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比作“桥式”,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比作“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方法。美国“低语境”一切都靠语言讲清&日本“高语境”许多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不需每一点都明白无误讲出来) 美教授Condon把日本人的交际风格特点归为四点: 1)日本人对于讲话的态度与美国人不同,美国人强调敢于讲话,出现沉默局面马上填补,认为沉默是紧张、尴尬、羞怯或怀有敌意。
2)美国人常常帮助对方把一句话讲完,为表示自己一直在认真听;日本人视作盛气凌人不耐烦
3)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直来直往,把转弯子讲话看做是思路不清或缺乏诚意,日本人直截了当可能被认为是对对方的感情缺乏考虑。
4)对于美国人来说,讲话几乎是唯一的交际手段。而日本人表情、姿态、服饰都可表意传情。
Robert Norton/金敬子结论美国学生倾向于在文章的前一部分提出主题思想从一般到具体用演绎法(deductive mothod),而韩国学生倾向于再文章的结尾提出主题,从具体到一般用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
西方人“摸不透”中国人不是弄不清某个句子意思而是不习惯我们的交际风格。赵元任认为汉语常用“主题——述题”(topic——comment)结构,在一个句子中主体部分列举人,
16
事物或观念述题部分予以评价。主题和主语,述题和谓语不是相同概念,主题一般是已知信息,述题是未知信息,主句在后,从句在前。英语中更习惯“主语——谓语”结构。 其实,说理方法的不同表明了价值观念的差异,美国人(演绎法)认为先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具有说服力,而中国人(归纳法)认为先与听众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把材料一点点讲出来,最后画龙点睛才具有说服力,中国人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愿意与他人形成对抗。由此可见,交际风格与深层文化密切相关。 学者通常把“归纳法”(个别→一般)说成是东方的交际模式;把“演绎法”(一般 →个别)说成是西方的交际模式。 但斯考伦Scollon夫妇认为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存在这两种模式,真正的分歧在于对礼貌的不同看法,演绎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提出的看法是理所当然或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这一看法,需要的只是作一些说明;归纳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它提出的看法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对,因此先摆出各种情况,后提出看法。(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考虑,不愿自己认定有权提出某种看法或把某一看法强加于对方,因此习惯于用归纳法,用各种材料事实铺垫的方法)
小结:1.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又深受文化的影响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可以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却还未能在目前证实3.语言的
17
诸因素中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词汇且两种语言间词语的内涵方面差异最大,语用规则和语篇结构方面差异也很多,这些差异大多和民族文化传统相关。
第六章 非语言交际 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含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距离,讲话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 本世纪20年代Kretschmer克雷奇默《体态与个性》标志着体态语研究正式开端
Samovar&Porter定义: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着重指出:1)非语言交际发生在交际过程中,包括从事交际的双方且并非每个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2)非语言交际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3)不论是哪一类非语言交际,必须包括潜在的信息。Malandor&Bker马兰多&贝克 界定非语言交际为:个人发出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一样强调意义的产生。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眼神、手势、
18
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Malandro&Baker马兰多&贝克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在五个方面存在区别:第一,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有严谨的结构;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第二,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
第三,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时断时停,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是连续不断的。 、第四,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手段是后天习得的。 第五,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时大脑的左半球在进行工作,负责处理语言刺激,作信息分析和推理;非语言交际由大脑右半球处理。
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
三、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
19
1. 眼神: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的作用。
2. 手势: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会有不同意义;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势。
3. 身势: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讲话时动作较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北欧、英美人动作较少,幅度也较小;中国、日本、朝鲜人也属于动作较少、幅度较小。 Eg:从上课坐姿看出中国强调集体、纪律、合作,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
姿势与地位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地位高者比地位低者姿态更随便。姿势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 面部表情:存在民族种族区别,但同一民族中也有差异尤其是男女的差异。
5. 服饰:三项功能——舒适、保护遮盖与文化展示但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愈来愈大。在现代社会中,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且对一般人有种说服作用;场合与服装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触摸:Heslin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对触摸的对象,范围,场合,形式不同文化有不同规定。文化根据有些民族身体接触的多或少可划分为“接触性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 - 胡文仲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