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提高跨文化意识 第十一章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对于个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有:
1.认识上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误以为对方和自己没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行为与自己预期相差甚远,就会产生困惑,失望,造成交际失败。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是把自己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应该必须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 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 善于与本国文化对比,逐步提高跨文化意识。 2、刻板印象 先于与某文化接触而对其先入为主的印象(定型)预判。(与“概括”相区别) 刻板印象往往完全忽略个体区别 而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使得人们无法客观的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在观察异国文化时只注意与刻板印象吻合的现象,而忽略其他,妨碍我们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不利于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因为讨论文化差异难免要概括而概括和刻板一样十分接近,刻板印象很难避免但会随社会条件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不可改变;刻板印象与歧视密切相关, 易导致歧视最终形成。
三、 民族中心主义 按本族文化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
31
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民族中心主义,因为,每个人与文化共生。(各个国家都把本国放在中心如地图,欧洲中心论,新闻报道....) 第十二章 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 一、文化休克
一个人从一熟悉的环境迁移到另一陌生的地方,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在严重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情况会馆精神病或者自杀,这便是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一词系Oberg 1960年 概括种种跨文化不适应状况,有6个方面的表现: 1. 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2. 失去朋友,地位,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3. 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4. 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5. 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6. 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并非进入异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异文化的情况分为四种: 并非进入异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陌生环境的情况分为四种: 1. 旅游者,异国停留时间短
32
有各种“保护”,不感到生活的不便和工作的挫折,情绪高涨而不是沮丧,对于不熟悉的种种文化现象抱着好奇的态度,不会情绪低落2.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等,异文化环境中停留时间较短,一般生活较优越与当地人只有业务上往来,所面对困来大体来自工作方面,可能对异文化有不适应但不会有很大冲击。3.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人员,如使馆工作人员,跨国公司职员,劳工,对外语言教师等。至少停留一两年,与当地人有较多接触,遇到困难较多,文化方面不适应情况经常出现,对于其心理承受能力要求较高。文化休克高发人群。 移民和政治避难者。文化适应方面遇到困难最多。心理上承受的压力特别大。 4.移民和政治避难者 ▲文化休克集中反映在后两种人身上。 为什么一个人进入异文化环境会产生种种不良反应?各种解释: ①传统的解释——把文化休克和人们失去亲人朋友后感到的悲痛联系起来。认为其原因都是由于失去了某种东西,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失去的可能是家庭、朋友、地位或者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东西。正是由于失去了这些最亲近的东西,人们在异文化环境中感到不适应,甚至是痛苦。 ②负面事件理论,认为生活中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失业、离婚、死亡)会引起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负面影响愈大时间愈长,所引起的疾病愈严重。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会带来许多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因此人们感到抑郁、沮丧、
33
消沉。不过,人们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群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反应,一般说来,教育程度低、收入少的人,年纪大的人,妇女及未婚者适应能力比较低。 ③社会支持减少论,社会支持指的是一个人在困难时得到亲戚、朋友、同事、熟人、邻居等在物质、道义和感情方面的帮助,与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离开自 己的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时,原来经常得到的社会支持大为减少,这时他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④价值分歧论,基点是人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价值观念的差别与文化适应能力成反比,价值观念差别愈大,适应能力愈低。(在文化方面,包括价值观念的差距越大,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大。) 二、跨文化训练的历史与现状
零星的训练在很多国家都进行过,大规模的系统的跨文化训练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7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类人员的训练: 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 将要出国留学的美国学生, 将要出国工作的美国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将要出国赴任的外交人员,新移民。 美国最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组织SIETAR(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的名称中虽然包括了教育、训练和研究三部分,但训练所占的成分越来越大,导致一些跨文化研究者成立了
34
自己的组织(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Intercultural Research)
三、跨文化训练的方式
从最初比较简单的讲课到目前使用多媒体以及其它手段,已经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Brislin总结有六类方式: 1. 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做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讨论)传统、容易。2. 分析原因的训练(真实案例来从不同角度分析)3. 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举一反三)4. 改变认知行为的训练(改变认知行为,较少用)5. 体验型的的训练(角色扮演,参加田野训练)6.互动式的训练(交际,在交往中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学会各种交际的技巧) 各种方法长交叉使用,互相补充。▲ 典型实例分析是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受训者看了小故事以后, 每个人选一个答案说出理由,然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展开讨论。 优点:受训者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先做出判断,然后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许多这类的联系, 可以了解目的国文化的各个侧面,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技巧。 四、跨文化训练目标
Hanvey 跨文化意识四个层次(努力达到第三层次,第四层次部分要求。): 1.通过旅游或课本了解异文化表象的特点。觉得奇特富有异国情调2.经历文化冲突,看到异国文化与本
35
国文化重要而细微的不同方面,情绪沮丧,行为反常。 3 通过理性分析,理解异文化重要而细微的特点,在认知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 4.长期生活于异文化中的体验,学会以当地人眼光看待世界,觉得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通常情况是交际双方有得有失完全不变化的情况较少,人们常放弃一些原来的作法而采用对方的一些做法以求较和谐的交往。
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go native),完全按本地人的风俗习惯办事。跨文化交际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合作。
从人们的实践来看,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中达到一致的理解,在风俗习惯方面相互适应,虽不容易但不是不能实现的目标,但是在价值观方面的分歧(真正的困难)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同时又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做到真正互相理解并不容易 。
3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 - 胡文仲版(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