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概念形成的心理历程
甲、概念形成:也称概念学习,因为,吾人对事物之所以能形成概念,
是要经过一段学习历程的。 乙、概念须靠属性来界定: i. ii.
概念的属性愈少,所「概」的范围就愈大。 概念的属性愈多,所「概」的范围就愈小。
丙、行为主义:概念是经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式学习的历程学到的。 丁、认知心理学:概念形成是认知的学习历程,是个体对情境有所理解
之后所做的假设验证。假设验证获得的肯定结果,就是概念的形成。
第三节 思考与推理
一、思考的性质与类别
思考:被视为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凭记忆与想象以处理抽象事物,从而理解其意义的心理历程。 甲、按思考的方向分类
i. ii. i.
联想思考: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此类无固定方向的思考。同义的名词──愿望、我向思考。
导向思考:主要由于待决的问题所引起。
完形心理学创始人魏泰迈氏,按思考之历程与结果分为: 1. 复制性思考: 2. 创作性思考
丙、按思考的运作分类
i. 聚敛性思考:指个人凭思考解决问题时,总是以已有的知识与
经验为根据,循逻辑规则去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不能抛开旧
经验的束缚。 ii.
扩散性思考:个人在解决问题时,会想到数个可能解决的方向,不囿于单一答案或钻牛角尖式的探求。
1. 流畅性:短期间内表达多个不同的观念。 2. 变通性:思考方式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 3. 独创性:对疑难问题提出独特见解。
4. 精密性:深思熟虑,力求臻于完美周延的地步。
丁、按思考的过程分类 i. ii.
定程序思考:合于科学原则的按部就班的思考过程。
快捷方式式思考:靠经验法则,以抄快捷方式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推理
甲、演绎推理──定程序思考
i.
乙、按思考的结果分类
命题:
36
ii. 前提:
1. 大前提:一种普遍的原则。 2. 小前提:特殊事例。
iii. 结论:后一个命题是表达结论的。
iv. 论证:三个命题连在一起所形成的推理式陈述。 乙、归纳推理
i.
和演绎推理比较,具有下列四点特征:
1. 推理之根据为多个具体事例,不是普遍性原则。
2. 多个事例彼此类似,类似之点即为推理之根据,故也称类推论证。
3. 类推论证所得结论,只能视为逻辑上的可能性或机率法
则,而不像演绎推理一样具有确定的有效论证。 4. 在归纳推理中,每一个命题所包含的名词都相同,不像三
段论法那样有大词小词之分:
丙、快捷方式推理 i. ii. iii.
程序法则──演绎推理 机率法则──归纳推理
经验法则──指个人在实地经验中体验出来的一些思考方法
或诀窍。
第四节 问题索解 一、构成问题的条件
甲、问题索解:系指在问题的情境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
理历程。 乙、心理学上的「问题索解」中的「问题」,不属于是、否或简单一句
话即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属于必须自行找到方法从而达到目的的
「难题」。
二、问题索解的心理历程 甲、定程序思考
乙、快捷方式式思考
三、影响问题索解的心理因素
甲、心向作用:指因当事人的心向所产生的作用;心向指心之所向,对
于一件事的做法,常采用同一方法,久之成为习惯。
乙、功能固着:指解决问题时,因个人在知觉上受情境中条件(或因素)
既有功能的影响,致使问题不易解决的情形。 丙、认知结构:指个人对事物的一种基本看法。
i. 认知类型:单从「态度与观念」两点看认知结构的个别差异。
四、对问题索解的建议
甲、进入情况,接受问题
37
乙、认清问题,确定目的 丙、形成假设、提出策略 丁、采取行动,验证假设 戊、根据目的,通盘检查
? 补充:后设认知
甲、对认知之认知;指对思考之思考,即比原来所认知者高出一层的认
知。
乙、认知与后设认知之区别:主要在于「知」的程度,前者知之较浅,
后者知之较深;如前者是知识,后者是驾御知识的知识。 丙、后设认知研究包括三方面的认知──弗雷威尔:
i. 后设认知知识──包括三种知识:
1. 知人的知识 2. 知事的知识
3. 知术的知识 ii.
后设认知经验:知之后的经验感,即心得或教训。
iii. 后设认知技能:适应未来的预测与设计能力。
丁、是人类认知心理历程的高层境界,也是教育上知识教学的终极目
标。
第九章 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 身心发展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i. ii. iii. iv. v.
