不仅仅是人们凭空臆想吗?要找到站得住脚的答案,惟一的办法就是科学地研究超自然现象。尽管爱丁堡大学开展的研究并非针对“鬼魂”而是针对“心灵致动”(运用精神力量移动物体)和“心灵感应”(两人之间的交流不借助语言和手势,而是直接将想法传入另一个人的脑中),但证明“心灵致动”或“心灵感应”存在是证明其他超自然现象存在的第一步。在爱丁堡进行的研究似乎已经赢得了其他学术观察者的一些尊重,因此他们的研究方法被公认为可靠。正在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研究人员相信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灵致动”和“心灵感应”都有可能存在。他们还认为绝对相信或绝对怀疑超自然现象都会使试验对象表现出“心灵致动”和“心灵感应”征兆的可能性大大减少,而也许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这种能力。
UNIT TEN 源自威尔士的故事
英国并非一直是统一的国家。公元3,4世纪,不列颠群岛被来自欧洲大陆的军队占领,他们的领地成为了今天的英格兰。英格兰人逐渐控制了群岛其他部分,也就是令天的爱尔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南爱尔兰经过长期的斗争,于1921年获得独立。下面三则故事都源自威 尔士那块弹丸之地。
大约1000年前,英国西部的小国格温内思由国王麦德温统治。他有一个襁褓中的儿子,他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儿子能继承王位。当时成群的狼在格温内思的深山老林中自由出没,麦德温热衷于猎狼,为此他特意饲养了一头很棒的猎狼犬,唤作格勒特。它高大健壮,速度惊人,几乎能追上逃窜中最壮的狼,将它们拖倒在地,让其他猎犬一哄而上,将狼咬死。这条狼犬的嗅觉也异常灵敏,即使狼群离去多日,它也能嗅到狼残留的最微弱的气味。 一天,麦德温外出打猎。为了确保儿子的安全,他将格勒特留下保护孩子而没有带它去打猎。国王正准备离去,却发现格勒特表现极为反常;它低声磝吠,似乎在埋怨主人丢下它太狠心。麦德温虽然有些吃惊,但猜想格勒特只是因为不能去打猎不开心而已。国王在山中呆了一天,一无所获。他和随从们回到山上的小城堡时,均已疲惫不堪,但至少他确信儿子是安全的,因此径直去看望睡在摇篮中的儿子,他忠诚的猎犬也应守护在那里。当他发现儿子不见了,摇篮倒在地上,血迹斑斑的被褥散落四周,你能想象他有多么震惊吗?如果能,你大概也能理解后来发生的悲剧。麦德温吹口哨召唤他的猎狼犬,格勒特立刻从隔壁房间跑来迎接主人,它的嘴角沾满了鲜血,于是麦德温认定格勒特一定杀害了自己可怜、无辜的儿子,他迅速拔出佩剑,愤怒地挥过头顶,对着猎犬狠狠砍了下去。格勒特的头立刻掉下,向前滚落,地上留下了一条鲜红的血迹。
此刻,隔壁房间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一个婴儿的哭声。他冲过去,发现儿子毫发无损地躺在房间角落的软垫上,旁边是一头大灰狼的尸体,喉咙被咬破,脖子被折断,房间里
的种种迹象都表明这里曾有一场持久的恶战。他满怀感激地抱起儿子,眼中饱含欣慰的泪水;面对汹涌的情感,他深深吸气,以平缓狂乱的心跳。不久他平静下来了,但他感到的不是儿子安然无恙的喜悦,而是错杀忠诚、勇敢的朋友格勒特的痛苦。当晚,他绞尽脑汁想做点什么来表明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和对义犬勇救幼子的感激。
第二天,他早早起床,来到城堡下的山谷,那儿有一片肥沃平坦的土地,这在格温内思的山区极为罕见。他亲手在地上挖了个大坑,然后走回城堡,用强壮的臂膀把死去的猎犬抱来,放人坑中。随即,他又取来猎犬的头,那颗头颅仍显得和生前一样骄傲。他安葬好猎犬,在墓边简短祷告后,开始收集一些大石块。晌午时分,他已在墓上垒好了一座巨大的石丘。他挑选了一块平整的方石,用锋利的铁凿刻下了格勒特的故事,告诉世人猎犬格勒特如何救了他的儿子,又如何被他误杀。两天后,故事刻完了。如果今天你想看看那个刻在石头上的故事,你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一样,前往威尔士北部格温内思郡,参观贝德格勒特小村庄(这个村庄的威尔士名意思是“格勒特的坟墓”)。
