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笔记1 - 图文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五年专注考研专业课辅导

西南财经大学 考研辅导班经济学笔记

政治经济学部分 导论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任务,方法

1 物质资料生产(政治经济学出发点:原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方式:

生产力:a 劳动者(人的因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资料是物的因素)b 生产关系(4 页);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 式(决定生产关系性质是生产关系基础),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 配交换关系----(总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极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联系生产 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 a 概念 b 性质:客观性(产生客观,作用客观)发挥主观能动性 c 与自然规律

相比的特点;经济规律最大的特点是历史性(即绝大多数不是永恒的 因为总是在 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规律常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按劳分配成为社会主义的 规律)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一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从商品入手分析(21 第二段)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辨证统一或对立统一(23 页) 1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

2 价值(社会属性 反映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价值是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a 质的规定 抽象劳

动创造(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b 量的规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 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化使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效率)----价值量(单位商品 与劳动生产率反比例变化)(由抽象劳动创造)

劳动二重性(同一劳动两个不同方面 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劳动二重性 私人劳动---私有制 社会分工----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的产生条件:私有制 社会分工 三货币

1 产生: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支绵羊(相对等价物 价值被表现)=两把斧头(等价物) b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一支绵羊 =两把斧头 一把刀。。。 c 一般价值形式 两把斧头 一把刀。。。 =某一固定物 d 货币形式 两把斧头 一把刀。。。 =黄金白银 从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发生质变 从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发生质变

五年专注考研专业课辅导

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未发生质变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天然是金银(1 有价值 2 体积小) 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因为本身价值要表现出来)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产生使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商品(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货币(价值 抽

象劳动 社会劳动)

2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职能:价值尺度(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基本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四价值规律 1 内容(要求);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等价交换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背离或价格围绕价值作波动(40 页) 自由竟争: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垄断:价格围绕垄断价格波动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1 反映资本运动的目的 2 反映资本各种运动形式)----资

本总公式矛盾(增殖额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 通过劳动力成为商品解决) 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等价交换)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a 价值:共性 社会决定(自身生存,赡养家庭,培训),特点 生活资料,历史和道德影

b 使用价值—劳动使用的过程---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

商品流通公式; 资本流通公式;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 a 劳动过程 (具体劳动 )b 价值增殖过程(抽象劳动);1 价值形成过程 2 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

a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b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1 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带有相对剩余价值 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2 区别: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 率提高,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的目的,相对剩余价值 是追逐的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 价值 c 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58 页) 三资本本质

1 一般(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运动性,垫支性)存在于一切商品生产形态 2 特殊:与生产关系相连(是历史的范畴)

3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a 依据:根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 作用 b 内容: c 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剥削程度

五年专注考研专业课辅导

四工资

1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 形式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 原因;劳动力买卖环节(成交后劳动),工资支付形式上(计时,计数) 4 劳动力不是商品(63 页) 劳动与劳动力 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

第三章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

1 简单再生产(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统一):特点分析 意义 a 揭示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 b 揭示资本家全部资本由工人创造 c 揭示工人个人消费的性 质是棣属于资本的

2 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动因:内动力 剩 余价值的追求:外在压力 竞争)(实质;用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增 大(资本积聚:剩余价值资本化而使个别资本增大:资本集中:现有资本合并)(联系:互 相促进;区别:1 个别积累和联合 2 资本总量 3 积聚慢于集中)

个别资本增大----C:V(有机构成)C↑V↓:原因 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先进技术可使少量劳 动者用更多生产资料----强有力的杠杆(竞争,信用)(78 页)

第四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个别资本运动 1 循环 a 三个阶段:购买,生产,售卖

b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生产(决定性阶段),商品(实现 剩余价值)

c 产业资本正常连续循环的条件(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互相依赖,互相制约) 2 周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构成) a 周转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

b 生产资本构成: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磨损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依据:资本不同的组成部分在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对生产资本进行划分 区别;依据,目的,内容

固定资本磨损:1 有形磨损(物质磨损)2 无形磨损(精神磨损 原因:机器价值下降, 机器被淘汰)

