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温度对疲劳裂纹门槛值的影响
疲劳门槛值的降载试验得到:T = 6500C,?Kth= 7. 68MPam;当T = 7000C时,?Kth = 9.18 MPam。说明高温疲劳裂纹在7000C比6500C时的门槛值高,这是因为试验所用材料的屈服强度在7000C比6500C时低,而门槛值?Kth与强度成反比,随着循环强度的提高,无论是原来的单独拉伸强度大还是在循环硬化过程中引起强度升高,门槛值都要下降。 (2)温度对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两种温度下(6500C和7000C)裂纹扩展速率对比(如图3.3)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在同一?K下,温度高的裂纹扩展速率比温度低的扩展速率高,对于高裂纹而言,
da/dN与?K之间仍然服从Paris公式:da/dN?C(?K)n,而C值随温度变化,
温度越高,C值越大,因此温度越高,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越大。
3.2残余压应力场下疲劳裂纹扩展
焊接结构的破坏大多数出现在焊接区域。其原因,一是接头处多有缺陷易萌生裂纹,二是焊后存在焊接残余应力,对于焊接件来说,疲劳裂纹在不同的应力场下其扩展特性是不相同的[24]。如何利用残余应力场的特性来控制疲劳寿命,对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2.1试验
(1)材料与试样
试验所用材料为16 Mn钢热轧板,厚度14 mm,化学成分(wt%)为:0.21C,0.25Si,0.025S,0.016S。机械性能?b为568 MPa,?s为358 MPa,?为28.4%采用双面自动埋弧焊,开600坡口(双面),溶剂垫上焊,焊丝为H08A,直径4mm,熔剂为HJ431,焊接电流450~500 A,电压34~36 V,车速20m/s。焊后空冷,后用刨床刨去焊道的凸出部位,经磨削加工成标准紧凑拉伸试样(CT试样)。其宽度为70mm,厚度为13mm。 (2)残余应力的测试
首先采用x射线法测量垂直于裂纹扩展方向的焊接横向残余应力。测试是在日本理学2092型x射线分析仪上进行,分别对热影响区试样(HM),焊缝试样(WM)进行残余应力测试。
为了观察裂纹尖端残余应力的变化情况,采用应力切割释放法来测量[25]。该法的主要原理是在试样的韧带上距缺口较远处贴两片应变片(可两面对称贴片共贴四片)。在缺口处沿着韧带每次切割2~3 mm,可以测出应变片的应变变化量,再经
23
哈尔滨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理论计算可以得到未切割区域残余应力的分布。 (3)疲劳裂纹扩展试验
试验是在PLI-l0A高频试验机上室温常幅加载下进行。采用三种应力比,即R=0.2,0. 4,0. 6,对16Mn钢母材、热影响区、焊缝三种形式的试样进行疲劳裂纹扩展试验。观察裂纹采用表面直读法,使用30倍JXD2型可读数显微镜。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性,采用不停机测量。
应力强度因子采用GB 6398-86推荐的数学表达式,即
?K??P(2??)32BW(1??)(0.866?4.642??13.32?2?14.72?3?5.6?) (3-5)
4其中,??a/W,a为裂纹长度;W为试样宽度;?P为载荷幅值;B为试样厚度。
采用七点递增法对试验所得的a?N数据逐点递增拟合,求其导数得到对应的
da/dN值,按Paris公式回归c,n值,数据处理过程均用微机来完成。
3.2.2结果分析与讨论
x射线法测试残余应力的结果(如图3.4),应力切割释放法测试残余应力的变化情况(如图3.5)。
图3.4 CT试样中焊接残余应力分布 图3.5切割法测得的残余应力分布及变化情况 ○—热区,●—焊缝 ——实测残余应力……由对称性得出的部分 K切割次数
测试结果表明,CT试样中的横向残余应力分布符合两边为压,中间为拉的特点。从切割释放法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裂纹长度的增加,残余应力不断地释放,从而发生重新分布,但分布规律不变,且裂尖端始终处于残余压应力状态(如图3.5)。
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疲劳裂纹尖端会产生塑性区,因而其残余应力会不断地松弛和释放,所以实际上裂纹尖端所受残余应力的作用值要比图3.5所示的要小些。
三种应力比下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如图3.6)所示,由回归计算出的c,
24
哈尔滨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n值如表3-3所示。
表3-3 c,n值回归结果
应力比0.2 试件 c 母材 热区 焊缝 5.91?102.52?104.43?10?9应力比0.4 n c 6.52?102.52?101.41?10?9应力比0.6 n c 6.53?105.41?101.86?10?9n 3.12 3.16 3.46 3.08 5.81 7.87 3.09 5.44 8.05 ?13?12?9?17?16?9