这个故事引出了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如格勒特的故事那样年代久远。
大约200年前,在威尔士北部的贝德格勒特小村庄,一个英格兰人来到“皇家山羊”旅馆投宿。他是著名的旅行家及作家乔治·博罗,曾在西班牙乡间流连数月,仔细观察,倾听人们交谈,收集奇闻逸事,以便返回英格兰给众人讲诉。那部有名的《圣经在西班牙》便是他的作品。到达“皇家山羊”旅馆的那个深夜,他和旅店老板闲聊了几个小时。老板向乔治抱怨,挣钱可真不容易,如果生意再不见起色,他的店非得关门不可。乔治是个很精明的人,他问老板:“我给你出个主意如何?”
“哦,当然,我什么都愿意听。随便怎样,挣的钱也不会比现在少!”
“对,”乔治说,“谷底那块漂亮的土地是谁的?”
“事实上,是我一个表亲的。怎么了?” “你觉得他会卖给你中间的一小块吗?”
“也许会,但他肯定认为我疯了。你喝了多少?”(乔治确实喝了很多啤酒。)
“别担心,我既没疯也没喝多。我建议如果你能从表亲手中买到一小块地,就在那里垒一堆石块,让它看起来像某种纪念物;再选一块方石,刻下这样一段话:‘这里长眠着我忠诚的猎狼犬格勒特。它从巨狼口中救回我的儿子,我却误认为它想杀害我的儿子,在愤怒中错杀了它。我竖起这块纪念碑以表达我因义犬惨死而感到的懊悔和痛苦。—麦德温,格温内思国王,公元978年。’你要这么做了,必定会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前来瞻仰这块墓地,你的旅店就不愁没生意了。” “人们凭什么到我的旅店,而不是村里另外三家旅店呢?它们现在抢走了我不少客人呢。” “因为在旅店餐厅的墙上,你要写下格温内思国王麦德温错杀义犬的真实故事,而且你还要告诉大家这家旅店就是麦德温当年的城堡所在地。” “喔,你们英格兰人可真狡猾。”店老板虽然嘲笑这个英格兰人的骗人伎俩,但也明白这确实是给“皇家山羊”带来客源和财源的好办法。“给我讲讲这个故事,我会告诉你一个关于英格兰人的狡猾的故事。”
“非常感谢。”乔治说,然后告诉了他麦德温和格勒特的故事。“英格兰人狡猾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店老板又大笑起来,“这个故事比你讲的故事还要真实。大约800年前,英格兰人和威尔士人发生了一场大战,威尔士人惨败,英格兰国王强迫他们接受由他任命的国王。威尔士元气大伤—他们最好的战士,包括国王都已战死沙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英格兰国王的安排,但他们并不愿意让一个英格兰人成为威尔士君主,于是他们提出了惟一一个条件:新当选的国王必须一点英语也不会说。他们以为这样新国王就只能是威尔士人。
国王听了他们的要求,离去片刻和顾问们商量,然后他返回对战败的威尔士军队统领说:‘我同意你们的要求。你们的新君主将是我的儿子爱德华。’威尔士人提醒道:‘但你的儿子是英格兰人。’英格兰国王回答:‘没错。但他还只是个婴儿,一点英语也不会说。’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国王的儿子仍被称为威尔士王子。你们可真是一个狡猾的民族。”
UNIT ELEVEN 南北分水岭
本文是一段采访录音,采访对象是保罗,一名正在利兹学习英语的留学生;采访者是他的同校同学,正为校刊《你好》撰稿。保罗去年曾就读于伦敦一所英语语言学校,此次采访是为了了解保罗是否察觉到英格兰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你好》:保罗,能不能告诉我们的读者,你觉得利兹怎么样?
