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环保要求
11.2.1生产中的废弃物及时处理,运到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地点弃置。 11.2.2按环保部门要求集中处理试验及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及废水。
11.2.3对使用的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安装消声器并加强维修保养,降低噪音。机械车辆途经居住场所时应减速慢行,不鸣喇叭。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夜间施工不得安排噪音很大的机械。
强夯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于新建铁路银川至西安线(银川至吴忠客专)YWZQ-2标强夯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
施工前应按设计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工艺性试夯试验。通过强夯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有关工艺参数,并报监理单位确认。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对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强夯施工。在第一遍强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场地推平,压路机碾压两遍后进行测量布置夯击点位置及水准测量。第二次按设计选用已夯点间隙中间,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按设计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彼此搭接,表面平整。强夯施工按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
11
以单夯夯击能、夯击遍数和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为施工控制数值,并采用试夯确定的地表平均沉降量控制。对渗透性较差的细粒土,必要时应增加夯击遍数,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不小于1/4夯锤的直径。
4.2工艺流程
试验性施工 测试 强夯设计 施工准备
夯击计划 确定施工参数
夯击面管理 施工记录 夯击 测试
质量检验 满足设计要求 加固效果评价
强夯工艺流程图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5.1.1场地平整,清除表层土,进行表面松散土层碾压,修筑机械设备进出道路,排除地表水,施工区周边作排水沟以确保场地排水通畅防止积水。强夯场地整平应大于强夯布点范围,以夯点外边缘向外扩3~5m,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5.1.2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损坏。
5.1.3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地点,设置若干个水准基点。
5.1.4施工前应按设计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工艺性试夯试验。通过强夯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有关工艺参数。
12
5.2施工工艺 5.2.1确定施工参数 5.2.1.1机械设备的确定
强夯施工采用25t以上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夯锤锤重及夯锤底面面积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的单击夯击能确定。夯锤底面采用圆形,对于粘性土、砂质土、碎石土,锤底面积为3~6㎡,对于淤泥及淤泥质砂等,锤底面积大于等于6㎡。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自动脱钩采用开钩法或用付卷筒开钩。
5.2.1.2夯锤落距确定
锤重按下式初步确定:影响深度=系数3(锤重3落距)1/2,落距根据单击夯击能和锤重确定,即 锤重(kN)3落距(m )=单击夯击能(kN2m)
5.2.1.3夯击遍数的确定
夯击遍数设计为2~3遍,具体工程根据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的要求,以试验结果确定。一般第Ⅰ遍隔1点跳夯,第Ⅱ遍补第Ⅰ遍空隙,第Ⅲ遍补Ⅰ、Ⅱ遍空隙,点夯完成后,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达到锤印彼此搭接。
5.2.1.4夯击次数确定
强夯施工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一般为5-15次)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同时满足: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2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能量大于4000kN2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使起锤困难这三个条件,且以使土体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位移最小为原则。每个夯击点安排专人检查和记录击数,保证强夯质量。
5.2.1.5夯击点的布置
夯击点布置与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梅花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1.2~2.2倍。
5.2.1.6夯击遍数间隔时间确定
具体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凡是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夯坑周围出现较大隆起时,不能继续夯击,要等超孔隙水压力大部分消散后,
13
再夯下一遍。在一遍中若干夯击次数后出现上述情况,也要遵循这一要求,停止夯击,等超孔隙水压力大部分消散后,再夯下一遍。一般黄土夯击间隔时间不少于7天,对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少于3~4周,具体间隔时间可根据工艺性试夯确定。施工时首先保证夯击遍数间隔时间,并做详细记录,其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流水顺序,安排合理的流水节拍,力争使各区段间达到连续夯击。杜绝间隔时间未到就强行施工现象,确保强夯质量。
1212112121113131132323113131点夯2遍平面布置示意图 ①、1为第一遍夯击击点 ②、2为第二遍夯击击点点夯3遍平面布置示意图 ①、1为第一遍夯击击点 ②、2为第二遍夯击击点 ③、3为第三遍夯击击点
夯击点布置图
5.3施工要点
5.3.1强夯前应对起重机、滑轮组及脱钩器等全面检查,并进行试吊、试夯,一切正常方可强夯。
5.3.2强夯施工产生的噪声不应大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界限》(GB12523)的规定,强夯场地与建筑物间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振或防振措施。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震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减震措施。一般即有建筑50m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措施。当桥台附近,涵洞附近需进行强夯时,可先进行路基范围的强夯后,再施工桥台、涵洞。
5.3.3起吊夯锤保持匀速,不得高空长时间停留,严禁急升猛降防锤脱落。停止作业时,将夯锤落至地面。夯锤起吊后,臂杆和夯锤下及附近15m范围内严禁站人。
5.3.4有建筑50m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措施。
5.3.5当桥台附近,涵洞附近需进行强夯时,可先进行路基范围的强夯后,再施工桥台、涵洞。
14
5.3.6当强夯与岩溶注浆同时采用时,应先进行强夯再进行注浆加固。 5.3.7干燥天气进行强夯时宜洒水降尘。
5.3.8当风力大于5级时,应停止强夯作业,以防机械倾倒,保证安全。 6.劳力组织
6.1劳动力组织方式: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
6.2施工人员应结合试验段确定的施工方案、机械、人员组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每个作业工地人员配备表 负责人 1人 技术主管 1~2人 专兼职安全员 1人 工班长 2~4人 技术、质检、测量及试验人员 2~4人 机械工、普工 10~20人 其中负责人、工班长、技术人员、专兼职安全员必须由正式职工担任,并根据工程情况适当配备若干劳务人员。
7.设备机具配置
每个作业区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 履带式起重机1~3台 辅助门架1~3套 强夯锤1~3个 压路机1台 推土机1台 挖掘机1台 8.质量控制及检验 8.1质量控制
8.1.1在满夯时搭接面积不小于四分之一。
8.1.2开夯前应对夯锤和落距进行检查,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8.1.3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8.1.4强夯加固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强夯处理的实际有效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8.1.5强夯处理范围和夯击点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强夯夯坑中心偏移允许偏差不大于0.1D(D为夯锤直径)。
8.1.6为保证地基加固效果,在设计范围外每边各大出影响深度的一半布置一圈夯击点。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路基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汇编(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