从图3.6可以看出,在三种应力比下,母材的da/dN随着应力比的增大略有增大,热影响区和焊缝的da/dN则随着应力比的增大而明显加快,尤其在焊缝区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应力比对母材的da/dN影响不大,甚至可以忽略其影响,而应力比对热影响区和焊缝的da/dN影响较为明显。
图3.6 三种应力比下的da/dN??K曲线 (a)母材(BM)(b)热区(HM)(c)焊缝(WM)
Θ—R=0.2,●—R=0.4,○—R=0.6
为了观察残余应力对da/dN的影响,将相同应力比下的母材,热影响区,焊缝三者的扩展速率统一在图3.7中。
从图3.7可以看出,在R=0.2(如图3.7(a)),母材、热影响区、焊缝三者的da/dN依次降低。热影响区和焊缝的残余应力由图3-4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焊缝横向残余应力分布的极限比热影响区的约大一倍左右。这说明随着残余应力的增大,
da/dN下降,而当应力比增大时(如图3.7(b)),母材、热影响区、焊缝区三者
的da/dN曲线逐渐靠拢。当应力比R=0. 6时(如图3.7(c)),三条曲线基本重合
25
哈尔滨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在一起。说明此时焊缝接残余应力的影响已不复存在。
图3.7同种应力比下母材、热区、焊缝da/dN??K曲线 (a)母材(BM)(b)热区(HM)(c)焊缝(WM)
Θ—R=0.2,●—R=0.4,○—R=0.6
上述分析说明,疲劳裂纹在焊接区域扩展时,其尖端的残余应力既释放又松弛。应力释放基本按某一固定形式释放(如图3.5),其结果使残余应力发生重新分布。而应力松弛则随应力比的不同,其松弛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在应力比较低的情况下,相应的平均应力较小,裂纹尖端的塑性区也有相应较小,应力松弛反应较小,这时应力释放基本大部分反映裂纹尖端残余应力作用的变化,所以在应力比小的情况下,残余应力对da/dN有明显影响。随着应力比的提高相应平均应力加大,裂纹尖端的塑性区相应增大,应力松弛较明显,与应力释放一起作用,将其裂纹尖端的残余应力作用完全消除掉,在这样情况下,疲劳裂纹扩展相当于在无残余应力作用下扩展。
3.3 残余应力下疲劳裂纹扩展
3.3.1残余应力的产生
钢材产生残余应力[26]的原因很多,诸如金相组织的不均匀,各部的组织及成分不同,晶粒的向位不同,各部的弹性模量E有差异,受载时各部材料屈服时间前后不同等等。 (1)受载情形
材料受载后,局部的应力达到屈服极限,于是出现局部塑性区域,塑性区的应力不再继续增大,而应力尚低于屈服极限的区域仍具弹性。卸载后塑性区的材料不再恢复,仅弹性区的材料恢复。若是试样原来受的是拉伸载荷,则弹性区的
26
哈尔滨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材料于恢复时要收缩,但受到不能再恢复的塑性区材料的制约,不得自由收缩,因而弹性区的材料产生残余拉应力,与此对应,塑性区的材料产生残余压应力。若试件原来受压缩载荷,则结果相反。 (2)冷作强化处理
试件表层材料经喷丸或滚压等冷作强化处理,由于弹丸的冲击或滚子的滚辗,使表层材料出现局部屈服。弹坑周围或被滚辗的表面产生塑性变形,但芯部材料仍具弹性,对表层材料的变形形成制约。于是,在冷作强化的表层材料内产生了残余压应力,芯部则产生残余拉应力。 (3)淬火处理
试件在整体淬火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材料热胀冷缩,内部产生热应力;另一方面,因组织有相变,要产生组织应力。热应力与组织应力都是残余应力。被热处理的试件,在冷却后期,当芯部材料冷却收缩时,受到已冷却的表层牵制,最终是在表层材料产生残余压应力,芯部产生残余拉应力。
试件在经过表层淬火处理后,最终表层材料受残余压应力,芯部呈残余拉应力。
(4)渗碳处理
试件表层材料经渗碳处理后,表层材料渗碳层呈残余压应力,且比仅淬火的表层材料高。
总括地说,在受载、各种表面强化处理过程中,以及机械加工时,若是使试件材料局部地达到屈服状态,则在受载、处理措施或机械加工之后,该局部材料就会呈现残余应力。若是局部塑性拉伸、感应淬火、渗碳、喷丸、滚压及镀锡(镉或铅)等低溶点金属时,零件表层材料产生残余压应力;若是局部塑性压缩、高速切削、冷拉、局部加热、表层脱碳、镀铬或镍等高溶点金属时,则试件表层材料呈残余拉应力。
3.3.2残余应力下的疲劳行为
残余应力对试件的实有应力分布有很大影响。许多人在这方面都做过研究,其中达成共识的是残余压应力使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减缓,从而提高了试件的疲劳寿命。
图3.8所示为没有残余应力的试件受弯矩M作用的情况。图中点划线为材料的疲劳极限?rlim曲线,细实线为由弯矩M所产生的弯曲应力分布曲线。当弯矩增大时,是表层材料内的弯曲应力?bp??bmax首先达到或超过疲劳极限值,因此表层没有残余压应力的试件是由表层材料最先出现疲劳损伤。
若是表层经强化处理(如渗碳等),则如图3.9所示,在渗碳表层内产生了残余
2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研究(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