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滁州市政府《关于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滁政[2009]114号)文件精神,结合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现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三农”工作,全市上下弘扬“大包干”精神,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打造“百亿粮仓”为抓手,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力推进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实现了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现代农业发展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村面貌显著改变,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也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蓬勃的发展期、旺盛的贡献期和改革的盛果期。
(一)主要成就 1、蓬勃的发展期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31万吨,比“十五”末增产98.45万吨,增长29.1%,再创历史新高。与“十五”末相比,连续四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油料、棉花生产保持稳定发展。蔬菜总产达130万吨,比“十五”末增产16万吨,增长14%。畜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10年肉蛋奶总产量达45.51
- 1 -
万吨,比“十五”末增产11.68万吨,增长35.1%。渔业生产保持发展态势,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27.4万吨,比“十五”末增产4.4万吨,增长19.1%。
(2)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提高。2010年全市种植优质水稻面积462.2万亩,优质率达 89.4%;优质小麦299.9万亩,优质率达73.77%;双低油菜88.1万亩,优质率达99%。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猪、牛、羊、禽良种率分别达到98%、70%、74%和97%;优质水产品养殖面积达69万亩,其中名优特种水产品占60%。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的框架基本形成。
(3)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1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42个、市级龙头企业78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12万人,带动农户72.4万户;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42个,其中国家级2个。龙头企业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明光永言水产集团成为引领我省水产行业的航母,凤阳县成为我省最大面粉加工产业基地,志成牧业、达诺乳业、滁州温氏为代表的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凯源粮贸、凤宝面粉、永言水产、今麦郎食品等企业被列入省“861”计划和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计划。
- 2 -
(4)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总体要求,坚持分类指导,以“百村十镇”示范为重点,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到“十一五”末,全市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达到170个、示范镇建设达到17个。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576个,建筑面积363万平方米,居住户数3.03万户。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的示范典型。全市户用沼气建设规模达到4.6万户,比“十五”增长近4倍,推广太阳能利用面积35万平方米,达到22.5万农户。示范村群众 “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已成为现实。
(5)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省农产品质量标准以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别发展到134个、124个和17个,认证农产品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6)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5600元,比2005年的2801元增加了2799元,年均增长14.9%。同时,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亮点,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4%,比“十五”末增长了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十五”末的48.4%下降6个百分点。
2、旺盛的贡献期
(1)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我市的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均占安徽省的1/10,位居全省第三位;常年粮食总产量占安徽
- 3 -
省1/7;以千分之一点四的国土面积提供了全国千分之七以上人口的粮食。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431万吨,总量位居全省第二。肉蛋奶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五,水产品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二。商品粮调出量大,常年商品粮总量占全省1/4,是国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为捍卫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推进了“三大”战略实施。随着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连续跨越了60万、70万、80万三个台阶,转移高峰期达到近90万人,为工业化、城镇化、东向发展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依托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深入推进,通过村庄归并和土地置换,有效保障了耕地红线和“三大战略”纵深推进的用地需求。
(3)开发拓展了农业功能。“十一五”期间,在强化农业食品保障的同时,不断开发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依托琅琊山风景旅游区,充分挖掘我市良好的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和生产生活等旅游资源,开发以休闲林业、渔业、牧业、农家乐等为主的观光农业,建成了白鹭岛休闲度假区、图业生态农业观光园、舜耕生态农业园、九殿峰度假村等一批游乐、度假、体验、休闲活动园区(村)。积极开展滁州农家乐示范点及“安徽省旅游乡镇”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现有安徽省级农家乐示范点6家,省级“最佳旅游乡
- 4 -
镇”2家,“优秀旅游乡镇”6家,“旅游乡镇”20家。
3、改革的盛果期
(1)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已经完成。“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全面推行,建成了8个县、102个乡镇和965个行政村服务网络。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成效明显。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已建成7县级国元保险服务部和71个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集体林权改革确权发证工作基本完成。
(2)农村经营方式改革步伐加快。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市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和土地纠纷仲裁机构、仲裁庭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74万亩,是“十五”末的4倍。创新农村生产经营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2010年,全市已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87 个,其中合作社1355个,成员13万户,带动27.8万个农户受益。
(3)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农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五年来共争取中央和省项目430个,总投资 11亿元。成功引进了泰国正大集团、加拿大GLG集团和美国嘉吉集团3家世界500强境外企业;引进福建盼盼食品集团、广东温氏集团、江苏雨润食品和广州从玉菜业4家国家级龙头
- 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滁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