个别资本循环与周转关系 联系;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基础

区别:资本循环是从出发点回到出发点,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各自考察的目的不

一样,资本循环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社会总资本运动(主要问题)

一总资本与个别资本的区别 Pm?P?W’—G’

五年专注考研专业课辅导

1 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 公式 G--W A 2 社会总资本运动(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 还包括生活消费和一般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运用公式: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 从商品资本出发反映资本运动

特点(112 页) 三两个基本理论

1 产品价值构成原理 c+v+m 2 两大部类原理(依据最终用途划分):Ⅰ生产生产资料部类 Ⅱ生产消费资料部类 四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a 价值补偿(卖出去)

b 实物替换(耗费 买进来) 三个交换关系 aⅠ内部交换 b Ⅱ内部交换 c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四实现条件 1 简单再生产;

a 基本实现条件:Ⅰ(v+m)消费资料需求=Ⅱc 生产资料需求 b 派生实现条件: Ⅰ(v+m+c)=Ⅱc+Ⅰc:生产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Ⅱ(v+m+c)=Ⅰ(v+m)+Ⅱ(v+m)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2 扩大再生产 a 前提条件 Ⅰ(v+m+c)(生产出生产资料)》Ⅱc+Ⅰc(生产需求资料)<=>Ⅰ(v+m)>Ⅱc Ⅱ(m+c- m/x)> Ⅰ(v+m/x)(m/x 消费 m-m/x 积累) Ⅱ(m+c+ m)> Ⅰ(v+m/x)+Ⅱ(v+m/x) b 实现条件:

基本实现条件: Ⅰ(v+Δ v+m/x)>Ⅱ(c+Δ c) 派生实现条件:Ⅰ(v+m+c)=Ⅰ(c+Δ c)+ Ⅱ(c+Δ c);

Ⅱ(v+m+c)=Ⅰ(v+Δ v+m/x)+Ⅱ(v+Δ v+m/x)

经济危机

一周期性 1 含义:

2 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 a 摆脱危机创造条件 b 下一次危机到来创造条件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原则: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 分析三个转化

1m 转化为利润: a. c+v=k 成本价格

b. m 被看成资本的产物:m→p m 与 p 的联系:量一样,质一样是转化的形式,源泉被掩盖 区别;从不同角度看

2p 转化为(平均利润 通过竞争) a 部门内部竞争

五年专注考研专业课辅导

目的:有利的消费市场 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结果:形成社会价值

b 部门之间竞争 目的:有利的投资场所 手段:资本自由流动 结果:利润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不反映剥削程度,反映资本增殖程度):总额/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与联系:同一与不同分母相比 平均利润率与区别:反映不同, 平均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正向),劳动生产率(反向),资本周转速度(正向),

不变资金的节省 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W(商品价值)=c+v+m=k+m=k+p=k+p~生产价格 4 意义(141 页)

二资本家集团瓜分剩余价值 1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2 商业资本家(职能资本家):商业利润(质:产业工人创造的 量:获平均利润 取得方

式:产业资本家让度) 3 借贷资本家:利息(质: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 量: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取

决于:平均利润和借贷资本的供求)

借贷资本家是两权分离;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所有者:使用权 利息:使用者 企业利

润) 银行资本家只能获得与自有资本相适应的平均利润但发放贷款的资本家只能获得平均利

润的一部分。 4 大土地所有者:地租

a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特点(与封建主义相区别)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不存在人身依附 b 地租: 本质:剩余价值

来源: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 产生条件 产生原因 来源实质 形式; 级差地租 土地肥沃,位置远近 土地经营权垄断 剩余价值 决定

地租 农业优于工业 土地私有权垄断 剩余价值

农产品价格高于生产价格

农产品按价值卖

第七,八章帝国主义阶段

一垄断

1 形成:自由竟争→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垄断

2 垄断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 垄断价格(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变化) 原因:。。。 3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a 垄断在竞争基础上产生

b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二者并存(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不能垄断一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笔记1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笔记1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2694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