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特色产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50%;各类大宗农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新增发展无公害农产品200个,绿色食品180个和有机食品30个。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到100万人。
(三)发展重点 1、五大农业
——安全农业 执行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质量检测全程监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健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检验,推行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和承诺制度,坚决查处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法行为。确保我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真正能让人们吃上“放心粮”、“放心菜”、“放心肉”等。
——设施农业 瞄准蔬菜、园艺、畜牧和水产等产业,着力发展广大农民建得起、用得上的温室和大棚,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生产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经营效果;采取招大引强、激活民间资本等办法,积聚发展要素,投资建设技术展示、感受体验等新型设施农业。
- 11 -
“十二五”末,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0万亩。
——品牌农业 立足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体,争创自主特色品牌;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做大规模,形成区域优势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和保护,提升档次,扩大市场份额,发挥品牌巨大作用。力争“十二五”末全市拥有省级名牌5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分别达5个以上,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品牌农产品。
——旅游农业 顺应旅游发展新需求, 发挥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依托山水资源、人文景观、乡村文化、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合理规划、逐步发展情感、垂钓、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旅游农业。精心打造旅游农产品,不断放大品牌效应;瞄准和细分旅游市场,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强化旅游开发和管理,提高接待容量和能力。到“十二五”末,农业旅游总人数达到50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10亿元,在农业产业中占有重要份额。
——可持续农业 坚持以资源节约、要素集约为导向,重点做到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农)药和低碳,加大农业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力度,促进农作物秸秆、粪便、垃圾等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利用或反复深度加工增值,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同时,
- 12 -
将资金、技术、劳力等要素集约投入,节能降耗,节本增效,满足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单位农产品水耗和能耗将减少20%以上。
2、六大工程
——百亿粮仓工程 按照“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优化品质、增加效益”的思路,认真落实各项粮食政策,积极组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三大粮食生产行动,确保粮食生产取得新的突破。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
——畜牧强农工程 以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深入开展“国家、省、市三级畜禽标准化创建”活动,带动全市畜牧业的发展。2015年,全市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43.5万吨、15万吨、1.5万吨。
——水产跨越工程 以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调整放养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化精养高产基地建设,加快渔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发展、全面提高水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实现全市渔业经济跨越发展。201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35万吨。
——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0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55个、市级150个;培育年销售
- 13 -
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3家、超10亿元的4家、超5亿元的15家、超1亿元的80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960个。
——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程 在全市江淮分水岭区域内,以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为目标,继续延伸实施“四把工程”,转变发展方式,调优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全面推进岭区又好又快发展。
——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 通过开发优势资源、壮大主导产业、典型示范带动,创建名村、壮大富村、治理穷村,以发展循环农业为核心,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着力构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机制,促进新农村均衡发展,加快城乡统筹进程。
3、七大产业
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布局优化和优势产区形成。
(1)、粮食
--水稻 积极发展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打造列入省“861”计划的沿江地区200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化基地。
基地建设:在全市的圩区以及沿江、沿河、沿湖、沿库有水源保证的丘陵灌区等地建立优质水稻生产集中区。
发展目标:通过优质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一个优质品种,一个龙头企业,一片生产基地,
- 14 -
一式合同订单,一个优质品牌”的产业化格局。2015年,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单产提高到600公斤;优质率达到85%以上,开发出2-3个知名大米品牌。
--小麦 重点建设全国优势农产品和安徽省优质专用小麦区域。
基地建设: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为主,努力建好定远、凤阳、明光沿淮80万亩优质中强筋小麦和天长市20万亩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2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玉米 大力实施玉米振兴计划,进行规模化区域化种植。
基地建设:以定远、凤阳、明光等地的丘岗区域为重点发展50万亩优质玉米。
发展目标:2015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70万亩,单产提高20%以上。
--山芋 重点发展优质、高产和特色山芋。
基地建设:以明光、来安、定远等县、市、区的江淮分水岭地区为重点发展优质脱毒山芋生产。
发展目标:2015年,山芋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脱毒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单产水平提高30%左右;积极发展淀粉
- 1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滁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