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如图:这个杯子( )装下3000ml牛奶。
A、能 B、不能 C、无法判断
二、判断对错。
( )1、圆柱的体积一般比它的表面积大。 ( )2、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锥,体积也相等。
( )3、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 )4、“做圆柱形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是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 )5、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三、想一想,连一连。
四、填一填。
1、2.8立方米=( )立方分米 6000毫升=( ) 306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平方米4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它的底面积是( )cm2,侧面积是( )cm2,体积是( )cm3。
3、用一张长4.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制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最多是( )平方分米。(接口处不计)
4、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76cm3,圆 柱的体积是( )cm3。
5、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6cm,它的体积是( )cm3。 五、求下面图形的体积。(单位:厘米)
21
六、解决问题。
1、⑴制作这个薯片筒的侧面标签,需要多大面积的纸?
⑵这个薯片筒的体积是多少?
2、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状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4米,高1.5米。每立方米沙大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3、一个圆柱形水池,水池内壁和底面都要镶上瓷砖,水池底面直径6米,池深1.2米。镶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如图,先将甲容器注满水,再将水倒入乙容器,这时乙容器中的水有多高?(单位:厘米)
5、张师傅要把一根圆柱形木料(如右图)削成一个圆锥。
⑴削成的圆锥的体积最大是多少立方分米?
22
⑵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七、拓展应用。
某种饮料罐的形状为圆柱形,底面直径是7cm,高是12cm。将24罐这种饮料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入箱内,这个纸箱的长、宽、高至少各是多少厘米?
第四单元:比例
1、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3
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也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8、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y
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 =k(一定)
x
9、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0、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关键是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就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11、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2、比例尺的分类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13、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14、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步骤: (1)写出图的名称、 (2)确定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4)画图(画出单位长度)
(5)标出实际距离,写清地点名称 (6)标出比例尺
1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16、用比例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正确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 17、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总价总产量路程工作总量
=数量 =数量 =时间 =工作单价单产量速度工作效率时间
总价总产量路程工作总量
=单价 =单产量 =速度 =工作效率 数量数量时间工作时间
24
18、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可以求比例尺。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可以求实际距离。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可以求图上距离。计算时图距和实距单位必须统一。 19、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答: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
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20、判断下面各题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钱数
因为 = 每份的钱数(一定)
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所以,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成正比例。 (2)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 因为
三角形的面积1
= (一定)
高2
所以,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3)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因为,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一定) 所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
(4)一条绳子的长度一定,剪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
因为,剪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不存在比值或积一定的关系, 所以,剪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不成比例。
(5)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不成正比例,因为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的比值不一定,所以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不成正比例。 自行车里的数学:
前齿轮转数×前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
蹬一圈走的路程=车轮周长×(蹬一圈,后轮转动的圈数) 蹬一圈走的路程=车轮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
48:28≈1.71 48:24=2 48:20=2.4 48:18≈2.67 48:16=3 48:14≈3.43
40:28≈1.43 40:24≈1.67 40:20=2 40:18≈2.22 40:16=2.5 40:14≈2.86
前、后齿轮齿数相差大的,比值就大,这种组合走的就远,因而车速快,但骑车人较费力
前、后齿轮齿数相差小的,比值就小,这种组合走的就近,因而车速慢,但骑车人较省力
自行车跑的快慢与两个条件有关:1、前后齿轮齿数的比值。2、车轮的大小(合理)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