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东升高中 高二数学◆选修1-1&2-1◆导学案 编写:李八江 校审:李志敏
§2.2.2 椭圆及其简单几何性质(2)
学习目标 1.根据椭圆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
2.椭圆与直线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理P46~ P48,文P40~ P41找出疑惑之处)
22xy 复习1: 椭圆??1的
1612 焦点坐标是( )( ) ;
长轴长 、短轴长 ;
离心率 .
变式:若图形的开口向上,则方程是什么?
复习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如何判
定?
小结:①先化为标准方程,找出a,b ,求出c;
二、新课导学
②注意焦点所在坐标轴.
※ 学习探究
问题1: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会有椭圆的应用呢? 22xy (理)例2 已知椭圆??1,直线l:
259
椭圆上是否存在一点,它到直线l4x?5y?40?0。问题2:椭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确
的距离最小?最小距离是多少? 定?
反思:点与椭圆的位置如何判定?
※ 典型例题
例1 一种电影放映灯泡的反射镜面是旋转椭圆面 (椭圆绕其对称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的一部 分.过对称轴的截口BAC是椭圆的一部分,灯丝位
于椭圆的一个焦点F1上,片门位于另一个焦点F2
上,由椭圆一个焦点F1发出的光线,经过旋转椭圆 面反射后集中到另一个焦点F2,已知BC?F1F2,
变式:最大距离是多少? F1B?2.8cm,F1F2?4.5cm,试建立适当的坐标
系,求截口BAC所在椭圆的方程.
11 2008年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 动手试试 练1已知地球运行的轨道是长半轴长 8a?1.50?10km,离心率e?0.0192的椭圆,且太阳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求地球到太阳的最大和最小距离. 练2.经过椭圆x2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设P是椭圆 差为,x216?y212?1,P到两焦点的距离之?PF1F2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2.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A. 22 B. x22?12 C. 2?2 D. 2?1 3.已知椭圆16?y29右焦点分别为F1,F2,?1的左、2?y?1的左焦点F1作倾斜角为2点P在椭圆上,若P、F1、F2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则点P到x轴的距离为( ). A. 95?直线l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求AB60的直线l,的长. B. 3 C. 94 D. 977 4.椭圆的焦距、短轴长、长轴长组成一个等到比数列,则其离心率为 . 5.椭圆x245?y220过原点O?1的焦点分别是F1和F2,作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若?ABF2的面积是20,则直线AB的方程式是 . 课后作业 1. 求下列直线3x?10y?25?0与椭圆的交点坐标. 2.若椭圆x2x225?y24?1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椭圆在生活中的运用; 2 .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相切、相离(用?判定). ※ 知识拓展 直线与椭圆相交,得到弦, 弦长l?1?k2x1?x2 2)?x?x? ?(1?k2?12??4?y29?1,一组平行直线的斜率是32 ?4xx 1?2 其中k为直线的斜率,(x1,y1),(x2,y2)是两交点坐标.
⑴这组直线何时与椭圆相交? ⑵当它们与椭圆相交时,这些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是否在一直线上? 12
中山市东升高中 高二数学◆选修1-1&2-1◆导学案 编写:李八江 校审:李志敏
§2.3.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新知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xa22 学习目标 1.掌握双曲线的定义;
2.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yb22222 ?1,(a?0,b?0,c?a?b)(焦点在x轴)
其焦点坐标为F1(?c,0),F2(c,0).
思考:若焦点在y轴,标准方程又如何?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理P52~ P55,文P45~ P48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
※ 典型例题
么?
例1已知双曲线的两焦点为F1(?5,0),F2(5,0),双
曲线上任意点到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6, 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习过程 复习2:在椭圆的标准方程
xa22?yb22?1中,a,b,c有
何关系?若a?5,b?3,则c??写出符合条件的椭圆方程.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问题1: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
如图2-23,定点F1,F2是两个按钉,MN是一个细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拴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点M移动时,
MF1?MF2是常数,这样就画出一条曲线;
由MF2?MF1是同一常数,可以画出另一支.
