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老师每次提问他都举手,如果有了回答问题的机会一般都能回答得比较好。回答过问题之后又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一阵。如果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他就开始自己玩,然后就要骚扰别的同学。
这位班主任发现,小航的“捣乱”包含着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含义。孩子要用自己的表现吸引老师的注意,但他还分不清积极地表现和消极的表现。
这位班主任还发现,小航做作业比别的同学快,做完了,没事干,就要做破坏课堂纪律的小动作了。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采取了疏导的方式,让小航帮老师发作业,擦黑板。小航每次都很高兴,成了老师的好帮手,上课的纪律也变好了。
这是件很普通的故事,这位班主任是一位爱孩子又善于了解、体会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的老师。他观察到的实际上是一个存在普通孩子的内心需求的个案表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由于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小航的愿望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而不是误入习惯于“捣乱”的歧途,或者被压制为消极失望,失去蓬勃向上的生机。
更重要的是,小航不但找到了发展自己潜能的空间,而且开始有了正确的人生方向,这就是为集体多做好事。从此他对于集体有了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会一天天增长,这是他遇到一位好老师之后最大的收获。
二、坚持教育为本 德育为先
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以及高、中考的特定情况,决定了许多人把目光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一点是教书育
6
人。简而言之,不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等内容。因此,作为教师,如果单纯把目光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势必培养出一批残次品。
首先我们看这个“教”字。教: 形声。字从攴(pū),从孝,孝亦声。“孝”义为“全天在家侍奉父母”,转义为“全脱产”。“攴”指“执行”、“力促”。“孝”与“攴”联合起来表示“全天听命于老师”。本义:全身心跟着老师(学习)。转义:老师全天授业。全职老师传授知识。转义的引申:培育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说明:“教”的造字本义表示“学生对待老师要像在家里尊奉父母一样”。旧社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即视老师为父母。对这个字的解释我们还要与时俱进,还要探究它深层次的含义:从教字的转义讲:老师全天授业。全职老师传授知识。包括哪些内容:无非是传授孝道,即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文化知识的传授——智育。“教”的左边是“孝”,右边是“文”的变型。
我们可以看德育和智育的关系:
1.学习成绩好,道德品质好——培养出来的孩子可以成为精品; 2.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好——培养出来的孩子可以成为合格品; 3.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差——培养出来的孩子可以成为次品; 4.学习成绩好,道德品质差——培养出来的孩子可以成为危险品。 在学生成长以及他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在平时注意面对学生的品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呢? 1.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人有责
7
也就是说每一位教师要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承担起对学生进行
责任。全面了解《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规范》在日常工作中指导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深挖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积极配合班主任抓好对学生的一日常规和课堂常规的教育与培养;身体力行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2.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学生品行欠缺的情况。此时,我们要做的第一点就是要说服学生改变自己的态度。但说服常常是令人反感的,因此教师要掌握说服的技巧。
首先,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提供正反两方讲清厉害比较容易改变态度。教师要想说服低年级的学生,应坚持正面教育,如果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学生不产生相反的观点;如果在提出反面的观点或例子,则会引起学生对反面材料的兴趣,不利于形成积极的态度。而如果学生本来就有反面的观点或表现,则教师应该提出正反面材料,并用充分的理由证明这样做是错误的。
其次,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研究表明,说服内容的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而说服内容的道理因素则容易产生长期的说服效果。另外,学生成熟度的制约也会影响说服的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说服内容容易发生影响;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应当充分说理,逻辑性强才好。要注意的一点是,说服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这种情绪的变化有
8
助于改变一些比较简单的态度,但不利于改变比较复杂的态度,这时应给予学生明确的指示,就能最有效改变学生的态度。
最后,对学生的要求要逐渐提高。当学生本人的态度与教师说服的差距小的时候,他的态度容易改变。所以,当教师提出一个目标时,应将总目标分解不同层次的子目标,现象学生提出要求较低的目标,达到此目标后再提出更高一些的目标,使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态度差距不断缩小,从而促进学生态度的改变。反之则使学生产生对立的情绪。 3.利用群体规定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做的实验显示,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规定会有助于学生态度的改变。因为经成员讨论的规定使学生承担了执行的责任,这样的规定对学生会产生约束力。这种约束力随学生觉察到群体的内意见一致的高度而增强。
所以,如果教师期望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态度,使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规定的办法,肯定是有益的。
一般认为如果学生的态度未改变,只能强调我们指定的计划有缺陷,应鼓励学生再从下一个阶段开始,制定出一个新的程序来,直至态度改变。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时个体处于一定的地位上,并产生与此地位相适应的行为
模式。在实际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常常产生神奇的力量。如:我们让一位对外语并不感兴趣、学习消极被动的学生担任外语课代表,他逐渐产生与外语课代表身份相符的行为模式,外语学习显得表原来格外认真
9
努力,外语成绩也会出现显著进步。
一位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是这样做的:他在班设立了“不一样的我”版块,为学生建立“闪光卡”卡上记录着老师、同学、家长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以便于追踪教育,对在各方面有进步的学生,让他将“闪光卡”挂在“不一样的我”板块中,使其重树信心。同时,设立“心路历程”版块,粘贴曾犯错误的学生书写的“心路历程”的书面说明,在这里可以看到那犯错误的学生对自己的缺点与错误的认识和反思,而且其他同学引以为戒,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这位老师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环境,开拓班级育人空间,以此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教育自己。是很好的做法。
三、善待每一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是重要的教育原则。人人都需要尊重,小学生更是如
此。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表扬和尊重可以使他们的好胜心、自尊心得以满足。我们经常讲要尊师爱生,老师如何才能换来尊重?高压换不来,讽刺挖苦还不来,体罚和变相体罚更换不来,唯一的途径就是你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爱自己的学生呢?如何善待每一名学生呢? 1.了解学生
教师的爱不应是盲目的、随意的,他应该建立在我们对每一个学生全面、深入、客观的了解基础之上。当我们接手一个新的班级,要尽快着手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书育人 关爱学生(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