结构主义──重视先天的遗传 行为主义──重视后天的环境
遗传:指经过受孕时到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环境: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大致遵循三大原则:
1. 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系由遗传因素所决定。
2. 个体出生后的幼稚阶段,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影响之大小,在身
心两方面的发展上有所不同;属身体方面的特征,遗传的影响
大于环境,属于心理方面的特征,环境的影响大于遗传。 3. 待个体发展趋于成熟阶段,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者,则主要为环
境因素。
二、连续历程中有阶段现象
i.
连续发展观:个体发展只不过在身心变化上由少积多,由简变繁的连续性和数量性的改变。行为主义持此理念。
1. 机械论:一向视儿童是具体而微的成人,行为主义即持此论。
38
ii. 阶段发展观:个体发展有其阶段性的特征,各阶段的身心特征,不只是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改变。精神分析论及认知论持此理念。 1. 机体论:阶段的分期及各分期内所表现的行为特征,由各体本
决定。
2. 关键期:系指在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适
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失却发展或学习机会,以后该种行为即
不易建立,甚至是一生无法弥补的。
三、发展模式下有个别差异
i. 实足年龄:指个体自出生之日算起的年龄。 ii. 发展年龄:指代表身心发展程度的年龄。 四、九个时期构成人生全程
i.
参考第353页。
五、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i. 纵贯法(纵贯研究):是以单一个体或一组个体为对象,就某方面
的行为,自幼小到长大的岁月中,继续观察测量,从而探究因年龄增长(自变项)与身心变化(依变项)两者间的关系。
1. 缺点:
甲、时间太长,研究对象难象流失。
乙、测量工具的标准难定(所得结果难以比较)。
丙、根据一项长程纵贯研究结果,不易做为模式去推论解释。
ii.
横断法(横断研究):以不同年龄之个体或团体为对象,就某方面行为发展为主题,使用类似观察测量工具,在同一期间内,即可获得不同年龄组的同类数据。
1. 优点:从发展研究的目的而言,使用方便。
2. 缺点:不具备从研究结果可以建立发展模式的学理价值。所得
的结果不能用来做为因果关系的推论解释。
iii.
后续法(横断后续法):是一种以横断法开始,而后续加纵贯法的一种综合性研究法。 1. 包括两种研究设计:
甲、先以横断研究为主,采取不同年龄组为研究对象,并经观
察测量获得不同年龄组的资料。 乙、经过相当时间改以纵贯研究方式,再对原来研究对象观察测量,从而获得各年龄组自己本身在不同时间的数据。 丙、在原研究对象之外,每次重新观察测量时,加入部分研究
对象,藉以发挥比较之功能。
第二节 幼稚期的身体发展 一、出生前的身体发展
甲、怀孕:
39
i. ii. iii.
胚芽期(0至2周) 胚胎期(2至8周) 胎儿期(8至37 周)
二、出生后的身体发展
甲、个体在身体发展历程中,有三个明显的模式:
i. 首部到尾端的发展。 ii.
躯干到四肢的发展。
iii. 整体到特殊的发展。 乙、影响胎儿身体发展的因素 i. ii. iii.
爱滋症
胎儿烟毒症候群 胎儿酒毒症候群
第三节 幼稚期的心理发展 一、认知发展
甲、广义:包括个体成长中知觉、想象、理解、记忆、思考、推理、判断等各方面复杂行为的发展。
乙、狭义:指现代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两方面研究──
i.
研究重在成长中个体智能发展,目的在探索人类自出生到儿童期结束的十多年间,个体对周围世界的「知之能力」上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ii.
近年发展心理学的新取向,到目前成果不多,在理论与方法上,完全采用现代「讯息处理论」中注意、感官记忆、知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编码、贮存、检存等概念。
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i. 皮亚杰所指的认知发展,实际上是指智能发展。 ii. iii.
失衡、适应、认知结构(基模)、同化、调适。 分为四个时期:
1. 感觉运动期(0至2):物体恒存性 2. 前运思期(2至7):自我中心主义 3. 具体运思期(7至11):保留 4. 形式运思期(11以上):
iv.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上的三大贡献:
1. 以儿童为主,从儿童生活活动去观察与了解儿童。 2. 建立系统理论,儿童的思考活动是质与量的改变。 3. 个体的认知发展,实际是他适应环境的知识增加,称为发生知识论。
4.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评述:参阅367页
二、社会发展:指个体自出生到成年的一段期间内,其社会行为随年龄与学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现代心理学(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