新知1: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 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两定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 ,
两焦点间的距离F1F2叫做双曲线的 .
反思:设常数为2a ,为什么2a?F1F2?
2a?F1F22a?F1F2
变式:已知双曲线
x216?y29?1的左支上一点P到左
时,轨迹是 ; 时,轨迹 .
试试:点A(1,0),B(?1,0),若AC?BC?1,则点C的轨迹是 .
13 焦点的距离为10,则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为 .
例2 已知A,B两地相距800m,在A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地晚2s,且声速为340m/s,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
2008年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变式:如果A,B两处同时听到爆炸声,那么爆炸点在什么曲线上?为什么? 小结: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确定爆炸点的准确位置.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动点P到点M(1,0)及点N(3,0)的距离之差为2,则点P的轨迹是( ). A. 双曲线 B. 双曲线的一支 C. 两条射线 D. 一条射线 2.双曲线5x2?ky2?5的一个焦点是(6,0),那么实数k的值为( ). A.?25 B.25 C.?1 D.1 3.双曲线的两焦点分别为F1(?3,0),F2(3,0),若. a?2,则b?( )A. 5 B. 13 C. 5 D. 13 4.已知点M(?2,0),N(2,0),动点P满足条件|PM|?|PN|?22※ 动手试试 练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式: (1)焦点在x轴上,a?4,b?3; (2)焦点为(0,?6),(0,6),且经过点(2,?5). 练2.点A,B的坐标分别是(?5,0),(5,0),直线AM. 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y2为 . 5.已知方程x22?m?m?1?1表示双曲线,则m的取值范围 . ,BM相交于点M,且它们斜率之积是49, 课后作业 1.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式: (1)焦点在x轴上,a?25,经过点A(?5,2); (2)经过两点A(?7,?62),B(27,3). 2.相距1400mA,B两个哨所,听到炮弹爆炸声的时间相差3s,已知声速是340m/s,问炮弹爆炸点在怎样的曲线上,为什么? 14
试求点M的轨迹方程式,并由点M的轨迹方程判断轨迹的形状.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双曲线的定义; 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 知识拓展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双曲线的一个重要应用. 在例2中,再增设一个观察点C,利用B,C两处测得的点P发出的信号的时间差,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双曲线的方程,解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就能确定点P的准确位置.
中山市东升高中 高二数学◆选修1-1&2-1◆导学案 编写:李八江 校审:李志敏
§2.3.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1)
问题2:双曲线
ya22?xb22?1的几何性质?
图形: 1.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范围:x: y:
学习过程 对称性:双曲线关于 轴、 轴及 都对称.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理P56~ P58,文P49~ P51找出疑惑之处) 顶点:( ),( ) 复习1: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实轴,其长为 ;虚轴,其长为 . ①a?3,b?4,焦点在x轴上;
②焦点在y轴上,焦距为8,a?2. c离心率:e??1.
a 渐近线:
22 yx双曲线2?2?1的渐近线方程为: .
ab
新知:实轴与虚轴等长的双曲线叫 双曲线.
※ 典型例题 复习2:前面我们学习了椭圆的哪些几何性质?
22 xy例1求双曲线?虚半轴的长、?1的实半轴长、
4925
焦点坐标、离心率及渐近线的方程.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问题1:由椭圆的哪些几何性质出发,类比探究双
22 xy曲线2?2?1的几何性质?
ab
22变式:求双曲线9y?16x?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
范围:x: y:
对称性:双曲线关于 轴、 轴及 都对称.
顶点:( ),( ).
实轴,其长为 ;虚轴,其长为 . 离心率:e?渐近线: 双曲线
xa22 学习目标 轴长、焦点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
例2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⑴实轴的长是10,虚轴长是8,焦点在x轴上; ⑵离心率e?2,经过点M(?5,3); ⑶渐近线方程为y??23xca?1.
,经过点M(,?1).
29?yb22?1的渐近线方程为:
xa?yb?0.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学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