保罗:我认为利兹是个好地方,生机勃勃,你总不会闲着,和伦敦差别并不大。我在那里求学时,住在伊令。那地方其实像个小镇,你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居然住在伦敦这个国际大都市。伊令有个市中心,有自己的公交车,你去伦敦的途中会发现,伊令和邻镇像是被一道鸿沟隔开了一样。而你会觉得利兹似乎比伦敦还大,因为它的市中心很大,城市方圆数英里,一直延伸到乡下,才算出了城。
《你好》:你注意到南方和北方的其他不同吗?
保罗:我自己发现了一些,还有很多是人们常提到的,也许有很多只是他们凭空捏造的,这可就难说了。很多国家的人都爱说南方如何如何,北方怎样怎样。一般来说,北方人不会很快对陌生人倾心以待,但一旦他们接受你,就会是两肋插刀的朋友,会帮你不少忙;南方人比较肤浅,一见面就立刻张开双臂欢迎你,但当你需要朋友时,则会袖手旁观。北方阴郁,南方明朗,对此我很难理解。我是说,看看法国和英国,法国北方和英国南方位于同一纬度,怎么会有那么多不同?法国人也是这样评价法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但是一个地方的北方就是另一个地方的南方,但愿你能明白我的意思。意大利和法国情况也是如此:法国的南方就是意大利的北方,所有重工业都集中在意大利北方,而没有集中在法国南方,在法国,重工业也都在北方,英国也是如此,还有西班牙?? 《你好》:我们还是接着说英国吧!
保罗:很抱歉。自从我来到北方,对这个问题就很感兴趣。我发现大多数的模式化看法都相当正确。北方比南方沉闷许多,人们看上去有些寒酸。想想他们生活的那种恶劣气候,也就不足为奇了!任何时候,都有贫穷的感觉,看不到任何奢侈的痕迹,有的只是必需品。我还发现他们的衣服也灰暗、单调,主要为了保暖。这些现象具有误导性,其实他们一点都不穷苦!他们多数时候非常快乐,也很友善。人们说得没错,北方人更适合做朋友,尽管结识他们得花上一段时间。酒馆里的人们很容易接近;几品脱北方特制的苦啤酒下肚,他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当然,约克郡啤酒要比“南方垃圾酒”强多了!如果你在伦敦,喝到的啤酒自然好很多!事实上,南方和北方一直明争暗斗。你可以了解一下他们对对方的看法,那可有意思了!约克郡人认为自己意志坚强、吃苦耐劳、耿直、讲求实际,伦敦人则认为北方人缺乏教养、粗鲁、野蛮,觉得自己既优雅又有教养,而在北方人的眼中,他们却懦弱、无能。甚至口音也会招致不同的看法:操北方口音的人往往被认为愚蠢无知,但如果你是南方口音,你必定受过良好的教育;如果你南方口音很重,比如伦敦东区腔调,人们会认为你滑稽、机敏。我们在学习英语这门外语时,老师们所教的“女王英语”或“标准发音”更接近南方而非北方口音,也称“公学口音”,但北方人却认为那种口音娘娘腔、女人气、显得懦弱! 甚至连女人也卷人了争斗!上周我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令人吃惊的文章,关于南方和北方妇女的差异。北方女子夸耀自己酒量更大,能“勾搭”更多的男人;南方女人则吹嘘自己更优雅,酒量毫不逊色,而同时又不粗俗,比那些不知自重的北方“荡妇”更受男人的青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创意阅读第四册翻译(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