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三项基础性工作。二是要创新农村经营主体。要适应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的新形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好种养能手、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企业、农民经纪人四类新型主体,使其尽快成为农业经营主导力量。三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以政策性保护为导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
3、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向政策要投入。“十二五”期间,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向上级争投入。中央对“三农”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有关政策,重点研究粮食增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等有关方面政策,有的放矢编制申报项目,多争取上级支持。三是向外面引投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大农业产业招大引强力度。利用外来资金、规模和管理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向民间激投入。要认真研究制定激发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的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和项目推介,多争取社会和民间闲散资金的投入。五是向整合要效益。首先要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变、定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财政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次要通过财政资金来整合社会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投入。
- 31 -
4、强化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服务支撑功能。加强以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建设四大体系: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分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相分离,公益性机构和中介组织相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品种、技术、知识的更新步伐和农业重大技术成果的转化运用,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和节本增效同步。二是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县网络信息平台,强化县、乡镇信息服务功能,形成覆盖全市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培训,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搞好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高信息时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作用,创新信息传播形式。三是健全农业法规服务体系。强化法制观念,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现县、乡农业综合执法覆盖100%,重点在科学管理、农药检定、肥料登记,兽药饲料监察、农机鉴定管理、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行为,保护农民、消费者和涉农部门的利益。四是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完善县级动植物疫病监测实验室和检查站建设,增强免疫、
- 32 -
检疫、应急反应和重大疫情控制为主的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搞好动植物疫病防治。
5、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增效持续发展。节本增效、缓解资源约束是实施规划的重要保障。要以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高效利用为着力点,以技术创新应用、深化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为手段,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能、节力等节约型新技术、新模式,加强集约生态养殖建设,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是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要充分利用耕地和水、光热等资源,推广多形式间作套种,优化耕作模式,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土地产出率。实施高产粮田重点保护,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要强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开展应用专用配方肥和生物有机肥料,集成推广精准施肥,化肥深施,增施有机肥等新技术。三是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要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化学、农机和工程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易旱地区,大力推广节水耐旱品种,因地制宜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深植,带水播种等节水栽培新技术。四是合理用药,提高农药利用率。逐年降低农药使用量,推广生物防治,建立植物病害防控的有效体系。五是加快新能源开发,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秸秆、粪便、风能、太阳能等,积极开发农村新能源,提高
- 33 -
利用率,达到节约、生态、清洁、环保、富民的目的。
6、密切协调配合,促进城乡统筹全面发展。“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基础性问题,解决的核心是推进城乡统筹。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实施好“百村十镇”示范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加强规划的协调。注意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衔接,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融入大战略,摆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二是加强行业、部门之间工作指导的协调。各行各业各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必须从全局出发,把推进城乡统筹作为工作的重心和中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优化服务,促进“三农”工作新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加强基础建设。要根据实际,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发展农村通讯,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四是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疫病的防治。要继续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普及农村沼气、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居住和生活的质量。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 34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滁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