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师小结 布臵家庭作业。 信的旅行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的几个主要环节,体会邮政人员在其中付出的辛苦,从而萌发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情感。
2.学会正确地书写信封,了解关于寄信的一般常识。
3.了解通信中的一些规则,养成自觉遵守通信规则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教科书第35页通过四幅照片为我们展示了一封信从寄到收的几个主要环节,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都有哪几个环节?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2.‘?刚才有些同学提到,一封信从寄到收要经过邮局叔叔、阿姨分拣信件这一过程,那能说一说,他们是依据什么对信件进行分拣的呢??请学生自愿回答,教师将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可以讨论一下编码规律,本地区的邮政编码等。)?在前,老师走访了邮局的工作人员,听他们讲,由于有些粗心大意的人忘记写邮政编码,或有些不知道写邮政编码,给他们的分拣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也不太楚应该如何书写信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信封的书写方法。?
3.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用过的信封,找几名学生说一说,信是寄到哪里的,邮政编码是什么,收信人是谁,这封信是从哪里寄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以丰富学生对书写信的感性认识。请学生默读教科书第34页男老师的一段话,边读边记寄信的要求(要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信封),以及书写信封的格式,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随手将几个要点记在黑板上。
4.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布臵学生填写教科书第34页的空白信封,
15
并相互检查自己填写得是否正确。学生填写的收信地址和发信地址既可以是课前了解到的家庭地址或学校地址,也可以是其他地区的地址,教师可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5.请学生将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的有关在通信中不文明的行为讲给大家听,全班同学针对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布臵家庭作业。 绿衣使者 教学目标
1.了解邮政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养成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积极情感。 2.了解通信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上次课,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邮局实地观察一下邮政工作者劳动,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愿发言,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以免学生就事论事,发言的内容仅仅局限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
2、 班讨论。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38页的照片和说明文字。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同学们对我们这个地区邮递员的工作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他地方邮递员的工作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教科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地方的邮递员,你们了解他们那里的地理环境吗?他们一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除此之外,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呢??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参与,如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意见不一的情况,教师要加以引导,但决不意味着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
3、个人制作。?邮递员用辛勤的汗水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温暖,教科书第39页呈现的三幅照片分别反映了边防战士、老人、莘莘学子在收到盼望
16
多时的来信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你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收到了一封非常想念的亲人或朋友的来信,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你的亲人和朋友也一定会非常想念你,给他写一封信,向他介绍你的近况,并向他表达你的思念之情。我想,他在读到你寄给他的这封信时,一定会感到很惊喜。?
4、如果有时间,可以请自愿的学生向全班同学读一下信的内容;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教师提示学生,利用上次课学过的知识,正确地填写好信封,贴好邮票,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到邮局把这封信寄出去。
5、家庭作业
搜集反映目前农村道路交通状况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路,越走越宽
教学目标:认识和了解我国日新月异的道路建设的发展变化,感受道路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准备:图片录像网上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教科书第40~41页的几幅图画、照片和文字,为我们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道路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些道路你们熟悉吗?和我们所生活地区的道路一样吗?在我们生活的地区,最常见的是哪种道路?在我们的日常中,道路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先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0!41页的文字和照片。
2、师引导学生理解,正是由于有了道路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有教科书中反映的这些变化。
3、利用图片、录像、网上资料等为学生介绍本地区道路的发展变化。突出先后的差别,以及对于本地区生活的影响:生产、商业、文化、旅游等等。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就本地区道路情况提出问题,相互交流。
17
5、教师小结。 6、布臵家庭作业:
(1)向家长介绍本地区道路的发展变化。
(2)任选一种本地的特产或目前本地较为常见的商品,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其在运输过程中都采用何种交通工具,与过去相比,有着怎样的变化。
四通八达的交通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了解我国道路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 通过新旧对比,增进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3、 体验道路与人们生活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几份全国交通图 教学过程: 1、 导入。
师: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我们这里道路的发展。今天,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认识道路和交通。
请学生朗读第42页的课文。 2、 探究活动一。
请学生对比教科书第42页和第43页的两幅铁路图,并观察第43页的两幅统计图。
提问:
(1)你从中能够发现什么?
(2)与解放前相比,铁路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3)正在建设中的铁路有哪几条?从哪里通向哪里?
以1999年为例,利用统计图计算一下与1949年相比,铁路和公路分别增加了多少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讨论公路和航线的发展。
3、 探究活动二。
18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到,无论是我们生活的地区,还是整个新中国,道路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科书第44页,虎子告诉我们他家乡的萝卜随着道路的发展走向了全国。其实我们这里也有许多产品通过各种道路走了出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产品是怎样走出去的。
师先向学生介绍几种本地区性农业或工业产品,以及它们都销往哪里。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份全国交通图。让学生研究,从家乡将这些产品运出去应利用什么交通工具,通过什么路线。
4、 小组发表。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运输路线。 5、 教师总结。
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6、 布臵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45~46页的文章?路在心上?。 (2)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题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2.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 P78-79 教学准备:
搜集反映本地区发展建设的最新成就,以及广大劳动者工作方面的报道、资料或录象,当代杰出或优秀的家乡人的事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从P78的几幅照片引入本课的学习。
师:?为什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解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
1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